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杭州城的城墙、城门与街区布局之解构

2016-04-11蔡禹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071051

史志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杭城城门城墙

蔡禹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071051)



清代杭州城的城墙、城门与街区布局之解构

蔡禹龙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城墙、城门既是框定城内街区布局的边界,也是街区延展的起点。城门是居民辨别区域方位的基本标尺,是居民往来的通道,是物资流通的渠道,是城乡经济形态变化的见证。近代交通的变革及城市社会的发展迫使城市打破城墙对自身的束缚,杭州的拆城运动由此开始,并给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杭州城城墙城门街区布局清代

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城墙与定时开关的城门构成了一道堡垒,堡垒之内又有着独特的存在体系。“城”原指大规模的、军事性的防御设施,“市”则指物品的交换场所。城是城防设施,是统治权威的象征,正所谓“无郡不城”“无县不城”[1]费孝通著.惠海鸣译.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61-62)。城的突出标志首当高大的城墙,对于中国人来讲,城市和城墙始终是合一的,“城”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2]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P84)。城,战时是防卫的据点,和平时期则是商品的集散场所,是沟通城内外交通的孔道。城墙、城门不但是城内街区布局的最终边界,更是街区延展的起点。

一、框定四方:城墙、城门对街区布局的影响

城墙、城门是城内街区的最后边界,影响着城内街区布局的总体框架。清代杭城“南北展而东西缩”之特点便受城墙影响。所以,城内主要街道多为南北走向,临近城墙的各街更是如此,如靠近东城墙的羊市街(上、中、下三条)。街的走向又影响着巷、弄的格局分布,巷、弄多垂直坐落在街的两旁,如上羊市街两侧的杀牛弄、水仙弄、永宁寺巷、光坊弄,中羊市街两侧的金刚寺巷、火药局弄等。交错分布和着川流的人群,静态空间与动态行为融合成统一的城市要素。

城门是居民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框定城市结构的关键,是居民辨别区域方位的一个基本标尺。从城门引申的大街成为城内的主要街道,把街、巷、里、弄串连起来。以庆春门直街为例,从庆春门起西行,过菜市桥、联桥,达旗营处的众安桥。若不是旗营阻隔,此街已把杭州城东西径直相通。又如旗营处的平海门大街、迎紫门大街也是旗营内外往来的重要街道。此外,由水门引入城内的水道也是影响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杭城的艮山水门、凤山水门所引河道直通南北,两岸屋市较多,甚为繁荣。

二、出入之间:城门功能的发挥

(一)城门是居民辨别街区方位的标尺

居民对城内坊、巷、街、衢的空间辨别多以城门为参照。以(康熙)《杭州府志》对杭城布局的描述为例,卷2《衢巷》一节把该城分为28个区,皆以街(横街、马坡街、排栅门街等)、坊(如寿安坊、义和坊等)、城内河、桥(如井亭桥、众安桥等)及各城门为主要参照。对18个区的空间描述以10座城门(包括旗营城门)为叙述主线。这种文本解构方式,能使读者视线清晰的穿梭于杭城的内部空间。本文描述中以钱塘门为叙述主线的有3个区,以候潮门为叙述主线的有3个区,以永昌门为叙述主线的有2个区,以凤山门为叙述主线的有2个区,以武林门为叙述主线的有2个区,以其它6城门(包括旗营城门)为叙述主线的各有1个区[1](康熙)杭州府志(卷2)·衢巷.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从文献的表述方式上判断,城门业已成为居民识别城市方位、勾勒空间结构的重要参照。

在描述中,与城门共同勾勒空间结构的另一因素便是条条通道,它们是街,是巷,是路。居民作为城市时空的亲历者与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其它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2](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61-62)根据清末《浙江省城图》的描述,清末杭城至少有500条大街与道路,它们是生命之城的筋脉[3]浙江省城图(1910年).杭州市档案馆编.杭州古旧地图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P160-161)。

(二)城门是物资流通渠道

城门是市民往来和百货进出的通道。因所处地理位置之不同,城门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功用亦略有差异。

望江门地处杭城东南一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因东临茅山河草桥,遂又名“草桥门”。元初曾毁于战火,元末至正十九年(1361)重建,在此登城,可远眺钱塘江潮,所以,在清康熙五年(1666)改名为“望江门”。居民所食之蔬菜多由此门运至杭州城内。

庆春门位于城东,庆春街由该门延展至城内,是清时杭城较为繁华的街区之一。门外郊区是农民的菜地,菜农由此运菜进城,聚集在菜市桥,该处成为杭城最大的露天菜市场。还有部分菜农在离城时,把城内的垃圾与粪便担出城外,用作种菜所需的肥料。

清波门,门通南山,城中市民所需的柴炭多从此处运入城中。

钱塘门,是杭城西城门之一,城乡居民在香市时由此门前往灵隐寺、天竺山一带。

候潮门,临钱塘江,杭城居民观潮时,由此出入。

湧金门,临西湖,是居民出城前往西湖必经之路。

武林门,自隋朝以来一直是沟通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樯帆卸泊、百货登市,是杭、嘉、湖淡水鱼买卖的聚散地。

凤山门,位于杭州城南万松岭一带,风景优美,是游人骑马踏青之所。

自古以来,杭城百姓用日常所需之实物形容每个城门的特色:正阳门(凤山门)外马保儿,螺蛳门(清泰门)外盐担儿。钱塘门外得篮儿,太平门外粪担儿。百官门(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门(艮山门)外丝篮见。清波门外柴担儿,湧金门外划船儿。草桥门(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缸儿[1]宝隆.杭州十城门.杭州日报,1956- 8- 11.。

有清以来,杭城居民一直沿用着南宋以来“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的谚语来概括杭城的经济布局。康乾时期著名诗人厉鹗所作《东城杂记》载,土人谚云“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此谚至今不改。杭城庆春、清泰二门以外“盖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地饶,水竹蔬蓏翛然”[2](清)厉鹗.东城杂记(卷上).(清)丁丙.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京华书局,1967.(P1716,1728)。因此处有由钱塘江引水入城之河,所以,各式船舶聚集于此贩卖城中所需的果品。文载:“论斗持衡水果行,沿河支起篾篷黄。山东梨与闽南橘,满地丹黄色味香。”[3](清)丁立诚.东河新棹歌.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铅印本.浙江图书馆藏.(P4)富阳、严州的木材聚于江干,由南门而入,城南木行林立。所以,官方在候潮门附近设局抽税,“南关抽课有官监,梓楩栴松桧杉。何止良材十年树,工师采斡自搜岩。”[4](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铅印本.(P6)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花圃众多,城中之木者皆源于此。“怪松异桧,奇花巧果多,为龙蟠凤舞之状。每日市于都城,则此地之艺花为业,不为不久矣”[5](清)姚礼.郭西小志(卷1).(民国)张宗祥抄本.。杭城交易齐全之地当属武林门外的北新关,明清时期,它是杭州的重要商榷,茶叶、布匹等交易皆于此交税[6](清)许梦闳.北新关志(卷3).禁令.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浙江图书馆藏.。北新关外的大量乡民从事纺织业,城中“抱布人来往复还”,“贸迁齐入北新关”,致使“城中委巷空名市,一物居然聚市圜”[4](清)丁立诚.武林市肆吟.钱塘丁氏嘉惠堂,1920.铅印本.(P6)。

三、突破“围城”:城墙的拆除与街区空间的拓展

(一)交通变革,火车入城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军事防御的意义渐趋薄弱,城墙、城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城市必须依势做出自我调节,城墙、城门的功用也面临着重新估介。

近代交通之变革催生了传统文化观的转变,国人对路权的认识也越发深刻。1905年,为抵制英美掠夺浙江路权,浙江绅商决定自造铁路,创设了“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简称浙路公司),揭开了兴建浙江铁路的序幕。“浙抚据公司呈奏,请先办江墅铁路三十余里,由清泰门穿城,部议准行。”[7](民国)杭州府志(卷175).交通.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江墅铁路“分清波、庵东、新关、太平门、闸口等五段”。浙路车站圈地之批词.申报,1906- 12- 1(第4版).(P3327)1907年,浙路公司建筑的江墅铁路竣工,全长16.35公里,并于农历七月十五日通车。为了推进沪杭甬铁路建设,浙抚又在清泰门内建成车站,“浙路江墅火车决议穿城出入”[8]浙路穿城用地纠葛.申报,1908- 7- 21(2张3版).。1908年,江墅铁路)建成,该年7月,开设铁路分支,出入于清泰、望江两门之间,又在两门之间开辟便门[9]铁路穿城之告示.申报,1908- 8- 24(2张3版).。初议开设一个城洞,且只进不出,后定“另开二门”。1909年4月20日开辟,杭州拆城由此开始[10]浙路城站记闻.申报,1908- 11- 23(2张3、4版);会议定期开辟城洞.申报,1909- 3- 15(2张4版).。5月,铁路公司拟清泰门城洞标识,向抚院之呈文言:“杭州旧有城门凡十处,现辟城洞,在十处之外应否肇赐嘉名?”抚院复曰:“贵公司创议城洞之时,声明所穴之处仅以能通车辆为准,按昼夜一定时刻,车一通过,即行键闭,非必穹然高大,亦非常用开设,既无城门之形,且无城门之名。……如欲为振新耳目起见,不妨酌设标识,以壮观瞻。”[11]抚部院咨复铁路公司请设标识清泰门城穴文.浙江官报.宣统元年(1909)第1期.可见,新开城洞只为通车之便,标识之设只是出于形式而已。

城洞开设,火车穿梭于杭城内外,城站附近的各项建设事宜也随之开始,杭城近代化的气息越发浓郁,火车站一带的街区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且日益繁华起来。以羊市街市为例,地处望江门、清泰门之间,地本僻静,铁路铺设后,城站建于此处。未几,马路纵横,商旅云集,遂成市场[1](民国)杭州府志(卷6).巿镇.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9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P316)。随着沪杭铁路的通车,城墙的阻隔已被打破,城站附近的新式旅店渐渐增多,迎接远近商旅。1910年4月17日的《申报》刊登了浙江旅馆的一则广告,宣称:“沪杭通轨以来,往来于杭垣者日盛,倘无妥善旅馆,殊不足符旅客之雅意。本馆主人有鉴于此,特在杭州清泰门内羊市街紫荆桥与车站河埠均相附近之地方,创设一最上级之旅馆,计房屋百数十间,内有花圃、亭廊、游览之地外,有车马停顿之处,所有规模之宏大,房屋之宽敞,设备之完备,器具之精良,以及饮食之清洁,应酬之周到,为杭州旅馆客栈从来所未有。”[2]杭州新设浙江旅馆通告.申报,1910- 4- 17(1张2版).1910年,清泰第二旅馆在城站板儿巷建城,成为杭城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旅馆[3]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杭州市志(第4卷).中华书局,1997.(P590)。

(二)革新观念,突破“围城”

在清末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国人对城墙的拆除有了新认识。拆城之利,不在拆城,而在拆城之后政府“能组织一切公益,为民事谋治安,为商务上谋便利”。“城将终不拆乎?曰可得不拆。环球交通决无一国可以闭关之理,四境交通决无一城可以闭关之理。”“添辟城门之举可行乎?曰添辟城门而不改大旧城门,不改广街道,马车不能进城,则与不添辟等;添辟城门而改大旧城门,改广街道,马车可以进城,则与拆城等”[4]论拆城之程度不到.申报,1908- 7- 30(1张3版).。该文是国人开放观念的体现,说出了清末拆城运动的深层意义。

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心背向与新式的科技武器,在炮弹轰炸下,城垣功用殆失大半。1912 年1月,浙江军政府认为:钱塘、清波门间之城垣,实无大用。此段城垣,西临西湖,东倚旗营。杭城很快可以和西湖相连,但受城墙之阻碍,该处商业实难繁荣[5]杭垣商酌废城问题.申报,1912- 1- 3(1张后幅第3版).。城墙俨然成为城市空间拓展与经济发展的障碍。2月,政府考虑到“光复以来,西湖旧有各祠庄,将次分别改为各烈士专祠。日后马路通行入城,湖山春色亦可饱餐。惟以城门梗隔,游人往返不便。”经政事部决议,将钱塘、清波两城门全部拆除”,以此繁荣市面[6]杭垣实行拆城.申报,1912- 1- 19(第6版).。杭州开始大规模拆城,旗营也在其中。军政府决定将旗营的马路和公共用地以外的土地全部出售,用来建“新市场”[7]投票旗营地亩者注意.浙江日报,1913- 11- 7.。市场建成后,又在旧址的基础上修筑马路,从钱塘门至武林门一带为环城西路,从清波门往北至钱塘门一带为湖滨路。城市拆除后,西湖纳入杭城,其优美景色转变为杭城的有机构成,居民对此概括到“西湖搬进了城。”[8]钟毓龙.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P191)古老的城墙在新时代来临之时,开始了其终结之路,杭州城内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四、结语

传统社会,城墙、城门发挥着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而在和平的年代,此功能尽失,只能作为框定街区的边界和街道的起点与终点。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又是识别街区方位的标尺,物资运输的渠道。

随着近代战争对城墙防御功能的摧毁以及城市经济发展对空间拓展的需求,城墙、城门已成城市发展的障碍,其终结之旅终必将到来,街区的空间布局也将产生一系列的改变,且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密切相连。

(责编:张佳琪)

作者简介:蔡禹龙(1979—),吉林洮南人,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清代城市史、社会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时空解构与城市印象:清代杭州城的街区变迁研究”(15YJC77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杭城城门城墙
寻诗入画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城门城门几丈高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虞山城门
城门苦荞
东汉城门校尉略论
下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