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角的纪录片价值体现
——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
2016-04-11王星
□王星
双重视角的纪录片价值体现
——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
□王星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纪录片因其直观、形象、生动、通俗等特性,成为历史和时代不可或缺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教育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众多纪录片制作者的青睐。2015年8月,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和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讲述了中国教师在英国中学运用中式教学方法授课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不同的争论。该纪录片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典范。
叙事学;美学;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4日晚间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以下简称《中式教育》),立即引发中西方文化和教育方式的争论。这部纪录片与时下流行元素诸如明星秀、煽情、亲子、歌曲等电视娱乐节目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在镜头下追踪并描述教育问题的节目。也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从关注本国教育生活、教育体制到吸纳其他国家的教育方法、国家文化来探讨关于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在电视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纪录片作为一种传统的电视节目类型,如何在“互联网+”体制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对此,《中式教育》做出了回答。它用典型事件来强化主题,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出了纪录片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叙事结构设置精巧,抒发人文情怀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结构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内容的表达和对观众的影响。在纪录片史上,已经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纪录片结构方式,这些结构方式帮助纪录片制作人记录生活、展现情状。对结构的研究建立在索绪尔开创的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索绪尔认为,意义由差异构成,如果没有对立或者矛盾,就不存在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其背后的对立或矛盾以及同义的词语决定的。“探讨意义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肯定在感知层面上存在着断续性,肯定存在着产生意义的差别。”①这种二元对立,可以作为叙事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
从《中式教育》全片的总体结构来看,存在一个基本的二元对立,即中英两国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对立,这一对立是在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中形成的。中国教师是中式教育的传播者,英国学生是中式教育的接收者,在这一关系的作用下,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都面临一种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可预知的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又体现了和谐的一面。中式教育/英式教育、教师权威/学生人权、矛盾/和谐,正是二元对立的体现。
当然,纪录片在每一集的内部结构上,又蕴含了多层级的二元对立,将全片的连贯性和编导的主体性、思想的冲突性及细节的深入性内容整合在一起。例如《中式教育》第一集,在叙事结构上蕴含着二元对立。这一集主要讲述BBC邀请的5名优秀中国教师以中国的教学方式为该校的孩子授课第一周的情况,展现了英国学生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
第一集中共发生了6个事件。1.做早操,英国学生像做游戏一样进行,中国老师认为这种集体项目有助于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结果——和谐;2.中式课堂,英国学生上课交头接耳、吃东西、纪律较差,中国老师一直在强调课堂纪律,惩罚学生,结果——冲突;3.体育课的计时测试,为了考察大家的体能情况,有些学生不适应这种测试,打击了自信心;4.学习方法,英国学生跟不上中式教育的节奏,找自己的老师学习,中国老师认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背公式,结果——冲突;5.探讨中英教育体制,双方各持己见,结果——冲突;6.全面沉浸式文化教学,英国学生很快乐地融入,中国老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中式思维,希望有助于课堂授课,结果——和谐。
这一集纪录片的编排是以时间为顺序,表现学生了解中式教育的过程,和谐和冲突构成了这集纪录片二元对立的基础。英国学生一开始还能适应中式的早操活动,但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完全跟不上节奏,从课堂纪律到体育体能测试,从跟不上学习进度到放弃学习,都表现了消极的一面,但中国老师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积极进行调整,他们认为:“如果我教他们的是真正的知识、有挑战性的知识,我想他们会尊敬知识、遵守秩序的。”于是在第一集最后,出现了“全面沉浸式文化教学”,以试图教导孩子“耐心和专注”,来缓解因为文化、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的教育冲突问题。虽然孩子们都很快融入进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突导致的矛盾却更加激烈,这就是第二集给观众带来的悬念与好奇,吸引观众继续关注这一纪录片。
从内容结构看,根据斯特劳斯的理论,二元对立的建构就是普遍性的、最基本的意义产生的过程,在现代传播手段构成的纪录片中也是如此。如关于自然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小宇宙》等,就是在自然/人类社会这一二元对立概念中产生意义。再如《神鹿啊,神鹿》《最后的山神》等影片,就是在城市/山林、新/旧、传统/现代二元之间重新定位。在《中式教育》纪录片中,中式教育/英式教育这两个二元引申而出的是我们全世界人类对于教育的思考,不仅在于教师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家庭、环境等各方面的培养和塑造。纪录片的价值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展示给观众所看不到的东西,表达纪录片所要达到的抒情效果。
二、美学视角运用独特,书写历史真实
不论是崇尚“真实就是力量”的纪实美学,还是信奉唯美的超现实主义美学,都显示了纪录片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些观念在《中式教育》中也有所体现,使本部纪录片拓展了想象的意境,在和谐与冲突中体现美的力量。这种意境的表现主要通过音画两个方面。
从声音上来看,《中式教育》通过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和音响等元素结合,构成了一个意义丰富、感情充沛的听觉环境。本片通过两种纪录片的方式完成声音的美学特性。一种是格里尔逊式的声画分离式,即“画面+解说”的形式,主要用于宏观概括性内容的叙述,如中式和英式教育方式的介绍、事件的发展、意义的提炼等,虽然是政论片的经典模式,但在这种文化生活类纪录片中也发挥了作用。通过解说,更能够调动我们的情绪,使这部纪录片的悬念增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影片一开始,解说就提到:“在汉普郡的一个宁静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在第一天的学习结束之后,解说也提到:“7点钟了,折磨的一天结束了。”由于这种形式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清晰、准确地勾勒出事件的起因、发展,概括事件的本质,因而对于表现其涉及到的诸多方面和提升影片的内部节奏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式教育》运用的另一种结构方式是访问式结构,主要用于细节性描述内容,如主体的经历、感受和情感等。这种结构方式通过主体的讲述,产生与观众的交流感,增强了纪录片的感染力。如在纪录片中通过对学生乔的采访,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他在体育课的体能测试中打击了“自信心”,而在解“九连环”中增强了信心,在运用了二元对立结构的同时,观众也感受到中英教育方式不同带来的各种影响。
画面方面,主要运用了多角度拍摄和细节捕捉,多采用近景、特写的固定镜头,也用蒙太奇手段进行隐喻。例如前文提到的解说词“7点钟了,折磨的一天结束了”,配合的画面正是孩子们昏昏欲睡的特写场景。第一集,中国老师们在探讨如何使中式教育在英国学生中更好的进行,在这一段画面后,紧接着出现一轮红日映朝阳,象征着明天会有新的开始。又如第三集,有老师提到“我需要大家集中注意力”,画面上展示的是学生打哈欠。运用这种蒙太奇手段,使画面具备了一种修辞功能,即隐喻、对比、象征,让普通的生活画面具有超过画面本身的意义,在对画面进行艺术加工的同时,使影像也具有了一种审美性。对于纪录片这种特殊的影像艺术而言,只有达到艺术与思想的审美统一,才能够称之为优秀的纪录片。
作为一部纪录教育方式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无疑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这些期待与教师有关,与家长有关,与国家有关,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关。应该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也因此,这部纪录片开播以来,在中英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风格等方面引发了全球人民激烈的讨论,推动了我国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产生了极深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纪录片最大的价值。
注释:
①[法]A·J·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8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