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能源消费体系
——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
2016-04-11上海国资孙玉敏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重塑能源消费体系
——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未来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从源头上保障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倒逼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
提高利用效率是关键
《上海国资》: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现状如何?
戴彦德:能源的状况大家都非常清楚。过去3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消费飞速上升,且增长速度是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到“十二五”期间,虽然能源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年增量依然很大,5年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约6.9亿吨标煤,年均增长近1.4亿吨标煤。
其次,我国能源发展仍然建立在低质、高碳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水平的4-6倍。
未来,中国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人均GDP水平将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继续增加的趋势不会转变,如果延续目前传统发展道路,无论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还是能源安全、经济承受力来看,都难以支撑。
《上海国资》:依据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情况,您认为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需要控制在什么程度?
戴彦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届时GDP增长了6倍,而能源需求仅比2010年增加36%。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并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就可以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
《上海国资》:具体应当如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戴彦德:要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必须要重塑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当然,重塑能源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具体来说有四大措施,其中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
首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关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再生能源仍很难对化石能源进行等量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仍将是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关键是要想办法将能源需求的总量降下来。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类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相关研究表明,全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6亿多吨标煤,未来完全可以通过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节能潜力来减缓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达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目的。所以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塑能源的关键。
其次,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仅仅把“量”控制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质”的提高,到2050年,即使通过提高能效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煤以内了,但是如果能源结构不变,煤炭消费仍占到60%以上,那2050年的煤炭消费量仍将超过30亿吨标煤,这比目前还要高出近20%,污染物的排放源有增无减,仅靠末端治理,很难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规模下降。因此,未来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这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再者,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造成了大量的能源间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严重的周期性浪费。首先,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测算,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的路子,这种“重速度、轻质量、只顾眼前”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富积累缓慢,还造成周期性能源浪费。未来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前提条件,否则能源需求将是填不满的漏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当然,引导消费模式也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人口占到了全球的近20%,但耕地面积、淡水资源仅占7%和6%,多数矿产资源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5%和9%。未来如果“浪费式”的消费、生产理念成为主流,必然会给资源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及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加以引导,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基础。
节能环保产业大机遇
《上海国资》:在您看来,未来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会有哪些机遇呢?
戴彦德:党的“十八大”时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的发展格局中去。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最关键因素是能源,能源问题解决好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能够达到,所以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应该采取两个手段:
要实施末端治理,但更要进行源头控制。所谓末端治理就是脱硫、脱硝、除尘,这些是要额外消耗能源和占用土地的。另一个源头控制实际上就是节能和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提高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用更为清洁的能源替代高碳的石油和煤炭,从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两个手段中我个人认为,末端治理是治表,源头控制是治本,把排放源降下来是最合适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发展,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持续快速增长,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还很低。2015年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总量仅占17.9%。
从未来长期发展看,可再生能源是我们长期的选择,但从当下来看,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相比,它是增加了环境影响,是一种增量,解决了一部分环境问题,又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在既有节能潜力又有可再生能源的时候,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节约能效。
所以中央把节能产业纳入到了战略新兴产业当中去,目前国内也有上千家专门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但这些节能服务公司发展起来还非常困难,因为节能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是二次投入行为,节能的潜力分散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像发现一个大油田、大气田,或者建一个风电厂,一下就挖出来了,所以节能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项目规模较小,投资风险较大,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但是这个产业相对来说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就在节能上,节能做得好,未来就有出路,因此,未来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