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比较
2016-04-11曹晋慧邱佩娜
曹晋慧,邱佩娜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比较
曹晋慧,邱佩娜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比较,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探讨了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从比较的视角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差异性;共同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戎”、“狄”、“夷”、“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则使多个民族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内,都有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又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秦岭-淮河一线(也简称秦淮一线),是中国(特别是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而生活在南北方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南方和北方、山地和草原、风格多样和趋于统一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便于比较,本文所说之南方地区,以包括今云南、贵州、两广的南部边疆地区为代表,所言之北方地区,主要是指蒙古草原及其周边地区。
1 我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概述
中国地处北半球,因纬度跨度大,造成南北方温差很大。中国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点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畜牧为生。如北方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绝大部分居住于西南和中南地区广大的崇山峻岭之中,仅滇、川、黔、桂四省就近三十个,包括苗族、彝族、壮族、白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毛南族等等。这里交通闭塞,加上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群体间的相互沟通,于是形成了文化及地理上的错落分布,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支系之间服饰各有不同,丰富多彩、风俗颇异。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温热多雨,宜于种植麻棉等经济作物,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绮丽。因为天气湿热,南方少数民族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2 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比较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条件、风俗习惯、穿着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的服装款式和样式多种多样。南北方民族服装无论是从面料、款式、结构功能角度来看都相差很大,且南方少数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其结构形制更为全面,服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甚于北方。与此同时,南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在发展历程中均一定程度地受到外来民族的影响,但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平面结构体系,具有一脉相承的基因。
2.1 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性
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冬季较长,这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相比南方要厚重许多,其中长袍在各个北方少数民族中很常见。反观我国南方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炎热,夏季更为漫长,因此服装较为轻薄,且多为上衣下裳的分体形式。
再者,由于北方气候寒冷,适于植物生长的时间很短,所以在北方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不种植经济作物,故过去北方民族很少穿棉、麻类织物服装。此外,北方多平原草场,很多少数民族以游牧、打猎为生。如鄂伦春族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附近,以打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常用猎物毛皮缝制衣裳。蒙古族则以畜牧业为生,也经常使用动物毛皮制作服装,用于保暖。与之相对,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期很长,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还可以种植棉、麻等经济作物,所以南方少数民族大多穿着棉、麻质地的服装。反过来,棉、麻服装较为轻薄,适宜南方较为炎热的气候。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及适应的有趣联系。
此外,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还有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北方多平原,北方少数民族多游牧,因此各民族多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这决定了历史上北方地区充满了民族冲突和融合,尤其表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冲突和融合。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中的前四次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地区建都的朝代很多,由此也可以看出北方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因此,北方战争比南方多,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往往要快于南方,相应的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大多是实用性多于观赏性,且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语言。另外,由于北方各民族间不断的冲突和融合,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趋于统一,如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袍服结构很相近,其服装的总体风格是宽袍大袖、装饰华丽、厚实庄重。
相比于北方,南方多山岭丘壑,交通闭塞, 南方少数民族多以耕作为生,自给自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群体间的相互沟通,是典型的封闭的山地农耕文化。在此基础上各民族及各民族支系错落分布,以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都拥有一个较为良好而稳定的空间。因此,南方少数民族的外部生活环境既有青山绿水,也有重峦叠嶂,在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其民族服饰也存在优美细致、飘逸轻盈的特征,如苗族的百褶裙在行动时能够自由伸缩,裙摆轻盈摇曳,十分秀美。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连绵山脉中,崇山峻岭导致交通十分不便,因此即便是一个民族的部落分系之间,服饰的差异也很明显。例如,苗族和彝族分支多达上百个,其民族服饰类型也就有百余种,穿着方法也各不相同。分布在大凉山地区彝族服饰的颜色主要以黑色为主,配以红黄色修饰,色调相间分布,类似于该民族外部生活环境的崇山峻岭巍峨雄伟。与此对比,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彝族,由于其外部生活环境四季如春,景色秀美,其外部装饰大部分配有花朵图纹,色彩多样。
再者,与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受民族间冲突和融合的影响不同,南方少数民族依据天然屏障,文化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则受宗教、巫术、图腾崇拜等文化的影响较大。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装饰尽管种类多样,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对其统计总结却能够发现其主要是由红、白、黑三色构成,而这一现象形成有宗教影响的原因。据史载,该地区少数民族大部分都信仰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以崇尚红、蓝、白、黄四色为主。巫术、图腾崇拜则往往反映在服装纹样之中。如彝族对虎的崇拜。按彝族祭司的说法,彝人的祖先由虎变成,其民族成员都是虎的后裔,死后火葬灵魂可返祖化虎,所以彝族的主要支系以虎作为图腾崇拜之致,反映在一些区域的彝族孩童喜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而在女装长衫的下摆及翘角等部位饰有虎图纹上。再如海南黎族织锦中的人纹代表着人们心中能够征服自然、庇护他们的神灵,如“九隆神”、“大力神”“十兄弟”等。各民族服饰中,这些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元素纹样的运用反映了各民族人们对生活、劳动、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祈福。这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美好寄托和独特享受。总之,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更为多样,民族间服饰的特点更为突出,装饰性特点明显,装饰物丰富绚丽。
2.2 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共同性
虽然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审美等习惯形成了南北方民族服饰的巨大差异,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交相融合、相互影响,最终都选择了平面的二维结构。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在结构上虽有独具特色的形态,但它的结构系统“连根共树”,即平面直线剪裁,以通袖(水平)和通身(竖直)为轴线的“十”字型平面结构维系着中华传统服饰稳定而古老的结构状态。华夏诸多民族无一例外的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制,可以说明虽然各民族间存在差异性,但还是存在一脉相承的共同基因,正是这共同基因将华夏各民族凝聚在一起。
现在,汉族已经全面接受西方的服饰形制,已经很少用到传统的平面结构,但是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服饰形制却延续至今,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具有巨大的意义。
3 结语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 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服饰的形态也千姿百态, 风格迥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服饰文化, 其中南北方服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较为厚重,多为长袍,衣料以毛皮为主,其实用性多于观赏性,社会语言更为丰富。且从总体上看,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趋于统一。而与之相对的,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则较为轻薄,多为上衣下裳的分体式,衣料多用棉麻,其装饰性特点明显,很具观赏性,优美细致,风格多样,各民族服饰特点突出。
虽然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差异明显,但是此两者之间也拥有着传承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那就是服装的平面二维结构。这使得少数民族服饰成为了研究我国传统服饰的重要内容。
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姿和一脉相承。认知民族服饰文化,了解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内容, 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 更好地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为将民族文化元素合理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1]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D].北京服装学院,2010.
[3]陈舒.论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的审美性——以傣族和彝族为例[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
[4]王佳丽.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
[5]尹浩英.彝族原始宗教对服饰文化的影响[J].艺术探索,2009;(05).
[6]高金锁.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地域特征分析[J].学术探究,2009;(02).
[7]刘瑞璞,何鑫.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J523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6.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