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时代塑建

2016-04-11李智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李智娟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时代塑建

李智娟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摘要】今日之中国,如诗经所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社会形态翻天覆地的变革使中国具备了旧邦新命的特点。新中国肩负民族振兴之历史使命,改革图强、奋发作为,逐步实现民族崛起。民族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塑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复兴、国之强盛起到坚实的文化承载作用,亦助于廓清社会发展中弥漫在人们思想的疑雾。

【关键词】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新中国的成立,赋予了古老中国新的生命和希望。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对此,陈先达在2015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也明确阐明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这艘巨轮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与屈辱和国人的梦想与迷惘,乘风破浪,张帆远航。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中国和中国人民颠覆了世界列国对中国的歧视和怪论,以宽厚容大的胸怀气度协和万邦。如《孟子·尽心上》所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厚重的文化早已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乾卦》)的民族气质渗透中国人的血液。故,中国崛起,是民族使然,历史使然,人民使然。中国崛起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建设开辟了道路,亦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更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和承担的神圣使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塑建何以可能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1]92历史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使命,我们要以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智慧去看待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现阶段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能承载容纳中国伟大复兴梦的思想精神家园。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是文化大一统,更不是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协和民族的、世界的文化财富,理顺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推起中华之富强形成最强大的合力和凝聚力。

在众说纷纭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里,用“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似乎更能表明立场和态度。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塑建现时代精神家园,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历史、唯物的世界观看待现时代我们面临的风云变化和现阶段国内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实现我们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使命。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厚重肥沃的土壤上,在这一精神家园的塑建中,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秉承华夏文化博大宽厚容大的精神真谛,积极主动地、真心诚意地接纳马克思主义,门派隔阂、排外情绪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中国传统文化要以高瞻远瞩的视野,为马克思主义输入生生不竭的文化滋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生根壮大,根深叶茂。二者的结合,是我们倡导的双赢乃至多赢,对双方、对民族、对人民乃至外邦,都意义非同。对西方文化,我们要谦虚且睿智,要积极吸取西方文化中先进的文化精髓,更加丰富强盛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时又要站稳脚跟,不被西方强大的思想潮流冲昏头脑,迷失方向。以此,我想到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当弱小的敌人惊恐于他体系强大的结构和脚手架时,马克思、恩格斯却已深入其中,发现了璀璨的珍宝,并为己所用。故中华文化要谦虚睿智地吸取西方先进文化之精髓,由此构建现时代中国精神家园,培育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承载起中国复兴梦,同时在实践中实现三个有利于的强大精神家园。

二、马克思主义何以必须为现时代精神家园中的领导者

1.精神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人民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它高呼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下,它为深受资产阶级苦难压迫的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革命的道路,并点燃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自己的革命热情。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试图稳固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不同于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它指引的是一条推倒既有社会秩序、等级、法统、道统的“犯上作乱”,是生与死的决战,血与火的斗争,这迥异于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2]。就让我们再次翻开历史沉重的卷页,回温那段被西方坚船利炮撞开国门,江河日落、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岁月,当我们越发不堪回首,越能体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她的人民意味着什么。面对列强的入侵,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难以阻挡列强的铁蹄踩踏中国的山河,国破家亡,万马齐喑,血流成河。只有马克思主义,照亮处于危亡之际的中国,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找到一条民族解放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结晶。那些质疑马克思主义、怀疑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和现时代指导意义的人,或者是西方敌对势力,或者是分化分子,在人民范围内,没有认识到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一如既往指导作用的人,或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解不透,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认识不清,或者是人云亦云。故,我们不仅要树立,用列宁的话说,更要向人民灌输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说是原则中的原则。我们应该重新温习毛泽东当年的两句话“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故,今日之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已不言而喻,毋庸置疑。

2.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本性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定盘星。在世界历史滚滚前行的浪潮中,我们怎样才能不被西方居心叵测的政治手段和文化宣传迷心迷眼?怎样才能在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的阔步前行中认准方向?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指明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必将走入歧途。有史为证,以史为鉴。爆发于20世纪末期的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无疑是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它如同一场“政治地震”。苏东剧变是偶然中的历史必然。这一历史事件要比法国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和提供的历史教训丰富深刻的多。这一剧变,使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们无不额手称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之流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肆意歪曲、修正甚至于以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手法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没有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而是肆意发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论及“意识形态的力量”时有一段很坦白的陈述“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3]167-169尼克松的这段话,无比清楚地说明了西方国家是多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首先就是意识形态的对立。毋庸置疑,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正如列宁一针见血指出的:“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体系的加强。”苏联的解体,同时把中国推上了世界的风口浪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眼中,中国是如此的扎眼、突兀。当西方为苏联的解体庆祝首功时,又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在资本主义统治的天下,怎能容得下如此奋发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也似乎听到了西方列强的磨刀霍霍。邓小平在1989年11月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倪雷尔时,坦率地说:“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4]344尼克松也明确建议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换一种方式——和平演变”。美国新闻署在一份针对中国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价值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在我们中国未来的主力——年轻一代身上费劲心机,打着淡化意识形态的幌子,把所谓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前卫时尚、消费文化、享乐主义等推向经济初步振兴、人们思想初步解放的社会主义中国,严重冲击了我们长期树立起来的既定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人们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被悄悄洗涤,这一浪潮危害巨大,因为它消解的恰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本质的部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涣散和动摇的正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基础和意识形态。在如此风云变幻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指导地位,用反和平演变的方式化解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浴火重生的新契机,也使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当代性、科学性和更为光明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及其历史的精神载体,我们追求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正确的态度是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要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进而形成有中国内容、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语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同时也是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的承继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提升、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形成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生命文化体。这一生命文化体既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理想和自信又有丰富入微的生命关切。这一生命文化体流淌着中国民族文化世代维系的血液,又注入了年轻革命的造血细胞,它影响着文化血液的生命活力。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期,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的社会发展成本在这一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均积聚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惑。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应用于具体实践中,高屋建瓴、辩证唯物地审时度势,在解决具体矛盾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现代文化要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指导人生、涵养德性、陶冶情操、安顿心灵、提升人生境界方面具有马克思主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和理想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精神支柱,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维系。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凸显的是对生命万物的关切,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社会理想状态的构想等。

《中庸》中“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终”及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深切关注天地人的高度统一和深度谐和,敬天畏地,遵循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期,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蕴含着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生生之谓易”的反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变易、变革、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积极主流的思想倾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绿色、肥沃的土壤中,充分发展其在现时代蓬勃的生命力,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西方优秀文明的融合渗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软实力的根本所在。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突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意识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塑建现时代丰富强大的精神家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中之重,必须突出其时代特征、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它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和谐、教化引导广大群众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头脑心灵,启蒙人们的心智、愉悦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

国之振兴富强,必文化之兴旺强盛。文化乃民族之血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厚重历史的承载,是历史衔接的脐带,更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粘合剂,是我们共同的归根,也是我们恋恋不舍的源泉。站在中国厚重肥沃的文化土壤上,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发挥中华文化该有的胸怀气度,客观积极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真正建立能承载起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强盛文化,融合古今智慧、中西视野塑建起现时代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廓清长久以来弥散在国人眼前的迷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陈贤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5-07-23.

[3]尼克松.透视新世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先霞)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版权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规定,本刊已许可国内外文献索引、文摘和全文数据库等载体传播本刊论文,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Time Remolding of Spirit Hom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Zhiju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Scien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As the Book of Songs tells: "Even an established nation like Zhou still regards self-renewal as its mission". Modern China is having such characteristic owing to the huge reform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new nation takes o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reforming and striving to be stro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Remolding the spirit home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so strengthens the guidance status of Marxism and develop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promote China's prosperi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It helps to drive out the confusion of people's minds.

Key words:spirit home; Marx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1-0056-04

【作者简介】李智娟(1981-),女,河南济源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方向。

【收稿日期】2015-12-23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1.014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