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精创社会新闻
2016-04-11刘恕成
□刘恕成
浅析如何精创社会新闻
□刘恕成
摘要:研究社会新闻的采写对完善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新闻工作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敏感,及时发现提炼精创社会新闻,进行分析探究,提出:一、拓宽知识,增强新闻敏感;二、多跑多看,发现新闻线索;三、把握导向,找准切入点。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敏感;新闻线索;切入点
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里,社会新闻越来越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和欢迎,社会新闻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已经成为吸引受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重要抓手。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新闻敏感,及时发现提炼社会新闻,提高社会新闻采写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思考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级广播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下面,本文结合新闻工作实践,略作探讨。
所谓社会新闻,就是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事实的报道。它区别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新鲜性、兴趣性、可读性、突发性等特点,更易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共鸣。
社会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以反映突发事件、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事实为主。因此,采写社会新闻就要把社会广泛关注和争取观众最大程度的认可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缩短与受众的距离,使受众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提高新闻敏感性,做活做精社会新闻。
一、拓宽知识,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一种能力。博学是增强新闻敏感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条件。丰富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认识、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准确预见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判断事件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新闻价值,从而增进捕捉社会新闻的能力。如:中国新闻社有一名年仅28岁的体育记者,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次是他报道韩国汉城亚运会期间机场爆炸事件。当时领导让他去机场接同事,他职业性地跨上照相机赶赴机场,刚到机场就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他随手把现场拍了下来,然后跑到二楼进行电话传稿。当其它国家的记者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已经发了首发新闻。事后,国外及韩国记者要出几十万元高价购买这位中国记者的照片。这条社会新闻轰动了全球,也长了中国记者的志气。这位记者的成功对我们启发很大,该记者对该事件的捕捉,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很强的新闻敏感,知道随时抓拍震惊世界的新闻。
“非学无以广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论是政治、经济、法律、法规,还是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都要去学习掌握。当然,学习知识不仅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掌握生活方面的知识对于发现新闻也是很重要的。如:2008年6月的一天早上,笔者准备出门吃饭,突然发现桂江的洪水已漫延到街上。凭着生活常识,我敏感意识到桂江洪水泛滥,平乐受淹。我顾不上吃早饭火速赶往广播电视台去拿摄像机,果然不出我所料,在路上接到了台领导的电话,要我马上赶往受灾严重的福兴乡去采访救灾。在赶往采访地的路上,我看着浑浊的洪水,根据掌握的生活知识判断,地势低的房屋会被淹没,财物会被冲走,农作物会被毁坏,群众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有了这样的判断,我在采访现场很快找到了肆虐的洪水、倒塌的房屋、淹没的庄稼和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场面,感同身受地拍摄采访灾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连续三天的抗洪救灾一线,我克服重重困难先后采写了《桂江洪水泛滥平乐受灾》《平乐县全力抗洪救灾》《平乐挺住》等多篇连续报道,及时地把全县抗洪救灾的事情报道出去,有力地鼓舞了全县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抗洪抢险,生产自救。这组连续报道同时被区、市台采用播出。
二、多跑多看,发现新闻线索
好的社会新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提炼来的,所以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是记者用脚板“写”出来的,这是新闻界公认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也为采写社会新闻指明了方向。“涉潜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社会新闻的得来,不同于会议报道、典型经验报道,它需要记者跑基层、跑市场、跑部门去寻找发现,并据新闻价值进行筛选判断。如:我台获奖新闻《水山村的果农卖果忙》就是跑出来的、反映群众面临的实际情况的新闻佳作。当时笔者在张家镇政府进行会议报道,偶然听说该镇水山村的果农获得大丰收,但村里的路通不了车,卖水果很难。我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篇好社会新闻,于是在会议报道后便徒步踏上了去水山村的路。当时水山村是条蜿蜒崎岖的小路,途中有一个较高的山坡叫犀牛坳。经过一路跋涉,笔者终于来到了水山村委的苦竹坪村,顾不上休息就直奔果园采访果农。果农们争着讲述种植水果的辛苦、丰收后的喜悦和村路不通车而卖果难的忧虑。这条社会新闻在县台播出后,被自治区、市台采用播发,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许多果商主动到水山村联系订购,水果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同时修水泥路的事也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很快进入施工阶段。事实证明,敬业,是精品产生的源动力,只有深入扎实地到基层一线采访,才能从群众那里获得鲜活的社会新闻素材。
三、把握导向,找准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作为大众传媒的广播电视台,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重要职责。但普通受众感兴趣的往往不是方针政策,而是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人和事。可见,广播电视台的讲导向讲政治与受众关注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广播电视台只讲政策、说道理,受众的兴趣难以引起,最终会失去受众;反之,如果只关注群众身边的琐事,势必会变得婆婆妈妈,最终走向庸俗化。而社会新闻恰恰就是两者之间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所以,社会新闻要从宏观政策着眼,从具体小事“动手”,即记者通过思考判断,选取那些带有共性的、典型的、能够反映体现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事件来报道,找准一个切入点,单刀直入,寻求突破,合理取舍新闻素材,筛选出精华部分,奉献给受众。“吹尽黄沙始得金”,采写社会新闻只需把受众最关心的内容报道出来,不需面面俱到地报道。为了突出一点,要勇于放弃有一定价值的新闻素材。同时要重视细节描写,这样能增强社会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提高渲染力。如:我台的获奖新闻、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平乐:真情温暖“留守儿童”》就在这些方面运用得很成功。“留守儿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点。当时,平乐县许多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全县成了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15750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22%。留守孩子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普遍思考的话题。平乐县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关爱重视“留守儿童”,全力统筹协调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昭州大地处处呈现人间真情。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采写报道了平乐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制定关爱计划,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县教育部门建立“联系卡”制度,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担当“代理妈妈”;社会各界也组织党团员、“五老”及社会热心人士担任“社会妈妈”“代理家长”“校外辅导员”;同期声采访了平乐县教育局局长何爱松、平乐县榕津中学教师代表和学生刘昌林、莫慧娟。这条社会新闻先后被中央、自治区、市台采用,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很多受众说写得好,写出了我们的心声和期盼。
四、小结
总之,要采撷精创社会新闻,记者就要加强学习,增强新闻敏感,深入到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抓活鱼”,俯下身子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把镜头话筒对准百姓,不断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才能剔肤见骨,知微见著,选准切入点,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时候,及时采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作品,采写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社会新闻佳作。
(作者单位:广西平乐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