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大圣归来》成功因素探析
2016-04-11孙绮薇
□孙绮薇
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大圣归来》成功因素探析
□孙绮薇
摘要: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国内获得如潮好评的同时,亦在海外市场收获成功,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通过归因分析法,探析了《大圣归来》在海外市场获取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为:“西游记”作为超强IP,动画形象超越民族性,“自我救赎”主题具有世界性特质。
关键词:超强IP;超越民族性;世界性特质
2015年《大圣归来》横扫暑期院线,一时成为现象级作品。与此同时,《大圣归来》在海外市场也掀起一阵不小的“西游风”,国外电影业界对其称赞有加。目前《大圣归来》已销售至全球60多个国家,海外预售突破400万美元,创下了国产3D动画电影的海外销售记录。2015年11月,《大圣归来》登上动画业权威杂志《动画杂志》(Animation Magazine)封面,高调亮相使其备受美国电影市场关注。在好莱坞领军全球电影市场,国产动画电影还处于弱势的今天,《大圣归来》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无疑为中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结”在一起,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①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大圣归来》的海外传播显然是成功的,如何从《大圣归来》这一成功个案中汲取养分,为国产动画电影今后的发展提供积极建议,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值得深入思考分析。
一、“西游记”作为超强IP
IP即知识产权,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IP可被理解为各式可供改编创作成电影作品的素材,可认为是某个具体的形象(如哆啦A梦、蝙蝠侠等)或某一“故事核心”(如希腊神话故事)。网络文学、漫画、游戏等新兴作品样式是当前电影改编中炙手可热的IP来源,经过岁月积淀的传统文化作品亦可成为重要的IP来源——文化IP。饶曙光认为,文化IP是经过若干年积累,生根于所在国文化、价值观的一种符号,往往承载在某个固定形象中。②古典名著与各类民间传说都能被视为承载中华文化精髓和价值观的IP,而“西游记”可以说是众多IP中的超级IP。
“西游记”是一个影响力巨大、蕴含着无数可能的超级IP,具有相当大的国际知名度。吴承恩笔下的西游故事不仅在中华文明中长盛不衰,在国际受众间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脱胎于《西游记》故事背景的《大圣归来》无疑选对了好乘凉的大树,电影导演田晓鹏亦如是说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故事。”这个“巨人”就是《西游记》。暂且抛开国内众多影视作品对“西游记”题材的无数改编演绎与大多数中国观众都有的“西游情结”不谈,单看邻国日本,就有大量影视文学作品取材自“西游记”。日本电视台曾在1978年、1993年、1994年和2006年4次以连续剧形式将《西游记》搬上荧屏。除影视作品外,还有大量以“西游”为背景的动漫作品,诸如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鸟山明的《七龙珠》、峰仓和也的《最游记》等。
“西游记”在白人世界也具有很高知名度,西方观众对“西游记”中充满东方魔幻色彩的情节也充满好奇。欧美等国家均有改编自“西游记”题材的影视剧与舞台剧等作品:2009由德国和美国联合拍摄的改编自《西游记》的奇幻电视剧《美猴王》,在德国SuperRTL电视台播出后获得当地观众的广泛好评;同样在2009年,英国漫画家杰米·休利特与著名摇滚乐队Blur主唱戴蒙·奥尔本携手创作了一部中文唱词的《西游记》音乐剧,并于同年在欧洲首演;美国亦有不少据此改编的电视剧。对西方受众而言,“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角色与美国好莱坞式的超级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神通广大、能力超群、救人于危难之中,不同的是,这个东方的超级英雄是一只货真价实的猴子。
二、动画形象超越民族性
动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动画形象超越了民族性,因此能够相对容易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动画形象中人种、民族符号色彩的模糊性能够有效避免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一定程度上消减文化折扣,进而实现跨文化传播。根植于某一特定文化的电视、电影或其它文化产品,由于国内受众具有同样的文化背景,在国内市场会颇具吸引力,然而这种吸引力在国外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认可该文化产品中蕴含的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
真人电影与动画电影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真人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文化折扣,日韩电影能够在亚洲文化圈中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却无法在欧美文化环境下赢得广泛认同。而动画电影在角色塑造上脱离了特定的民族与种族,动物形象或其他虚拟形象有效弱化了种族符号,因而文化折扣较弱。在《大圣归来》中,其本身蕴含的动作元素与当下好莱坞大片的精髓相当契合,与此同时,孙悟空的象征意义也与好莱坞盛行不衰的英雄模式巧妙融合,这种微妙的融合使《大圣归来》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大圣归来》中人物形象的高度虚拟化避免了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命运。族群中心主义影响着某一族群对其他族群文化的接纳,当某族群将本族群文化视为看待其他文化的参照系时,该族群就会以自身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以美国为例,其民族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为“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这一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至今仍在美国社会发挥着影响,塞缪尔·亨廷顿就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种族观念和种族偏见现在是而且将继续是美国生活中的事实。”③将这一理论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过程相结合,便不难理解为何大量的电影在海外输出过程中收效甚微。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导致本国民众以自己的标准看待其他文化,并以此评判外国电影的质量。《大圣归来》则成功化解了这一跨文化传播困境,影片中的大量人物形象都相对抽象,主角孙悟空、反派混沌王、配角猪八戒等,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种非白人、非黑人、非黄人的模糊性使受众无从判断作品中的角色到底从属于怎样的族群与文化体系,因此被排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自我救赎”主题具有世界性特质
自我救赎主题最早来源于古代的成人仪式文化,其中强调的是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的过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原始部落民族中盛行一种专门为族群成员举行的标志着由该社会成员由未成年步入成年的仪式,通过赋予特定意义的仪式对即将进入成人社会、完成由被保护的对象到履行人生义务的蜕变的社会成员进行一系列严酷的考验,向年轻人预示未来人生中将要遇到的困难和磨砺。古代的成人仪式发展演变到现代社会,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留存在人类记忆中,并经常反映在艺术作品里。《大圣归来》中的“自我救赎”即是来源于此文化。④这个脉络清晰、主干明确的故事蕴含着一个能够被全世界观众理解的内核,即用爱和勇气找回梦想,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大圣归来》是主体框架上取材于“西游记”,但一定意义上又脱离传统“西游记”模式的作品,在《大圣归来》中,观众看到的孙悟空一改往日盖世英雄的传统形象,变成一个能力被封印、内心迷茫落魄的英雄,如果去除“西游”这个元素符号,《大圣归来》的故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曾经风光无限、而如今失意落魄的人物,在与一个怀抱赤子之心的天真少年的旅程中,受到感染、完成蜕变,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四、小结
《大圣归来》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其创作理念却带着较明显的好莱坞基因。将故事框架套用到好莱坞类型片分类中,可以简单划分为公路电影。在这个大主题下将《大圣归来》与我们熟知的诸如《中央车站》《这个杀手不太冷》《菊次郎的夏天》等电影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人物塑造极为相似:都为“中年与少年”的搭配;“中年”都挂着“落魄、冷漠、没有什么成就”的标签,“少年”都怀抱中某种执念;在故事的进程中,“中年”对“少年”的态度由不屑转向受到触动,最终寻回本真。大部分涉及到自我救赎的影片都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作品感受到自我救赎的力量——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都能通过某种努力达成,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慰藉。作品的名称——《大圣归来》更是点明了故事中心,失意之后的孙悟空最终挣脱迷茫,完成“自我”的回归。《大圣归来》的成功在于用最通俗的手法讲述了舍生取义的故事。
注释:
①孙春英.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
②屈婷,闫祥岭,王小鹏.还有多少英雄可以归来——解码《大圣归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 2015-07/22/c_134434684.htm,2015年7月22日.
③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新华出版社,2005:255.
④李竺蔚.从叙事结构浅析国产3D动画电影《大圣归来》[J].大舞台,2015(10):127.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