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数学课堂”的本质与内涵
2016-04-11潘建明
■潘建明
“自觉数学课堂”的本质与内涵
■潘建明
“自觉数学”教学思想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因材循导和自觉体悟,做到学、教、做相统一,讲、探、练相结合,关注少教多学,并不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服务和工具载体支持,唤醒、激励学生释放出自组织学习的本质潜能,通过多维互助的反思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不断成长。
自觉数学课堂创造潜能教学生产力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构建“自觉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初中自觉数学教育潘建明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名片
常州市初中自觉数学教育潘建明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24人,其中全国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2人,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3人;全国中学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2人,全国华罗庚少年数学邀请赛金牌教练3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人,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4人,常州市骨干教师6人,常州市教学能手9人,常州市教坛新秀3人。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向内涵发展期,其显著的特征是教学行为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从“以学科逻辑体系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关注“教得完整”“学得完整”走向“发展得完整”。再者,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多元的、综合的、立体的,其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应遵从“简单模仿——初步掌握——本质理解——自觉运用——素养形成”的递进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对数学新知能的“共同建设”和“共同发展”,提高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提升思维策略的运用水平,使学生的学习从智能、方法、智慧和意义等方面实现增值。
自觉数学课堂,“回归”数学教育的“本真”
“自觉”是指唤醒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实现自律、自主等品质的形成。“自觉数学”教学思想的内核是在尊重差异,深入了解学生数学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策划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因材循导;通过帮扶式引领,促进成长性主体的学生进行自觉体悟;通过变式引领和自主创新等环节,使学生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理解和自觉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学习品质和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自我解放意识,进而自我实现、自我完成。
“自觉”两字似乎是很普通的字眼,但它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价值和极为深刻的哲理。自觉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精神,也是促进教与学方式根本转变的策略与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一个都不能偏废,自觉数学教学思想的本质是发挥教师和学生两者的“自觉作用”,促进成长性主体的学生“自觉发展”。其内涵包括:
(1)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自觉数学”课堂的真正奥秘在于唤醒学生高效的“自觉学习”。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表面化的力量,要关注本质理解、创新思维和“好奇心”养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味、有活力、有情境、有挑战性,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核心,更要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2)重塑教学生产关系。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加入,这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指令性训练向自主性发展转变。我们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和思想,要关注学生本质力量的释放、多向度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数学世界图景的意义建构。
(3)解放数学教学生产力。数学教学的结果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拿着“提货单”到“知识仓库”里去“提货”,更应学会拿着有自己的方法体系的“智慧工具箱”,对遇到的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并创造性地去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数学教学的生产力。
(4)促进学生的学习意义增值。现行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师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实现自主生成,特别要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
“自觉数学”教学思想有很大的兼容性,可以吸纳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和学情设计各具特色的“自觉数学”教学课型和策略,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做到既有可操作的多种模式,又不会被模式化。
自觉数学课堂,“唤醒”师生的“创造潜能”
以学定教,只有以“真学”去定“真教”,才有可能寻得数学教学的真谛。“自觉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要点是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数学发展需要,针对学生差异,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做到因材循导;用变式教学(概念变式、过程变式)突破学生认识上的封闭性,在多维互动和平等对话中,促进学生自觉体悟;在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和方法引领(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中,提升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水平。
具体教学的策略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思真学。“思”是“学”的基础,只有经过学生深入思考的学才会是真正的学。深思分布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并贯穿学的全程。(2)交流展示。通过学生对新知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学路优先”地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来暴露问题,进行交流展示,实现多维促进。(3)变式引领。变式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瑰宝。只有通过变式引领,才能廓开学生思域,打破认识上的封闭性,提高学生的“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学会创新。(4)自觉体悟。“悟”是一切“学习自觉”的“慧根”,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从“他觉”到“自觉”。通过凸显数学本质体悟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本身发生发展的逻辑力量,促进自觉生成。(5)回归基础。在夯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追求“稳定而有效”的教学。以上的教学环节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要相互嵌套,综合运用。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可综合运用以上五种策略,推进课堂教学的自觉生成。
我国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作者杨裕前先生有如此评价:“‘自觉数学课堂’虽有一个大致流程和策略,但又反对僵化地套用,强调从学情、内容和课型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具有观点比较全面、实践方法比较灵活的特点,利于激发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自觉数学课堂,“重塑”数学教学的“生产关系”
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对数学知能主动地进行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一过程,数学学习状态总是从模糊的、不自觉的、被动的状态,在教师和同伴的帮扶下,逐步走向清晰的、自觉的和主动的发展状态,这个转变过程的长短,关键在于数学学习活动中多维互动和有效促进的效度。因此,只有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才能将高效教学转化为高效学习,才有可能构建出高效课堂的新秩序。
“自觉数学”教学原则包括:(1)因材循导。因材循导是在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差异和数学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策划和适合的帮扶引领,践行有效的学教互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学生的“本质潜能”。(2)自觉体悟。自觉体悟重在突出学生的成长性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活动经验和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自觉生成”和“自觉发展”。(3)平等对话。平等对话旨在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多向度、本质性地认识问题,扩大学生的“认知半径”;在师生、生生的思想交流中能释放出师生共建双赢的“正能量”,激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让教师受到了“被教育”的“洗礼”,拓展教学视野。
自觉数学课堂倡导:“学生先思,教师后导”“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做,教师后促”“学生先展,教师后评”,其灵魂是在教学之前,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或相关问题先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思辨,亲身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知能储备后,再进行自觉建构。
顾泠沅对“自觉数学课堂”的评价是这样的:“自觉数学”教学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就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来组织,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活力、有挑战性;使学生从自我经验出发,在学习活动中对新知能进行自主自觉建构,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在多维互动中释放出本质力量,实现自觉成长。“自觉数学”教学思想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迪,让我们获得一种对数学教学的本真理解,用“自觉”的力量,找到数学教学行为健康进步的“可靠起点”。
知识是血肉,能力和方法才是灵魂;知识和方法相比,方法更容易成为能力;能力与方法携手,便可激发潜在的创造力。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养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中心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数学教学中“自觉”品质的形成需要静悟、体察,需要我们在孤寂中慢慢品味,但更离不开践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将认识不断内化,才能从偶然走向必然,从服从走向“自觉”。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初中自觉数学教育潘建明工作室领衔人,现任教于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