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有限突破
2016-04-11上海国资金琳
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琳
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有限突破
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琳
国有上市公司在实施激励时业绩方面要求更严格,通常需要与同行业对标
尽管困难重重,但现实仍给市场以鼓舞。
随着员工持股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市场机构调查发现,无论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均有一定突破。5月30日,位于上海的荣正咨询发布了《中国企业家价值报告(2016)》。
荣正咨询董事长郑培敏对《上海国资》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已经不存在制度障碍,相信随着国企深化改革的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员工持股将快速发展。
但调查仍显示,2015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处于公告阶段的民营企业数量远多于国有企业。
纵观全部A股上市公司,规范类股权激励业务在2015年迎来了实施高峰期,公告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全年公告规范股权激励的147家上市公司中,有117家使用限制性股票工具,占比79.59%,7家使用期权+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型工具,占比4.76%,全年使用股票期权工具的上市公司仅有23家,占比15.65%。
有限进步
根据公告,2015年国企发布股权激励公告的有9家,增长虽明显但仍期待有较大突破。
郑培敏分析认为,从监管角度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受国资监管部门和证监部门双重监管,程序相对复杂;其次,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在业绩方面要求更加严格,需要与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标。另外,国有企业在激励对象的收益方面有明确的上限控制,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授予总量的20%,必须到任期或任职考核合格之后方能解锁或行权,这些都是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相比民营企业更多的无形约束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49家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公告的51个员工持股计划中,截止目前仅12家完成购买,2家公告终止(浩宁达002356.SZ,新大新材300080.SZ),其余大约有7成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暂未公告实施情况。这意味着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虽然政策已不存在障碍,但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会遇到不少的困难。
郑培敏认为,员工持股是深化国改、混改的挑战。2015年也是国资背景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发展的关键年份。
“国企改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投资者关注。5月份,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试点的管理办法指导意见出台后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有法可依。不过,整年推进情况看,每个地方政策实施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资背景上市公司推出员工持股,同时随着国企深化改革的推进,其开展员工持股计划也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据介绍,在2015年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中,涉及15个门类行业,占2012年最新制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规定的19个门类行业的大部分。其中,制造业占所有员工持股计划企业中的大部分,达到七成以上;而处于第二位的是已有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常态化的信息互联网类企业。
放大杠杆
根据员工持股《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股票来源一般可分为:公司回购、二级市场购买、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股东赠与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从实际操作来看,二级市场购买是员工持股计划的主要股份来源,占65.18%。其次为非公开发行,占所有草案数的28.97%。二级市场购买和非公开发行是员工持股的通常性的做法,合计占94.15%。其中,104个草案选择了认购非公开发行的股票。
“股份来源与资金来源是息息相关的。”郑培敏介绍,股份来源于非公开发行,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不能够使用融资手段,基本来自于员工自筹的资金;但如果股份来源于现有存量的话,资金来源则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筹、外部杠杆融资、股东借款、净利润提取的奖励基金以及其他合法合规方式等。
郑培敏介绍,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中有相当部分应用杠杆。
据介绍,在公告的全部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草案中,披露融资杠杆水平的有163个,其中杠杆最高的是慈星股份(300307.SZ),次级优先级比达到1:9,相当于融9倍资金。次级一般是员工自有资金,优先级是员工向商业银行或券商所借资金。
如果除了融资,再加上收益互换的话,像光一科技(300356.SZ)通过“股东借款+收益互换”将杠杆比例放到了1:10;国联水产(300094. SZ)则通过“分级资金+收益互换”将杠杆比例放大到1:11;更有像实益达(002137.SZ)按照不超过1.5:1的比例设立优先级A份额和风险级份额,风险级份额又分为风险级B份额和风险级C份额,风险级B份额和风险级C份额的比例不超过9:1,实际计算到员工自有资金220万元到总金额的融资杠杆比例高达1:24,其杠杆比例“傲视群雄”。
除了杠杆外,还需一提的是在2015年所有员工持股计划里,对员工自有资金进行担保的有139个草案。员工持股计划除了融资方需以员工自筹部分做优先级收益担保外,部分还需控股股东进行担保。在2015年所有进行过杠杆融资的员工持股计划里,共有51个草案披露了优先级的收益(融资成本),平均收益为7.66%,其中最高的为齐心集团(002301.SZ)的8.6%,最低的为广东鸿图(002101. SZ)的6.5%。
“员工持股计划更偏向于投资而非激励,这是行业内的共识。除了员工自身的出资意愿外,如果没有加杠杆或是担保等优惠条件存在的话,员工更愿意以自然人持股而且不会受到条条框框规定的员工持股计划。“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是企业家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初衷,郑培敏认为,因此员工持股计划更需要处理好公平公正,即给什么人,给多少合适,如何确保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等。
覆盖面大与小
据称,在已披露具体参与人数的员工持股计划草案中,有50%以上员工参与的草案达24个,而且10%以上覆盖面合计占所有草案的55.23%;员工覆盖面平均数达18.30%。覆盖面最大的是赛摩电气(300466.SZ),625个参与人占当年公告员工总数的99.52%,接近于全员持股。
覆盖面最小的是美的集团(000333. SZ),“美的集团合伙人计划”首期参加人数仅为31人,占年报披露员工总数108120人的0.0287%。
不过,员工持股计划最让市场重视的是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参与。据调查报告显示,董、监、高合计购买员工持股计划份额大约为27.57%,其他员工平均约为72.43%。
因股份来源于企业非公开发行的员工持股计划需至少锁定3年,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对员工持股计划锁定3年及以上的股份基本上均来自于非公开发行,二级市场购买的则通常锁定期为1年。
比如达实智能(002421.SZ)、金龙机电(300032.SZ)、亚厦股份(002375.SZ)、久立特材(002318. SZ)等均按股份来源不同设置了不同的锁定期。
据介绍,比较新颖的是,在2015年公告的员工持股计划中,企业对业绩方面设计均较为灵活。公布的员工持股方案中,仅29个草案设定了业绩要求,主要涉及个人业绩、公司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四个指标。这进一步导致员工持股更偏向于投资,而非激励。
郑培敏提醒,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二级市场的波动、公司本身的发展状况、员工的参与意愿等。“员工持股的本质是员工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员工带来相应的收益,虽然最终是通过二级市场回馈,但前提是企业的价值创造。员工持股计划应该回归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