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贴近学生思维的方式进入新的课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
2016-04-12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崔海霞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崔海霞
用贴近学生思维的方式进入新的课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
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崔海霞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语就是艺术中的艺术,精彩的导入环节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所以,导入语又被称为教学环节中的“黄金段”。
导入语如此重要,所以不少人设计教案时在导入语上下大功夫,加入许多华丽的辞藻,安排绚烂夺目的场面,以期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事实上,这样的方式有时非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可能因为导入语过于花哨让人产生买椟还珠的感觉,冲淡了导入语应有的价值。我们在设计导入语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导入语应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导入语必须与课题紧密相连,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纯粹逗学生一乐而无实际价值的导入语言,就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卢海莉老师在设计《秋天》这首儿童诗导入语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话语,三言两语就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富饶、美丽的秋天。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二、导入语的情境创设应凸现文章的重难点
在很多导入语设计中,人们往往会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用最美化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再好的情境,如果没有将文章的重点难点贯穿其中,都是不理想的导入语。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上《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既创设了合理的情境,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点明了课文的重点难点。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一起欣赏。(出示)你看到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一下。
师:说到马,你们知道有哪些含马的成语吗?马的成语很多,人们对马是非常喜爱的,也经常把它画在纸上,成为一幅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你们知道画马的大师是谁吗?(板书:徐悲鸿)
让学生交流徐悲鸿的相关资料。(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擅长油画、素描、中国画。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他尤善画马,作品中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徐悲鸿在国外学画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励志学画时把“励”写成“厉”,由学生发现,从而提醒“励”的写法。
“励”是一个形声字,“厉害”的“厉”是声部,“力气”的“力”为形部,本义是勉励、激励,所以它右边是个“力气”的“力”。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我们常说“立志”,那“立志”与“励志”一样吗?如果一样我们何不把励志改成立志?这样不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吗。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让课文帮助我们解答吧。
三、导入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在任何阶段学生学习最需要考虑的基本原则。在众多激趣手段中,学生感兴趣并乐此不疲的要数猜谜语了。所以,薛雨梅老师在设计《春联》一课时便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出示谜语:大红纸上写大字,左一条,右一条,书幸福,写吉祥,家家门上寄希望。你贴这扇门,我贴那扇窗,全家上下喜洋洋。
生读一读,猜一猜。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师:你对春联有什么了解?
总结:春联就是过年时,家家户户贴在大门上的对联,它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师:能把你的理解带入朗读中,再读读课题吗?
指名再读,齐读。
过渡:课文中又是怎样介绍春联的呢?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跟着课文,走近春联,感受祖国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
四、导入语设计应体现教学效率
我们倡导导入语要短小精悍、直入主题,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效益观。这一点与上述几个原则是不冲突的,如纪海燕老师在执教《一路花香》这一课时,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一路花香》。
生读题。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则故事里出现了几个人和物?
板书:
挑水工
(完好)的水罐(破损)的水罐
师:挑水工用这一好一破两只水罐来挑水,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0页。
平平淡淡才是真,导入语顶级的设计就是自然而然,大道至简。
当然,每位教师的设计必须与个人风格相符合,切忌全盘照搬他人。教学有法,但无成法,教师的技法各异,导语的设计也就不同。我们既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也可多种方法相互配合、交叉使用,追求课课有变化、堂堂出新意,最关键的是要用贴近孩子思维的方式陪孩子进入新的课文,使学生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能保持新鲜而旺盛的热情。万事开头难,相信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认真设计一个良好而个性的新课导入后,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精神得以发挥,而且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还得到了展示,一节成功的课即将展示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