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看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
——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
2016-04-12于宁
□于宁
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看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
——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
□于宁
摘要:在综艺娱乐节目广泛流行的今天,《欢乐喜剧人》凭借其喜剧竞技真人秀的定位,在众多娱乐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节目中一个个高水准的小品表演,既让人发笑,又引人深思。小品艺术作为中国喜剧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从产生到发展都紧紧迎合了社会的发展潮流。本文以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为例,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出发来分析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综艺娱乐;真人秀;欢乐喜剧人;小品艺术;嬗变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物质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需求逐渐提升。在这种高节奏的生活推动之下,喜剧类节目成为人们放松心情、发泄情感的首选。在众多喜剧类节目中,央视推出的《喜乐街》、黑龙江卫视推出的《爱笑会议室》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共同推动了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小品最初只是戏剧表演中的小片段,发展到后期才逐步成为一门包含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小品艺术的舞台呈现也逐渐拓宽。在业界看来,中国小品发展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电视小品应当是1983年,由陈佩斯和朱时茂主演的《吃面》,其开启了小品与电视结合的进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小品艺术不断吸收电视媒体传播的一般特征,并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使传统的小品艺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中的精彩表演,可以认为是当下小品艺术最佳的新代表。
一、第二季《欢乐喜剧人》概述
《欢乐喜剧人》是由东方卫视携手欢乐传媒共同打造的全国首档明星喜剧竞技真人秀节目。自2015年第一季开播以来,收视、口碑双丰收;第二季于2016年1月17日首播,开播收视2.8,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之后越战越勇,在第十一期总决赛上,更是达到3.61的超高收视。节目的主题——“搞笑,我们是认真的”,充分体现出这档节目的特质。从节目的定位来看,第二季《欢乐喜剧人》在第一季的基础上,更注重喜剧的多样性和原创性,网罗各路喜剧人才,尊重多种风格形式,努力用幽默的力量来传达快乐。为了增加节目的精彩度,对第二季的节目赛制进行了不小变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加入了排位赛、踢馆淘汰赛以及大咖助阵,这种全新的赛制增强了节目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促进了节目内容与质量的提高。
喜剧,从狭义的层面看,就是与悲剧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简单说就是喜剧表现的是看似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东西。在大部分情况下,鲁迅这种对于喜剧的解读都可以适用。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是非分明,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同样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与感受。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小品的内涵越发丰富。在很多我们捧腹大笑的场景背后,都有值得观众深入思考之处。主持人郭德纲在第二季的首期中说到:“喜剧实际上是一种诱导,将你心中的开心挖掘出来。”小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舞台喜剧艺术,从产生到现在,不仅仅拥有更多的展示舞台,在内容、题材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二、从喜剧类真人秀节目看中国小品艺术的嬗变
(一)展示舞台的转变
中国小品艺术从最初产生到现在,从一种用于练习的表演形式转变成为风靡全国的主流艺术形式,这与“春晚”的推动是分不开的。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春晚可以被认为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虽然正式的直播只在每年的除夕夜,但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春晚的影响力相较过去有了更大的提高。因此从这一层面看,春晚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造星”工厂。而小品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展现形式,广泛地受到大众的喜爱。春晚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一场节日的盛典,是一场艺术的联欢;对于业界来说,春晚更是一个提升自身影响力的绝佳舞台,其所蕴含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功能,更多的则包括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但由于春晚自身的定位,春晚舞台中的小品更多强调的是价值取向的正能量的传播,因此春晚小品往往都有一定的教化功能。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也会对社会的价值观等进行反思。
但随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国外的娱乐综艺节目对我国综艺节目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电视市场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春晚不同,综艺娱乐节目更多的功能在于娱乐大众,因此其就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可以借助不同的手段来丰富舞台内容。例如在第二季《欢乐喜剧人》中,加入了当今流行的踢馆模式,增强了舞台的竞争性与趣味性,也促使选手们不断精益求精,丰富自己的舞台表现内容,创新表演形式。而《欢乐喜剧人》也正是拥有了这种综艺节目性质的舞台,才使演员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空间,从而展现出喜剧小品的本体价值,将喜剧中的“喜悦”“快乐”带给观众。加入踢馆模式的新一季《欢乐喜剧人》营造了更紧张的竞争感,乍一看仿佛充满了“比赛”的意味,但正是在这种类似“战场”的舞台氛围中,情绪强烈但表演内容却欢快动人,强大的反差也会给予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观众在欢声笑语之后更可以体会到喜剧演员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个精致的小品不过区区十分钟左右,但在十分钟的背后,是演员们数不尽的汗水所积累成的。此外,从艺术形式的展现来看,小品对演员的台词、表现力等功底要求更加严格,拍电影拍电视剧出现差错可以掐掉重来,但在小品舞台中,不能出现差错,如果真的出现差错,那么对演员的临时应变能力又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春晚的舞台还是欢乐喜剧人的舞台,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在更高的要求下,带给观众们的则是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
(二)顺应多元媒体发展脚步
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科学技术更在飞速发展,电视作为一种主流媒体的传播载体早已和小品表演广泛地联系起来。在早期的小品表演中,表演过程受到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主要运用一些象征性布景,并没有将电视的光线、音乐、舞美等元素运用进来。而在《欢乐喜剧人》中,小品创作的演绎过程并不仅仅是依靠象征性的布景,而是充分利用电视的可塑性和其独特的画面语言,赋予小品更多的鲜活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第二季首期的《机械公敌》中,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的王宁与艾伦为大家塑造了一个关于机器人的喜剧故事,让大家在欢笑之余反思人科技的发展是否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呢?这部小品在整个画面呈现上,不仅使用了小品中常见的布景,利用相关素材塑造了一个简单的居住场所,更引人瞩目的则是在小品的结局中,利用灯光的明暗来达到重现过去场景的功效。强烈的灯光下黑白分明,让整个舞台效果得到进一步升华。视觉的明暗对于整个小品画面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明亮的视觉差对比之下,小品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则会越发凸显出来。这种利用电视技术技巧来展现小品内容的表现形式,可以真正发挥电视综艺节目的再包装创造性,让视觉效果不再是电影、电视剧的优势,而是展现出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的视听优势。
(三)内容题材的解构深入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这点是我们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早期的小品创作还是当下的小品创作,创作的基点都是社会现实。在早期的小品创作中,很多在创作内容上都趋向于在生活的瞬间中捕捉到创作的基点,很多都和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继而用喜剧的独特语言幽默来对话题进行独特的结构与定位,在自嘲的欢笑中找寻与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之上,这些小品中大多都带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内涵和教育目的。在第二季《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小品在题材选择和结构上仍然立足于社会现实,但是出发点和表现形式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在创作时注重与影视作品的紧密联系,如开心麻花的《赤壁》《大圣归来》等,一些被观众熟知的既定印象被演员们打破重建,体现出一种新式的幽默。另外还有很多题材的结构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又让观众对未来产生更多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单一的思考与分析。例如在这十一期的节目中,无论是机器人带来的未来思考、选秀话题,还是养老的现实问题、环保问题等,包括半决赛“不忘初心”的命题设置,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正在面对或者曾经思考的问题。
三、当下中国小品艺术的发展思辨
小品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形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观众在观看小品节目时更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现代的小品在科技手段和新媒体的辅佐下,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在笔者看来,中国小品未来的发展仍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首先,喜剧类真人秀节目如《欢乐喜剧人》获得了很好的成效,观众感受到了快乐,演员则提升了自身的演绎水平。《欢乐喜剧人》中小品表演和真人秀元素的有机结合,丰富了观看体验,让电视观众对演员及作品本身都能有更深的理解,而且现场观众的打分机制更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感。
其次,小品在创作过程和表演过程中,语言特色对其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很多著名的小品节目中,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很多的笑点也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连。在《欢乐喜剧人》中,更体现了包容性和实验性,例如从表演嘉宾来看,第二季中有跨界演员秦昊,有全民大剧团的赵正平,有号称香港最优秀的舞台喜剧演员詹瑞文,这些风格各异的表演促进了喜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欢乐喜剧人》在第二季的节目中比前一季的节目又有了更多的提升,可称为是当下影响力最广的小品艺术展现平台。喜剧人们用他们的独特方式将我们曾经思考过、困惑过、嘲讽过的问题重新演绎,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但是对于业界的创作以及相关的影视创作者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更多。小品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趋势。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小品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与社会现实联系,更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整合思考,从而使小品艺术达到艺术创作的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王建疆.当代中国审美形态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王雅鸣.文化狂欢下的冷思考——以喜剧类的小品化传媒艺术为例[J].商,2014(10).
3.田义贵,王睿.对于喜剧类综艺节目扎堆现象的解读与反思[J].中国电视,2014(10).
4.闫伟.对电视喜剧真人秀的要素解读与文化评析——从“《笑傲江湖》首季总冠军”说开去[J].中国电视,2014(10).
5.杨季红.中国喜剧节目的困境和突破[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