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数学课堂互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
2016-04-12江苏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牛培
江苏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 牛培
巧借数学课堂互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
江苏南京市民生实验小学牛培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没有教育的促进是不行的,但同时缺乏学生的主观努力也是行不通的。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外因激发下,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要求等,达到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活动与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如果学生的积极性不是通过自我教育提高的,那么即使有很好的环境和教师,也很难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然而目前我们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即使意识到了,也只是停留在说教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我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一、巧借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教师要把作用于学生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己积极的内部动力。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评价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教师评价学生这种形式。不管是我的课堂还是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能够感受到老师们很重视评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老师们毫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不多赘述,重点谈谈其他评价形式。
1.生生互评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小伙伴的评价比老师的评价更有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生生互评,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从而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几和第几》这一课时,我请一名同学说说:“从左往右数,你排第几?”这位同学说:“我排第3。”“小朋友们,他回答得好不好?”这时有人举手回答:“也好也不好。他答对了,但答得不完整,应该说从左往右数,他排第3。”这位小朋友刚好讲出了我的心里话。接下来,其他同学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都努力做到完整,看来学生们把同学们的评价看得很重!
2.学生评价老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我说:“我们已经会认读10,知道了10的组成。怎样写10呢?”学生都知道左边写个1,右边写个0,所以我在黑板上的日字格里很随意地板书了一个“10”,然后问学生:“你们看,老师写得怎么样?”很多孩子说“好看”,只有一个小男孩说:“老师写得不够漂亮。”我说:“那你能告诉老师怎样写才能更漂亮吗?”他指着黑板上的数字说:“左边的‘1’要斜一点,右边的‘0’要写椭圆。”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数字1和数字0的书写,所以在这段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他们在写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使学生在问题面前更容易接受批评并自觉改正,通过自我教育让学习效果更好。
3.学生自评
在教学数字时,书写是一个难点。批改时我发现,学生虽然每天都在练习写数字,但是越写越马虎,没什么进步。我意识到学生对于重复练字失去了兴趣,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负担。因此,我在布置书写任务的时候决定改变方式——请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字打上圈。果不其然,话音一落,我就发现有些学生拿出橡皮擦,开始把写得不好看的数字擦掉重写。当作业交上来时,书写质量果然有了提高。
当学生在做出自我否定的评价时,会唤起对自己缺点的警觉,就会终止错误;同样,当学生在对自己的优点做出肯定评价时,也会调动内驱力,保持发扬这种优点。
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会控制自我行为的趋向,才会在客观环境中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省、自查、自勉的习惯。当学生把自我评价当成一种习惯时,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就会提高,逐渐形成心理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二、巧借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1.有机结合教学情境
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猴妈妈要外出,留给3只猴宝宝每人3个桃子,当作午饭和晚饭。老大中午吃了1个桃子,老二吃了2个,老三吃了3个。请问:三只猴宝宝晚饭能吃几个桃子?
在顺利进行这部分的教学之后,我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了课始的小故事,启发学生们:“如果你是猴老三,你会午饭时就把3只桃子全吃掉吗?为什么?”我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决定前要多思考,做事情要有合理安排。学生更容易在喜欢的故事情境中,感同身受地得到教育。因此,我认为,这正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时机。
2.有机结合教学内容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参加活动前后他们一系列心理上的准备和回忆,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控过程。同学自己的事情应更多地交给自己去做,在班级里提倡同学们互相监督,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做到首先自我控制。
三、巧借小组合作,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小组合作是数学课堂常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2页的思考题时,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一下哪块地最大,哪块最小。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课堂纪律始终困扰着我。当我说完活动要求后,班里马上“沸腾”了,非常热闹,确切地说是非常吵闹!就在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好机会吗?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设计,将课件打开,站在小组间故意小声地讲解着。一些平时喜欢关注老师行为的学生很快注意到了我的变化,马上停止讲话,还赶快提醒周围的同学闭上嘴巴。于是,教室里慢慢地安静了下来。这时,我问学生:“你们听到老师刚才讲了些什么吗?”学生都说没有听到。“为什么没听到呢?”学生们纷纷说:“我们太吵了。”“我们讲话声音太大了。”我说:“你们都这么大声讲话,就会听不到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了。那你知道小组讨论时应该怎么发言了吗?”“知道了,应该小声一点。”从这之后,同学们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就能够互相提醒“小点声”。
小组活动就像一面镜子,既能把学生优秀的一面照出来,也能把缺点照出来。当学生的缺点暴露无遗时,他们就会从内心想去纠正它,这不正是自我教育的最好证明吗?
像这样,长期坚持将自我教育的种种形式有机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既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将来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善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自觉地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成长为一个更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