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生成”与“运用”
2016-04-11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吴红娟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吴红娟
数学教学中的“生成”与“运用”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吴红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的预设,又有学生的灵活生成,教师要充分引导,让生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关于“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杜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思维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中能否提供一定的条件,利用某种方法来激发和不断强化思维的作用,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他强调教学活动中,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更多的“观念”或“知识”,即生成许多“新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教师的共同参与活动,重视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课堂预设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又要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课堂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执教“集合”一课的教学片段和反思。
同学们观察以下几个例子看有什么共同特征。
(1)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2)我来自埭头中学;
(3)现在的班级有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
(4)小明抽屉里有10本课本;(5)我国的直辖市;
(6)高一(1)班身高超过160cm的同学。
生1:它们是一个总体,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
生2:总体的个体有的有无数个,有的是有限个。
从中我在两位同学的基础上描述了一下集合,给出一些集合中的概念。
师:那同学们请模仿以上的例子,自己举几个集合的例子。
生1:我班个子比较高的同学。
生2:中国的大城市。
我按着学生所讲的写在了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其实没有真正的掌握集合的特点,举的两个都不是集合,但所有的同学都没有察觉。我就继续问:同学们针对这两位同学的集合请举出集合内的元素。
这时有的同学开始小声地在下面举出元素了,慢慢的,有的开始出现争执的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有疑惑的地方了,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1:我班个子比较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比如某同学,我认为他不是这个集合里的元素,但其他人认为是。这个例子不符合集合的确定性这个特点,所以不是集合。
听了这位同学的解释,其他的学生立刻反应过来,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那第二个例子能否构成集合呢?
生:不是,它也不符合集合的确定性这个条件。
师:请再次关注集合的三个特征。
这时所有的同学齐声答道:不是。
类似的教学片段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教学有时看似平常,实则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思想——教师是课程的引领者,教学过程即师生共同活动、指向多元目标的过程。学生回答提供的信息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允许它合法进入课程,特别是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被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老师自己的经验、理解、智慧、困惑、问题等不能合法地进入教学过程,他们自身也就被排斥在课程和教学之外了,他们就只能是一个“传声筒”。这样,教学过程就演变成为一个纯粹的客观学习过程。事实上,一个教学过程,一旦缺少了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与感动,也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更为糟糕的可能是丧失它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与生命的过程。
所以,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