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抓手,让语文课堂“生长”起来
2016-04-11顾菁华
■顾菁华
找准抓手,让语文课堂“生长”起来
■顾菁华
语文教师最大的本领在于找准教学抓手。本文从教学流程、赏析指导、思维训练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找准抓手。
语文课堂 教学抓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就是著名的杠杆原理。而我想说:“给我一个抓手,我就能让课堂成为学生生长的殿堂!”
接下来我就以几篇课文为例,结合自己平日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找准抓手。
一、给教学流程一个抓手,让课堂富有效益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十分碎、散,学生被牵着鼻子走,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只在此文中,情深不知处”。如果在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我们能够登高俯视,找准一个抓手,把整个教学环节拎起来,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让课堂教学层次清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叙事散文《柳叶儿》,为了将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在授课时设计出了一棵“缘分树”:一根倒挂的柳枝,四片柳叶分别对应“结识时间”“结识原因”“对其感情”和“相伴时的心情”。在回答“相伴时的心情”时,引导学生自然找出文章的关键句子“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要求学生思考“童年的我究竟乐在何处”,对课文语言的品读、赏析也就一并解决了。我想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想起《柳叶儿》这一节课,学生脑海里一定会瞬间浮现出这样一棵拎起整个课堂结构的“缘分树”来。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首古诗——杜甫的《登岳阳楼》。有一天,我在课堂上准备讲这首古诗时,看到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突然自己也失去了讲授的兴致。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讲授方式“读、译、评、悟”,学生也一样能把这首诗学完,可这样的课堂是“被生长”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我所追求的是比“自生长”更进一步的“共生长”的课堂,这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时,我的脑子里面突然灵光一闪,女儿弹钢琴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情三者相结合的诗歌,诗的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记叙,这不就是钢琴键上的中音区吗?颔联描写洞庭湖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的壮观,这明明就是那高亢激昂的高音区啊!颈联和尾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这就非低音区莫属了!如果我能以钢琴键上的三个音区为抓手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把“读、译、评、悟”四个环节一下子串联起来。我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沾沾自喜,立即调整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启发学生道:“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钢琴键上有三个音区——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如果让你来为这首诗配乐,你认为这些句子分别适合放在哪一音区?为什么?你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原先死气沉沉的课堂立即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泉流,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朗诵,擦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
二、给赏析指导一个抓手,让课堂弥散浸润
语文课应该书声琅琅,有感情朗读便是其闪光之处。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老师虽然一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正确、细腻地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因此有感情朗读大多流于形式,这也是课堂气氛沉闷、赏析语言空洞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准确的抓手,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以读促悟,近距离地触碰作者的内心,真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讲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朗读法”和“分声部朗读法”。
第一,在描写激越的鼓声时,作者写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这里运用比喻,通过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这样的鼓声早已深入人心,激起了观众的共鸣。
在指导朗读时,我要求学生强调突出“百十个”“蓦然”等词,在读到“隆隆”时,所有学生不需要读出声音,而用拳头击打桌面发出声响,切身感受鼓声齐鸣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在品读“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越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一组排比句时,我要求学生模仿大合唱,分声部朗读。这里采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到超脱和升华,因此朗读时应该简洁有力,高昂激越。于是我让一、二两组齐读第一个“愈演愈烈”,一、二、三组齐读第二个“愈演愈烈”,最后一段全班四个组齐声朗读。排比句的气势自然就读出来了。
三、给思维训练一个抓手,让课堂充盈灵动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方式多种多样,但一定要以让学生在思索中找到挑战点、突破点、提升点为最终目标,因此给思维训练找一个抓手就显得至关重要。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有一个专题——《广告多棱镜》,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以活动方式呈现。其中,活动一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广告”,我精心选择了三则公益广告,要求学生在看懂广告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广告内容。为了让学生有高效的思维训练,我在这一环节找了三个抓手:
第一,为了聚拢学生的思维方向,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我给了一个建议。
建议同学们这样描述:
这是一则宣传主题的公益广告,画面上(视频中),
启示(呼吁)人们。
第二,因为考虑到初三学生课堂上比较内敛,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样一开始就将课堂气氛营造出来了,学生克服了羞怯的心理,小组内的交流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自信,因此回答问题时非常踊跃。
第三,为了防止学生只思考自己小组负责研讨的一则公益广告而忽视了其他两则,我在小组交流开始之前又特地强调:各小组的同学除了完成自己这一小组的任务外,请你再从其他两个小组的作品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组也描述一下。
“生长”的课堂应该是拥有更多生成的课堂,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找准抓手,便犹如盲人没有了拐杖,船夫失去了船篙。为我们自己找一个抓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灵动、精彩!
(作者为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