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2016-04-11陈莹莹

视听 2016年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故事纪录片

□陈莹莹



中国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陈莹莹

摘要:纪录片凭借真实性、客观性的特质,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但我国纪录片在“讲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列举了中国纪录片在讲故事过程中的问题,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纪录片题材选择、跨文化传播、故事化叙事风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故事;舌尖上的中国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则是一个国家被世界认可的内在力量。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文化传播滞后。当今世界处于文化帝国主义大环境下,我国在国际传播中话语权被无形中剥夺,一些不实声音有意歪曲我国的历史和现实,造成国外某些受众对我国有一定的偏见,因此,加快文化传播与输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使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齐头并进,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纪录片凭借真实、客观的呈现历史和现实的特点,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一、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渠道。纪录片能真实、全面、客观地展现历史和现实,既能记录国家重大事件,也能讲好平凡的国人生活。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相比意识形态比较强烈的新闻和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及虚构化、艺术化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直观、形象的记录、讲述,更容易消除文化隔阂,为国外观众所接受。

二、我国纪录片在“讲中国故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虽然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1937南京记忆》《美丽中国》《故宫》等,但总体上来看,我国纪录片在“讲中国故事”过程中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题材专题化,偏离现实和生活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还有一系列与国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我国纪录片在总体上具有大题材和专题化倾向,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形态特征,准确把握了主流基调和大尺度,但却缺乏人文的关怀。尤其是政治专题,讲述重大历史和政治,无可厚非,但也要多记录一些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让世界了解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的真实现状,消除对中国的偏见。

(二)忽视国际交流的差异性,多宏大叙事和说教

讲好一个故事,要选择最易于被受众接受的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东西方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大不相同,文化交流传播有一定的隔阂。题材选择的大题材和专题化倾向,加上忽视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差异性,我国有些纪录片在表达上具有宏大叙事和说教意味,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传达优越感,自说自话,以一种传统的教育宣传片的方式呈现中国故事,对待受众缺乏平等的视角,这样的表达方式自然不能被很好地接受。

(三)传播渠道少,未能很好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开播,我国纪录片播出开启了栏目化模式,然而,纪录片也只是在电视这一个狭小的平台上传播,缺乏院线放映和“走出去”的渠道。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营销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营销手段,然而,纵观纪录片营销,或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或是营销效果不明显。纪录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面临收视率低、经济效益少的问题。

三、中国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纪录片在“讲中国故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经之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在“讲中国故事”方面是一个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一)选择恰当题材,把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结合起来

讲好故事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好剧本。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纪录片题材和故事资源,需要我们慎重选择故事的内容和题材,写好故事剧本。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既有隔阂和鸿沟,又相互渗透,纪录片题材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有国际视野,把二者巧妙结合起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文化为切入点,引起了国际共鸣。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说到饮食这个话题,自然能引起不同国家受众的兴趣。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都是我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并且融合了我国的烹饪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的元素,可以说,饮食文化这个选题是站在了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角度做出的完美选择。

(二)故事化叙述的温情表达,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兴媒体时代,受众有自由选择的权力,纪录片创作主体必须转换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向受众传达人文关怀,少一些带有宏大叙事和说教意味的意识形态问题,多一些平等视角和故事化讲述。

《舌尖上的中国》很好地把美食文化和一个个温情的故事结合起来。每集有一个故事主题,全集围绕主题进行故事化叙述,有铺垫,有悬念,有兴奋点,娓娓道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段段感人的温情故事,引起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也让受众感受到了我国各地质朴的民俗、民风和绵长深厚的父母、儿女、邻里的情感,所有的感情都汇聚在一餐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温情的表达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三)借力新媒体传播,拓宽纪录片传播渠道

好故事不能得到传播自然不能有好的效果,中国故事既有国内受众,也包含国外受众。虽然国家对纪录片的发展日益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纪录片传播仍然面临传播渠道狭窄、传播效果不好的问题。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平台。我国纪录片要努力突破传统的电视频道和少数院线上映的局限,借助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的媒体形式进行传播和交流,牢牢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大传播渠道。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体传播,2012年4 月23日起,新浪微博就开始推出《舌尖上的中国》预告片,这就促使《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前和播出前期百度搜索量不断攀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63%的受众通过网络视频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所以,新媒体传播在《舌尖上的中国》整个传播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合作学习交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表达

检验一部纪录片传播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看受众是否与创作主体产生了价值认同,而表达方式与受众的价值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纪录片通过一定的镜头语言、声音、字幕等表达、讲述,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差异,各个国家地区都有各自的话语表达和接受方式,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掌握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国外纪录片在话语表达上注重特写镜头和镜头快速切换,追求节奏的戏剧性、娱乐性、故事性,注重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以具有国际认同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深化讲述人类共有的情感,画面精致细腻,音乐效果震撼人心,讲解富有情感,娓娓道来,故事情节紧凑跌宕有悬念,注重平凡个体的生命体验,符合国际化的表达方式特征。

四、结语

纪录片凭借特殊的优势成为我国传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借鉴意义,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中国纪录片会越来越会讲中国故事,让世界领会清晰、真实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贾惠超.《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3.

2.本刊编辑.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才能走向世界——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侧记[J].中国电视(纪录),2013 (12):30-34.

3.杨智慧.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4.

4.周星.中国纪录片现状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5(05):17-19+1.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故事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