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二次函数的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2016-04-11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 黄 娥 杨 斌
一堂二次函数的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 黄 娥 杨 斌
【课堂背景】
“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如何让复习课充满活力”呢?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复习课很难上,学生觉得它像炒剩菜剩饭一样难以下咽,老师也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上课缺乏激情,尤其是初三阶段。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练习课,这样,复习课容易被挤到被改革遗忘的角落。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因重复练习,题海战役,会缺少新意,枯燥无味。给复习课的教学留下了一丝困惑。
复习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九年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根据遗忘规律及学生认知的特点,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其次由于教材在编排上要考虑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不能完全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编排,许多知识是在不同的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年级分散出现的,所以需要把这些分散的知识通过复习课有机地加以整理。
所以,上好复习课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就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而复习课又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节设计与生成优质的复习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教学方式方法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分析,探索,交流”等过程,让学生在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在应用中获得发展。
课前的引入环节,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没有问题产生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复习课教学也不例外,需要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时代背景的情境。如果设计一个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的旅游背景更好,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领略到学科的优美和魅力。即便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迭起的悬念,重重的疑团,让人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
知识梳理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整理。复习课首先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但是往往知识的内容较多,关系复杂,如果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会耗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在上复习课前一天布置一次书面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收集章节知识,然后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表格、集合、框架图、知识树等形式,来归纳,整理,构建章节知识图。一次基础知识的总结、比较,就是一次复习,不同形式的展示,就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寻找各知识点的原始出处,回忆当初学习时所用的思想方法,重温当初解决问题时那种由衷的喜悦。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将书“由薄读厚,又由厚变薄”。
练习环节,学生自我诊断,自主探究,自我展示。一题多讲,多题一讲,陈题新讲。要解决复习课上时间不够的问题,例题解答的步骤在时间分配上不能均匀用力,好钢用在刀刃上,力量用在节骨眼儿上。几何问题,比如动点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尝试解决。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借助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难点。学生在活动、合作、开放、交流中,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
二、案例过程描述
【片段一】
师: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你观察到什么?
生:每张图片中都有抛物线。
师:再仔细观察观察,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1 :这些抛物线都是对称的。
生2:这些抛物线都有最高点,都是y随着x的增大先增大再减小的。
生3:生活中的抛物线都是开口向下,没有开口向上的。
(全班一片哗然)
生4:不是,生活中的抛物线有开口向下的例子,比如跳绳的时候,绳子甩到最下面的时候就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师:谁还能举出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例子?
生5:我举个开口向上的例子,两个电线杆之间的电线或者绳子,由于重力作用,应该也是抛物线,而且开口向上。
师: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思维也很开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继续复习“二次函数”。现在同学们拿出各自课前收集、整理的二次函数的知识框架图或者知识树,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评价,将图表进行完善,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份优秀作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展示。
A小组:我们是用表格的方式整理的二次函数,列举了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增减性。
B小组:我们展示的是以表格方式收集的三种解析式,以及他们的顶点、对称轴,和三种表达式在图像上各自的优点;
C小组:我们展示的是以图标箭头的方式收集的二次函数的平移,和它们的对应的解析式;
D小组:我们画的是一棵知识树,树干是二次函数,有两个大的分支,分别是a>0和a<0,小的分支有顶点、对称轴、增减性。
师:大家收集的方式很灵活,有表格、知识树、流程图,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些图表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片段二】
师:练习,写出下列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生1:我不会做第3小题,已知y= (x+1)(x-3),求它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师:你哪里有困难?
生1:因为题目中给出的是交点式,只能求出图像与x轴的交点,求不出图像的顶点。
师:请说出你求的两个交点的坐标。
生1:一个是(-1,0),另一个是(3,0)。
师:交点是对的。
生2: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交点坐标,利用中点公式,求出它们的中点,是(1,0),那么x=1就是对称轴。
生1:哦,我知道了,因为x=1是对称轴,也是顶点的横坐标,再把x=1代入到解析式中就能算出顶点的纵坐标。
【片段三】
【典型例题】:已知抛物线y= ax²+bx+3与x轴交于A,B两点,过A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C,其中A(1,0),C(4,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说一说图像的性质有哪些。
(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Δ BCD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D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若点E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位于直线AC下方,试求△ACE的最大面积。
师:例题中,刚才我们已经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是y=x2-4x+3,还已知两个点的坐标,一个是A(1,0),另一个是C(4,3),现在来思考第3 问,若点E是抛物线上一个动点,且位于直线AC下方,试求△ACE的最大面积。这是一个动点问题,点E是在抛物线上移动,要使三角形ACE的面积最大,同学们先猜测一下点E的位置。
生1:点E就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生2:不是!因为最低点与AC的距离不是最远的。
师:那你觉得E在哪里?
生2:应该与AC最远。
师:怎么样可以找到这个点呢?
生2:可以画图,画AC的平行线,找到与AC距离最大的平行线,它与抛物线此时只有一个公共点,就是E点。
师:很好,继续讲讲你的方法。
生2:我们可以设AC的解析式,另AC的解析式与抛物线的解析式相等,Δ=0,就可以求出E的坐标了。
师:这种方法是画平行线找到的,下面我用几何画板给大家演示这种方法,我来拖动平行线,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它与AC距离最大时,是不是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现在同学们完善这一问的解题步骤。
生3:我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分割法。既然点E在抛物线上,我们可以假设点E的坐标,然后也是画平行线,不过是过E画y轴的平行线,这条线把△ACE分割成了两个三角形,分别求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的式子,再相加,就可以得到整个三角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用分割法的思路也很好,关键要求出那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现在同学们在各自的学案上,画出过E点,并且平行于y轴的平行线,想办法求出左右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四、我的反思
复习课中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此首先我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的实现上。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难点章节,在整个初中数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既考查学生的建模思想、数形结合、代几综合,又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解题能力。我设计的这节复习课是以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的性质为基础,复习图像与字母系数之间的关系,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函数的性质的运用,最后落脚于用函数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等内容。
然后在教学方式方面,怎样的教学设计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此过程中如何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呢?本节课,我设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自主评价,体验深刻,同时学生分析角度的不同,可以引发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达到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与人交流的目的。
实现知识上的查缺补漏。在二次函数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精心设计,让课堂充满活力,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达到“激趣”的艺术效果,保持解题的“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