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4-11张翠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

徐 稳,张翠艳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徐稳,张翠艳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其有效传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存在传播“重器轻质”,传播过程未充分考虑受众因素,传播环境较复杂,传播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对外传播未能把握主动权等问题。因此,转变传播理念,遵循受众接受和认同规律,丰富传播方式,加强传播阵地建设,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转换等,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渗透力、传播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受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其传播效果。本文就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十八大以来,社会各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工作开展起来,特别是中央和地方主流媒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从整体来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播“重器轻质”,传播过程未充分考虑受众因素,对复杂传播环境考虑不充分,传播方式和手段过于死板,对外传播未能充分把握主动权等。

(一)传播过程“重器轻质”

所谓“重器轻质”,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我们确实探索出一些有效的传播方式,如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都相继推出了一些公益广告和访谈节目,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影响我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传播者盲目追求“形式”,注重传播的频率而忽视传播效果,到处浓墨重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没有任何图案或文字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更谈不上对自身价值观及行为选择的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普通百姓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价值准则。这就需要我们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具体化、大众化、生动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解释。换言之,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转变传播理念,运用多种形式,使其内涵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二)传播过程未充分考虑受众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之所以要考虑受众因素,是因为每个个体、每个阶层的需求、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在以往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往往不区分受众层次,采取“满灌”式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受众的需求;传播方式注重宣传,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传播内容注重表面,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受众即使注意也难以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由于没有遵循受众接受和认同规律,忽视了受众的重要地位,不能激起受众内心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要尊重广大受众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形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方法上不断创新。

(三)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元等多重背景影响下,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各种文化不断争夺着自己的受众,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占领受众的思想阵地,不同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尤其在网络化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也大大增加了人们辨别信息的难度,使人们常常无所适从。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负面消息更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再加上社会矛盾的积累使人们产生的不良情绪,严重削弱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的难度。

(四)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死板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课堂传授、新闻播报、贴标语等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普通百姓难以接触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方式,如公益广告、感动中国人物和《说出你的家风》等栏目,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力度不够大,覆盖面不够广,说服力有限。由于传播方式和手段单一和呆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常常流于形式,传播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传播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以增强传播的渗透力、亲和力和吸引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增强其传播的力度。另外,在传播过程中也不能仅仅依靠党政部门,还要集合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建设更加健全的传播阵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

(五)国际传播中我国未掌握“话语权”

近年来,大众传媒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迅速建设和发展,各种国际性文艺演出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也做出巨大贡献。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比较弱小,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全球化文化传播体系和格局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着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向全世界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其他国家的民众被包装精美的外国文化产品所吸引,不计其数的美国大片在获得惊人的电影票房和高额利润的同时,其炫酷的画面、高水平的电影制作技术、自由民主的社会也常常为其他国家的民众所津津乐道。西方价值观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产品中无形且深刻地影响着他国大众的价值观念。民众在崇尚西方“现代文明”中渐渐地迷失了自我,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漩涡。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面临更大的阻力,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力的有效对策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律,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为此,要树立科学的传播理念,创新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丰富传播载体,抢占文化传播阵地,尊重受众主体地位和受众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转变传播理念,变宣传为传播

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了宣传。宣传是带有明显目的性的传播,多用于政治目的。宣传与传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传统的宣传模式中,受众往往被视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鲜活的具有典型社会和个性特征的个体。传播更加重视受众差异性,认为受众的差异性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据受众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其次,宣传是从传者到受者的单向运动,更注重传输主体对受众的灌输和强化,而传播更注重二者的互动,更加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第三,相比宣传,传播更注重效果。传统的宣传模式,传播者往往具有浓厚的“官本位”思想,认为只要在这些主流媒体上做尽宣传,受众就一定会“买账”,殊不知受众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和内容,所以传统的宣传模式有时往往事倍功半。传播则更注重传播的效果,把媒介的选择,传播的方式和技巧、受众的分层和需求等方面都考虑进去,遵循传播的规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从宣传到传播,不仅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同时是一种变化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应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让受众真正参与进来。“现实之惑要求中国改革文化传播体制,改变主导思想,改‘以宣传为本位’为‘以传播为本位’,变‘文化宣传’为‘文化传播’,变‘政治话语’为‘民间话语’、‘学术话语’,而且要根据受众的不同来选择和研究合适的话语体系。”[1]

(二)尊重受众地位,遵循受众接受和认同规律

在传播学中,“受众”作为对“接收者”的总体指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具有广泛性,其传播使命不是针对哪一类人群,而是全体国民甚至“跨国受众”。任何个人或者组织发出信息,只有最终到达受众的头脑中,才算一个传播过程的真正完成。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应确立受众观念,遵循受众接受和认同规律,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受众所认识、理解甚至认同。

首先,必须尊重受众主体地位。“传者”与“受者”,是传播学理论中的一对对应的概念,从字面意思看,传者积极主动地传播信息,处于主动地位,受众作为大众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展开活动或少有机会与传播者进行互动。然而,从受众的媒介选择、信息选择等方面看,受众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媒介功能方法理论认为,受众是主动性的个体,能够积极挑选外界信息以适应自身需要,而不是传播者随意施加影响的消极客体。理论上讲,受众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向传播者进行信息的反馈,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将会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因为“反馈”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反馈能够促使传播者改进传播方式,增强下一步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受众的主体地位,增强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积极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尊重受众个体与社会差异,运用多种途径传播。心理学认为,个人在需求、态度、价值观、智力及其他个性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对个人行为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家则更加关注社会因素(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等)对人们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受众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层次差异大。区分受众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有助于辨别和掌握受众之间的差异,认识特定受众群体和个体的传播规律,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受众群体,对社会成员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传播和教育。例如,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应作为重点传播对象;各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要带头传播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主要受众,人数众多,我们要细心、耐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进行传播和教育。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受众的地域差异性,在传播方式上必须突显出地域性、多样化的特点,利用不同地域的民间话语,体现不同民族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而富有民间特色的话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价值需要。

再次,遵循受众接受与认同规律。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传播的进行和传播的效果,其心理活动表现为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人们的注意具有选择性,外部环境提供的信息刺激多种多样,但人们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事物,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注意那些具有较强的刺激或者能够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信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内涵解释和传播技巧上多下功夫,如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刺激等等。

受众接受信息的第二步是“理解”。注意不是最终目的,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受众能够理解注意到的信息。相对于注意,理解的心理介入程度更高、更深入,因此需要传播者在传播内容的意义方面多做引申性的解释。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可谓如火如荼,大街小巷的宣传牌比比皆是。这些宣传牌以势不可挡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可是记住的人却屈指可数,更谈不上理解,甚至还可能被曲解。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多样化的形式,对其内涵作出生动形象的解释,以加深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活动不可能一蹴而成,它需要多次反复,因此,受众的选择行为还包括选择性记忆,相比与自身无关紧要的信息,受众更乐意记住那些与自身观念、经验、个性、需求相一致的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强,不容易激发起广大受众的兴趣,传播不当极易流于形式,甚至引发民众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因此要充分考虑受众因素,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创新传播话语。

(三)丰富传播方式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传播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传播方式和路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人们便于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首先,有效利用商品等载体进行传播。在核心价值理念的渗透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商品、艺术、生活方式等等,无不成为他们传播本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这种“无形”的传播方式使他们取得了丰硕的传播成果,我们应积极学习并加以借鉴。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然而它面向的受众是广大公众,所以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它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如可把其解释意义融入各种商品包装中,让受众在消费物质产品的同时受到来自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另外,还可以创作富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优秀文化作品,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会与感悟我们的价值观。

其次,发挥榜样力量,增强传播效果。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播中更要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在网络化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典型模范常常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有力的鲜活教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典型、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典型模范身上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和感染效应。尤其是执政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好表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传播者的道德素养和行为方式对受众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传播者要有良好的素养,在传播过程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人民群众心中的楷模。另外,欣欣向荣的国家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生活、无私奉献的道德模范等都可以形成无形而巨大的榜样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加大对榜样的宣传力度,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赞美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最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常态化与生活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源于生活,其传播也必须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应是“上讲下听”的被动模式,我们应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要使之融入我们的生活,还需要以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即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化、生活化、艺术化,用人民群众熟悉的活动、事例、方式和方法进行讲解,使主流与大众相结合,理论性术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另外,也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加强传播阵地建设,形成各类传播阵地互动的引导格局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就要加强传播阵地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相互作用、共同努力,形成各类传播阵地互动的引导格局,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各个领域传播者的素质以及传播技能。

1.学校阵地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正逐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强有力的阵地。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其传播范围广,时间持续长,能够为某种价值观念的主体内化提供有效的传播方式。为此,应使学校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学校传播中,首要的传播方式是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成为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另外,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应该在中小学以及大学中普遍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成于现代社会,但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密切相关。为此,学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融为一体。除此之外,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网络交流平台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捧,学校及校内各组织也可借此开设自己的网站和门户,以传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不仅要有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以通过各种学术前沿讲座、文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传播范围。另外,还可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2.家庭阵地

现代社会虽然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通过大众传媒表现出极强的传播性,但家庭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核心价值传播阵地,其作用仍不容小觑。

家庭是重要的人际传播场所,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成员之间得到互相传播。在家庭生活中,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符号和交流传播的媒介,因此成为家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首要的媒介。家庭传播不像学校传播和社会组织传播那样具有特定的传播者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如何使家庭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一致性,所以那些具有优秀家风的大家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不仅对自己家族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更使其榜样作用辐射到社会其它家庭甚至家族。主流媒体应切实做好我国优秀家风的报道与宣传,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社会组织(工作)阵地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目标而积极组织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群体,以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理应具有高度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典型的组织传播阵地。家庭是影响我们价值观的第一个重要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零散化的典型特点;学校是系统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场所,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阵地;而社会组织(工作)阵地则在我们的价值观基本成型后,交流、巩固甚至改变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参加组织活动,我们都需要与他人互动,“这些‘他人’已经内化成了文化价值观,并且向我们表达出来。……我们将所有孤立的观点组织成对社会总体的全面理解。……各种组织和管理着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向我们传播着他们所赞成的社会观点”。[2]人们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组织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塑造或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在工作阵地中,可以通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事业文化、领导者的影响力、单位活动等发挥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4.大众传媒阵地

现代大众传媒,即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和实践都纳入了它的视野中,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选择更具自主性和便捷性。大众传媒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它通过“议程设置”,即把传播内容置于重要或次要位置来影响人们的关注,以此影响舆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应自觉承担起“提出和澄清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各类大众传媒的优势,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案例为广大受众提供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渠道。

网络是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随之而产生的微博、博客、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很大优势,新媒体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传播力强、覆盖面广,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越来越成为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但是相比其他传播媒介,新媒体这一阵地更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和域外势力利用来谋取利益,污染人们的精神世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谁重视并占领了这一阵地,谁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应及早占领、严格监管并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拓展传播渠道和途径,占领舆论制高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每一个阵地应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要使受众在任何一个阵地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不能出现分歧。否则,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或者所受教育与社会现实出现较大偏差,受众都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严重影响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所以各个阵地应密切联系,高度配合,共同担负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和使命。

(五)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转换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可能。如何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

“话语之所以能产生权力,关键在于话语中裹挟的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其表达方式和潜在内容赢得认可。”[3]换言之,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权力”,言语的影响力越大,权力就越大。目前,我国在国际话语中尚处于劣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强大的意识形态传播体系,掌握着国际话语霸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全世界认知甚至认同,是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取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国际化与掌握国际话语权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为此,最根本的是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为对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需不断提高中国传媒的对外传播能力,就目前情况看,政府在传播中尤其是对外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严格控制着对外传播的内容和过程,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把我国对外传媒控制得太死,缺少灵活性,使传媒难以在传播形式和技巧上得到自由发展和有效创新。为此,必须纠正中国传媒“官方代言人”的角色定位,给予其更多的自由,使他们能够独立发表见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来说,就要保持政府控制力与媒介自由度的适度张力,政府只需在传播内容上做好“把关”,媒体则需充分发挥自由权利,在传播方式、传播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二者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威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逐步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

2.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转换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如何扩大受众群仍然面临相当多的障碍。国内媒体在可得性和接近性方面则拥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熟悉自己的受众,与已知的受众世界打交道,相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消除大部分障碍。”[4]而在国际传播中,文化背景的不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巨大障碍。要想掌握国际传播的主动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元”引领“多元”,不仅要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权发表言论,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发言”。因此,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转换就变得十分重要。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好恶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中,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世界性的话语予以表达,从传播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出发,利用其文化语境,把握其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心理需求,并向外国受众进一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理念是否正确,传播形式和手段是否具有吸引力,传播是否考虑到受众接受程度以及传播阵地建设是否健全等,都成为影响其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转变传播理念,遵循受众接受和认同规律,丰富传播方式与手段,加强传播阵地建设,实现对外传播的话语转换,如此方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稳.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0.

[2]【美】朱莉娅·伍德.生活中的传播(第4版)[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3-74.

[3]毛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7).

[4]【荷】丹尼斯·麦奎.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9.

(责任编辑:孙书平)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reading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XU Wen, ZHANG Cui-yan

(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The pres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which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cultivating and fulfilling i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amely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ools than essence, such as lacking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factor of audience, complication of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the modes and means are relatively simple and the dificiency of initiative o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influence, pene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o change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follow the law of audience acceptance and approval, enrich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agation front, as well as to convert the discourse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munication; Audiences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2-0092-06

作者简介:徐稳(1970-),女,山东郓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翠艳(1990-),女,山东平阴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研究”(15BKS0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体系研究”(12YJA7100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13JDSZK0028)

收稿日期:2016-01-13

猜你喜欢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