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分析
2016-04-11叶心宇
◇叶心宇
对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分析
◇叶心宇
10.13999/j.cnki.scyj.2016.11.007
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27万,“史上更难就业季”;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49万,“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就业季”;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70万,“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闻的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当下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笔者作为HR专业教师和职业指导师,本文将结合调研数据,探求新生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以便相关部门能够更好地解决年轻人的学业、就业、职业与创业等问题。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问卷调查方式,针对河南工程学院学生总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回收率93%。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23~27日。调查对象侧重于大一、大二、大三的文科类本科生。由于文科专业的女生比例较高,故而调查样本男女比例有些失衡,男生为180人,女生为378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生涯规划与职业定位
在受访者中,“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的占比23%,“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但没有详细规划”的占比63%,“有详细规划,并在努力行动中”的占比14%。这个比例基本符合二八原则,即,20%左右的优秀青年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凭什么,用行动践行梦想;80%左右的学生内心对于未来从事职业方向和职场定位有浅显的认识,但对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职业要求、岗位要求等不太了解,属于“三Mang”状态:看上去很忙碌、其实很盲目、结果很茫然。大学生若能够站在当下望未来,给自己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以终为始,明确职业方向、确定阶段目标、制定较为详细的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必将有利于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因为别人的路不一定合适自己,只有自己的路走起来才踏实。当下年轻人独立又依赖,希望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意识,当然希望父母为自己设计未来、拼爹啃老的也会有一部分。不希望走父母的路、不想被父母规划,希望探寻自己的路,有这方面的独立自主意识但缺乏相应能力和行动的也不在少数。
2.专业选择与发展方向
在受访者中,52%的明确表示自己的专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一致,27%的认为自己的专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不一致,还有21%的对这个问题不能准确回答。不少大学生所选的专业,有的是父母意志、有的是老师影响、有的是一时好感、有的是坚守自己的喜爱,但更多的是冲着所谓的热门专业去报。专业的冷热与否是相对而言的,热门专业可能是就业的冷门,冷门专业可能是就业的热门,适合自己的门才是最好的门。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对相关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相关要求的认识模糊。阴差阳错误选了专业,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3.专业认知与就业前景
通过对“你对所学的专业了解多少”这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相对清晰的认识,11%的对所学专业非常了解,49%的对所学专业还算了解,30%的对所学专业了解一般,9%的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多,只有1%的对所学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学校应加强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争取做到几乎所有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都有或多或少的担忧,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不太乐观的态度。67%的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基本正常,只有6%的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比较好,而3%的学生则对目前就业形势不了解。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求职心理、压力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课程,提供专业咨询、辅导和教练等支持服务来提高同学们的就业信心。
4.内外认知与生涯探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52%的“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要跟着职业兴趣找工作”,24%的“不太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什么流行玩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有24%“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没有找到职业兴趣,对将来略迷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能当饭吃。能够知道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爱与不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兴趣可以发展为乐趣、志趣,不仅感兴趣,还能胜任和驾驭,才能挣到自己想要的职业回报。兴趣是前提,喜欢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深爱才长远。娱乐玩家、游戏玩家,都是将兴趣爱好发展成职业的典型案例,但很多人
在娱乐和游戏的世界里玩物丧志、消耗生命,注定会成为娱乐和游戏的牺牲品。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就业或是创业,对于大学毕业后要进入的行业领域,39%的学生表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28%的学生表示没有清晰的认识,还有33%的学生说不清楚。职业生涯规划有两大命题,外在认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等)和内在认知(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需要恒外情、量己力。定点(去哪儿)、定心(要什么)、定向(大方向)、定业(干什么)、定阶(定期限),这些具体问题不管是就业或创业都需要在行动中探索。
5.招聘渠道与求职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交互与共享越来越便利,大学生找工作的方式和路径越来越多元。调查结果表明: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熟人介绍”找工作的学生占比26%。这充分说明,不少年轻人的依赖观念与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倾向于通过传统的求职类门户网站和企业举办的校园宣讲会找工作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0%和9%,这两种方式的关注比例都偏低,招聘与求职效果也会打折扣。倾向于通过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人才中心举办的人才交流会找工作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3%和18%,这两种方式的关注比例都比较高,这从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人气爆棚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就具体的招聘和求职效果来看,从匹配度、签约率来看并不高。
6.就业创业和其他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后选择出国和考公务员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占比为2%和7%,出国留学在一些发达地区的知名院校对于毕业生而言是一种重要人生选择,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对于一般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仅仅是一种小概率的选择;考公务员虽然是当前大学生的热门职业选择之一,但由于考公务员竞争激烈、录取率非常低,一般二本院校的学生相对理性现实、真正有志于走上考公之路的同学并不多。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学生占比为55%,准备创业的学生占比为5%,毕业之后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学生一般也不会高于5%。不管是大专还是本科,就业都是主流,创业虽然呼声很高,但落地的过程中很多年轻人无感,创业是小概率事件,创业成功更是极小概率事件。伴随着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与日俱增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每年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比例都会相对比较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倾向于选择考研的学生占比为31%。不少年轻人会觉得学历不够,再继续求学、延缓就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其实不是学历硬件的问题,而是个人能力素养的问题。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考研,考上之后依然会一片迷茫。当大学生都拥有文凭学历时,比拼的已经不再是文凭学历,而是学历背后的附加价值。如果不能在大学专科或本科阶段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奢望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能学到。
7.乡村城市和地域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选经济发达地区,倾向于选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省会城市、相对知名的经济发达城市)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4%和68%,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非常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丰富多元的就业岗位、可观的薪酬福利待遇、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这些方面能够有效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层面的需要。从调查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来,倾向于选择四五线城市(地市、县城)的学生占比为7%,仅仅有1%的年轻人有意愿回到基层乡镇和乡村。城市化、城镇化,是基层青年面临的必然选择。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工程学院作为一个二本院校,再加上所调查的样本中会有一部分省外生源,最后得出来的数据与人们的主观感知能够得到相互印证。
8.薪水预期和发展空间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于毕业时刚踏入职场的预期薪水,希望能拿到2000~3000元/月、3000元以上/月的占比分别为74%、18%,2000元以下/月的起薪点只有8%的学生能够接受。在宏观经济整体形势不好、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新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薪水行情越来越透明、大学生刚毕业基本工资不如农民工被社会热议的背景下,上述调查数据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的一般二本院校,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薪水预期相对客观和理性。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处于中间层次,高校毕业生供给每年都非常充分,雇主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充分,求职大学生与雇主单位在讨价还价时一般居于被动地位。大学毕业生深入了解了就业市场薪水的基本行情,有利于在求职中为自己的薪水合理定价和要价,而不至于漫天要价。关于“你找工作最关注什么”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与兴趣爱好,分别占比为27%、24%、22%,而对公司文化(8%)、父母期望(6%)、社会地位(3%)、专业技术背景(4%)、职业稳定性(6%)等方面的关注度都比较低。
三、结语
本次调查虽是基于一个二本院校的个案样本,但基本反映出内陆省份新生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招人难”与“求职难”的结构性就业困境将长期存在。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和变革的背景下,新生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越来越多元,就业期待也越来越趋于务实和理性,大学生就业要实现高质量就业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决策层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介入、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的确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优化、学生与教师需求本位的激励奖惩机制导向的确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突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主动、政府推动、社会互动,更需要大学生自动自发。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