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的历史观
2016-04-11赵建波
赵建波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浅谈习近平的历史观
赵建波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摘要】习近平从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点和国情与党情的现实基点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期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习近平的历史观主要包括历史功能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历史研究原则、领导干部读历史、运用历史诗文、典故等。习近平的历史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推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历史观;现实意义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国情和党情为现实基点,在探索研究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发展。习近平的历史观是新时期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为新时期的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和现实基点
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新发展。习近平的历史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点,以国情和党情为现实基点,是科学的历史观,是与治国理政面临的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历史观。
1.唯物史观: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点。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是指导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科学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一贯坚持的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看,习近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从历史方法论来看,习近平的历史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来,强调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以历史本身来研究历史,注重历史本身的客观性,尊重历史事实。从习近平运用的历史理论来看,他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论、矛盾运动论、规律制约论等等。习近平特别注重和善于发现和运用历史规律。例如,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2],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南京公祭日的设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和平、为了不忘历史。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原理运用到历史研究中是习近平历史观的一个主要特点,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习近平都坚持一分为二地来看问题,让历史事实说话,辩证科学地对待历史。
2.国情和党情:习近平历史观的现实基点。习近平的历史研究是以当今的国情和党情为现实出发点的,习近平多次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3]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正是为了吸收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开拓创新。当前是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当前,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引以为戒,借鉴历史中的治国理政经验,更好地克服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和党情是当前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十八大以来,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新变化,我们国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伟大“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开展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展开了新一轮的“反腐”工作,实施了新一轮的法治改革等等,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难题,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历史研究的回归和整合。当前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主要在于历史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以及历史事实的宣传工作,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让人民看到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规律,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把历史的经验教训运用到国家治理中来,更好地投身到“中国梦”的实现中来。历史研究应在科学呈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唤醒人们大胆创新、开拓进取、敢于批评、直面现实的精神,将历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真正发挥历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作用。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在探索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和深刻的一套完整体系。这套完整体系组成了其历史观,并且成为当前历史研究的新发展。
1.历史功能论。首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时,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人类最好的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5]习近平把党的历史看成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要求用党的历史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教科书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鲜活的历史知识,党的优良传统等等,这些都是深入挖掘和用来资政育人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善于概括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他简单的将传统文化特点概括为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的和而不同、与时迁移、经世致用[6]。在习近平看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这本教科书是中国的精神食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都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这本教科书。世界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258。习近平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同中国的历史往来都了然于胸,在对哈萨克斯坦和印尼访问时基于两国交往的历史,分别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7]287,和 “海上丝绸之路”[7]292。
其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认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8]“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9],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老师的作用,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中国现代史,铭记中国近代史,铭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指出:“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10]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简单记住历史事实,而是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所说:“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11]习近平非常善于从历史老师中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开创美好的未来。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并且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12]。这一决定显示了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和一个大国的责任。历史老师告诉我们“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7]392于是我们展开了反对“四风”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长期的反腐败斗争。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发展道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未来走什么路,我国的治国理政模式,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之时,还必须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与本国的实际相符合。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首先,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提出了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原则。在习近平看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是要把历史人物还原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处的历史条件,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让历史说话,把握历史的真实,这是评价历史人物需要遵守的第一条基本准则。二是要做到六个不能。不能不对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当时的历史整个过程、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社会历史过程包含大量必然性,这些必然性是在对大量偶然性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性当中包含着偶然性,偶然性当中也存在必然性,只有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正确预见历史的发展方向;不能把成功归功于历史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推给历史个人;不能以今天的时代标准来要求前人,以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方法去要求前人是错误的历史评价人物方法;也不能要求前人干出只有今天的人做出的事情,将前人与今天历史人物所作所为进行比较,从而否定前人[13]。三是对革命领袖的评价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由于历史条件等等所致,革命领袖也会犯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所犯的错误,就抹杀他们做出的伟大历史功绩,决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中去,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全面评价价革命领袖。
习近平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科学总结出历史人物的特点,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就呼吁我们学习陈云同志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求真务实作风、朴素公仆情怀、勤奋学习精神”[14]。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结邓小平的一生为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15]。面对有争议的“两个三十年”,习近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原则,要求客观真实的对待历史事件,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原则。
其次,人民动力论。习近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16]习近平认为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今天所取得一切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所以“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17]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今天我们的发展依靠人民,我们的发展也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8],我们今天的工作评价的标准在于人民的满意。我们今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发展,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民的意见也是评判发展好坏的标准。无论是“中国梦”,还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都是为了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让人民更加幸福。我们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该坚持“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19]61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深入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中吸取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从人民群众中发现好措施、好办法。
3.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首先,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意义重大。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读历史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历史学习,都要求领导干部要读历史。领导干部读历史可以从历史史实中吸收经验教训,吸收历史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修养,进而在工作中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3],领导干部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什么岗位都应该读一些历史,从历史中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和领导水平。
其次,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历史,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历史就要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就要学习中国历史上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就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看来,学习近现代史能够激发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可以继承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奋斗。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3],学习中共党史可以更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党的优良传统,更好的学习党在危难面前的智慧和勇气,更好地理解“三个自信”,增强“中国梦”的实现的信心。
4.运用历史诗文、典故。中国历史上的诗文、典故、俗文俚语、成语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历史启示。研究习近平著作和讲话,我们会发现习近平尤其善于引用诗文、典故、俗文俚语等,这是习近平历史观的一大特点,也同时表明习近平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习近平谈论历史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引用历史诗文、典故等是更深刻、接地气、清晰地表明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
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会时引用了《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2]来表达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不断的努力。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到“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的历史教训大家都要引为鉴戒’”[20],“虚谈废务”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习近平引此典故,是希望大家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像当时人们崇尚清谈、不注重实干,而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多一些实干,少一些空谈。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时,习近平引用《韩非子》中“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21]这样一句话来阐释当今干部要扎根基层,踏踏实实,把基层当成锻炼自己的必修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中引用《三国志》中“刮骨疗毒”“壮士断腕”[22]这两个典故来表明与腐败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三、习近平历史观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要面临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阐释了自己的历史观,对于指导当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推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加强历史学习,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积累。只有加强历史学习,才能明确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才能知道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首先要直面历史。直面历史就要直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忽视历史学习的状况,给历史这门“冷”学科加热。直面历史就要敢于直面历史错误和敏感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还原历史真实,给人民一个真实的历史。直面历史就要遏制有关历史读物、历史影视评价历史人物等不尊重历史、歪曲历史、虚构历史的现状。其次,要立足历史向前看。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历史史实和历史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进一步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入。
2.以史为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促进现实更好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错误思潮和思想泛滥,这些思想的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否定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错误思潮和思想的存在腐蚀着国人的历史观,对人民思想的危害是巨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的历史观察古观今,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吸收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历史智慧,借鉴几千年来中西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推进历史观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历史力量。
3.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三个自信”的背后,是一段段沉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100多年来的抗争史、60多年的建设史。习近平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分析,考察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走过的历程,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唯一选择,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今天坚持“三个自信”,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四个全面”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自信”并不代表故步自封,而是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情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习近平通过一系列的讲话阐述了“三个自信”的历史和文化根基,从历史和文化中来追寻“三个自信”的思想源头,奠定了“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1).
[2]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2).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4]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5]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0(08).
[6]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孔子研究,2014(0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02).
[9]习近平.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01).
[10]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5-24(02).
[1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4(09).
[1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02).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4]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13(02).
[15]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02).
[17]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02).
[18]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04).
[1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1(02).
[21]习近平.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01).
[22]习近平.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4-01-15(01).
(责任编辑王先霞)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ZHAO Jianbo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XI Jinping,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reality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reality of the party situation,formed his own unique historical view,realiz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historical view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new era of historical research.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s mainly include the historical function,the history of Marx's historical view,the history of leading cadres, the use of historical poetryand allusion, etc.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histor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t theory, road confidence and institution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XI Jinping; historical view;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1-0006-05
【作者简介】赵建波(1990-),男,河北邯郸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5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