APP下载

被唤醒的本真
——浅谈香港电影的本土风格

2016-04-12王璇

视听 2016年6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

□王璇



被唤醒的本真
——浅谈香港电影的本土风格

□王璇

摘要: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丝毫无愧于“东方好莱坞”的称号。其中,香港的武侠片、青春文艺片和喜剧片等,都突出表现了香港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关注,具有浓厚的香港本土特色。

关键词:香港电影;类型片;本土风格

在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电影带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也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电影。提起香港电影,相信一定会勾起一代人记忆,这记忆,或是令人欢笑溢于言表,抑或是使人苦闷蔓延心间。无论怎样,这一百多年以来,时间像是在香港多饶了几个圈,使其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丝毫无愧于“东方好莱坞”的称号。与此同时,无数电影爱好者也开始了对香港电影本土风格的探索之路。本论文从香港电影中几种独具特色的影片类型出发,即武侠片、喜剧片和文艺青春片等,揭示香港电影的本土风格特色。

一、独特的东方武术文化,增加香港电影的本土气息

武打片,如张彻的《断肠剑》《独臂刀》《金燕子》等影片将中华武术文化的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武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数千年的历史,更因为它是有情感宣泄、独一无二的民族结晶。香港电影将这一民族结晶充分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作片——武侠片。各具特色的武侠或是阳刚、或是暴力,影片传达的情感令我们陷入对武侠英雄的喜爱无法自拔,一个个用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英雄一定是对整个国家有所贡献的、有着强大本领的人物;也有人认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亦不失为真英雄。《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而,英雄首先得是个好人,其次才是要异于常人,要有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英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武侠小说里,那些武侠小说是通过文字描绘出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使读者了解这个人的。渐渐地,人们进入了电影时代,枯燥的文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武侠电影的出现使中国掀起了一阵武侠潮流。早期的《黄飞鸿》系列以舞台功夫和真功夫的完美结合阐释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远流长,黄飞鸿的英雄气概象征着中国传统的优良品德,激起了许多人内心的英雄梦,并且人们相信,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失去光芒。武侠片的热潮使观众的英雄梦逐渐上升为“英雄主义”。新武侠片中的英雄主义则更加鲜明。例如《独臂刀》中的方刚,在父亲被仇人杀害,自己右臂被师妹砍掉的情况下,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以残疾之身苦练武功,最终练成偏门神功,报仇雪恨。他目的明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惩治了恶人。因此,在观众眼中他就是英雄。行侠仗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了英雄的代名词,却也是对现世的呼吁。生活中的人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有时转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被生活磨去了斗志。人们或许会幻想,突然出现一个英雄帮助自己,却没有人想过做自己的英雄,那个年代的武侠电影其实是人们在无奈现实生活之下的一种寄托。香港的武侠电影将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巧妙结合,从观察人世沧桑的视角让观众在影片中寻找出自己的英雄,圆自己心中的英雄梦。

二、以生活题材为主、反映人文情怀的青春文艺片,凸显香港本土特色

提起文艺片,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文艺片就是不以追求票房为最终目的的影片,却往往忽视了它本身的精神价值。文艺片的出现使一味追求商业价值的香港电影开始反思社会现实生活,无形中成为其发展中的隐形力量。在各种类型片都开始向本土风格转型的时期,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将视角放在了青年男女的内心想法和生活状态上,于是摄影机开始对准青年们的生活,并创作出大量充满本土意识的青春文艺片。

《阿飞正传》这部影片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片中的阿飞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电影呈现的不仅仅是寻找生母的阿飞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具有阿飞特性的一代青年人的还原,他们反体制、反权威、反社会现状和反传统道德的意识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也许阿飞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叛逆使他终究没有成为一个世俗的人;又或许他是不幸的,他的死去正表明了他还是没能斗过这个社会,另一个阿飞的出现,说明了他的悲剧依然正在上演。这也是香港青春文艺片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看影片的同时也在了解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人的思想动态。那时的香港,每个人都在追寻、在奔跑、在一次次地期待着希望,却又满怀失望。一部好的电影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上的慰藉。电影《烈火青春》通过对演员叛逆、暴力的镜头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年轻港人的生活和心理,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一类型的影片虽然没有武侠片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喜剧片的诙谐幽默,但它却以多样化的视角和形式关注着香港的社会生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正如阴晴圆缺是月亮必不可少的姿态,充满人文情怀的青春文艺片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以小人物为主体,无厘头、多元化的喜剧风格,再现港式喜剧的魅力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经济发展带动电影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喜剧片使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

“无厘头”喜剧电影的盛行离不开周星驰对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周星驰前期的作品如《整蛊专家》《鹿鼎记》等影片为无厘头喜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喜剧与周星驰的情分如同鱼和水,甚至有人把喜剧盛行的年代称为“周星驰年代”。《唐伯虎点秋香》被称为是无厘头电影的巅峰之作,在片中,周星驰无论是饰演华府的家丁华安还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演技都可用“夸张”二字形容。难怪有人评价说《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过火夸张的疯狂喜剧。周星驰也曾自己承认,《唐伯虎点秋香》与《国产凌凌漆》在其个人的戏剧创作中可互为对应。因为《国产凌凌漆》中,作为国家特工的零零漆,由于长期以屠夫身份示人,用的不是枪支,而是杀猪刀,周星驰的表演风格则相当克制。两种风格带给观众的感受不一样,观众在观看《唐伯虎点秋香》时多半是被周星驰的夸张表演逗得哈哈大笑,但《国产凌凌漆》带给观众的除了搞笑以外,还有心酸。个人看来,这也算是周星驰演技的一大进步吧。也许这就是“无厘头”风格的独特之处,有恶搞、有自嘲,却不仅仅是热闹、搞笑一番。周星驰以其夸张的演技,以及对小人物生活的艺术再现,使观众的娱乐达到了最大化,同时,人们也渐渐开始关注起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使重利轻义之势盛行,这也是对当时社会镜像的一种折射。但他们也有对生活的期盼,对理想的追逐,他们同样值得尊重。通过小人物的生活镜像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冷漠,以此引起人们对道德的反思。纵观香港喜剧电影不难发现港式喜剧片的结局大多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这也说明电影在教化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还宣扬了中国传统美德。所以说,香港喜剧影片在心酸嬉笑中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化风格。

四、结语

任何一个地区电影事业发展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只有那种社会环境真真切切地出现过,人们真实地经历过,拍出来的东西才能够走进人的心里。永远不要怀疑一部电影对人们的影响,电影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并且已经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指路明灯。也许有人会说,如今的香港影片早已辉煌不再,但我始终相信,固守本真,坚持本土风格,成功绝对不会从此绕过。

参考文献:

1.魏君子.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陈橹.论香港文化的特色[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