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的“妥协”
2016-04-12王芹
文/王芹
图/曹新征
笑笑的“妥协”
文/王芹
图/曹新征
晨间活动时间,我们经常会组织孩子们玩滚球、羊角球之类的户外运动器械。规则是,谁来得早谁就可以优先选择运动器械。活动期间,时不时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这天,萱萱和笑笑就发生了争执,两个人脸上都是愤怒的表情,各自紧紧抓着同一个羊角球。看见我走过去,笑笑立刻跟我“控诉”:“老师,这是我先拿到的,萱萱来抢了!”萱萱则绷着脸看着我,没有说话。因为萱萱来晚拿不到羊角球了,所以她来抢笑笑的。我弯下腰对萱萱说:“咱们说好的,谁先拿到谁先玩儿,对不对?”可她仍然绷着脸大叫道:“是我的,就不给!”我继续对萱萱耐心地说:“萱萱,我知道你很想玩羊角球,你和笑笑商量商量一起玩儿,好吗?”“我的!”她仍然坚持。见他们虽然有争执,但并没有发生肢体冲突,同时我想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矛盾,就走开了。见我走开,两个人仍互相瞪着眼,小手也仍紧紧抓着羊角球。这样僵持了几分钟,笑笑渐渐松开了手,坐到花坛边上,看着萱萱,表情自然是不开心,但已不像先前那么愤怒了。萱萱则仍站在原地瞪着笑笑。笑笑坐了一会儿开始走来走去,不时看一眼萱萱。萱萱的表情则缓和了许多。笑笑转悠了一会儿,跑去另找了一个滚球玩了起来。就这样,笑笑玩起了滚球,萱萱玩起了羊角球,刚才的不快似乎已烟消云散。
看到他们自行解决矛盾后,我在感到片刻欣慰的同时,内心却不免有些纠结:如果从维护公平的角度看,我应该坚持让萱萱把羊角球还给笑笑。可是既然我已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矛盾了,就不宜强行让他们服从我的调解。因为我们常常讲,如果孩子们每次发生矛盾,老师都是以法官的角色出面去维护公平的话,那孩子们独立解决矛盾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可如果此时老师不出面去维护公平,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像笑笑这样的孩子会不会一次次妥协,像萱萱这样的孩子会不会越来越蛮横呢?长此以往,班里会不会形成谁强势谁得益的氛围呢?
现在,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谦让与妥协之间的区别。孩子的谦让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互动双方平等、友善;谦让应该有谦让的原则;在谦让的过程中互动双方能够互惠互利,能够为别人的需要着想;促成孩子之间的相互合作;该争取的时候要争取,该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要保护。而妥协则是出于无奈或怯懦,是不想让却不得不让。
教孩子谦让无可厚非,但谦让不等于一味地妥协,该坚持的还要坚持。一味地妥协容易导致孩子忽视自己的权利,而只会让强势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蛮横。如果别人无理取闹,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平时跟小朋友玩也是一样,自己的玩具别的小朋友要是也喜欢可以一起玩儿,但如果有谁硬抢的话,就去告诉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虽然孩子之间没有真正的“战争”,但受到攻击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地妥协会使孩子变得胆怯、懦弱,适当“出击”还是允许的,只要不是主动发起“战争”就好。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懂得谦让,当孩子不愿意让出手中的玩具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分享,或者让孩子自己想想除了争抢外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比如轮流玩儿、交换玩具等,或者换一种大家都能玩的玩法。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不要过早介入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争执中学习人际交往、体验游戏规则。当孩子体会到独占并不能带来快乐,可能会让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时,他就会学到谦让、分享。
编辑常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