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长征精神研究述评
2016-04-11王磊
王 磊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①
近20年长征精神研究述评
王磊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①
近20年来,国内学界立足多维视角,对长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以及继承弘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个别论者还对中共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这些成果均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些层面的研究仍存有一些空间尚待开拓,需要进一步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作出努力。
长征精神;形成;基本内涵;当代价值;继承弘扬;中共领袖人物;研究述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因为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长征精神”一直给予频繁关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于此,笔者对近2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长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内涵、当代价值、继承弘扬以及中共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近20年长征精神主要研究方向及其成果
1.长征精神的形成。若要考察长征精神,首先就要去了解其形成问题。这是研究长征精神的致思理路和逻辑基点。那么长征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国内学界一致认为,“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2]。具体而言,学者们主要是立足四重维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其一,长征精神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而形成。众所周知,“精神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深厚的基础”[3]。任何一种精神所具有的禀赋特质,都深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一方面,长征精神所彰显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性,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涅槃升华。另一方面,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亦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2]。
其二,长征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列宁曾告诫:“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375。那么探究长征精神的形成问题亦是如此,要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境域下,也就是要依托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去考察。基于此,鲁秀秀指出,长征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历史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5]。杨春长和吴开胜认为,长征精神是在广大红军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换言之,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万里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2]。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凸显,红军当时所面临的双重逆境有力倒逼了长征精神的形成。即工农红军在历时2年的长征中,不仅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征服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就是在如此严峻、严酷的作战环境中,广大红军战士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以及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就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2]。
其三,人民群众在长征精神形成过程中的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工农红军是人民群众的军队,红军脱离了人民群众就无法生存。红军进行长征亦是如此。没有人民群众提供粮食等必要的物质资料,任何精神力量都难以发挥。由此,石仲泉指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援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6]。
其四,长征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杨春兴、吴开胜认为,从根本上说,长征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立足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同时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论断,从而为长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2]。
综上所述,长征精神的形成,首先,它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理论与实践交织互动的必然性产物。它既在中华民族精神沃土上孕育凝聚,同时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指导下广大红军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磨砺形成。其次,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单一因素主导的结果,而是多维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纵然长征精神的形成过程繁复,但其形成不仅为当时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也为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何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江泽民于199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了精辟厘定:“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7]590这为此后学界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磋商研讨提供了官方权威蓝本。概览近20年有关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学者的观点虽在具体出场路径和表述方式层面大相径庭,但实质涵义却均与江泽民的概括总结极为趋同。概而言之,当前学界主要有“三方面说”“四方面说”“五方面说”和“八方面说”等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三方面说”。王淼生、庹平、张敏卿等少数学者认为,长征精神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王淼生和庹平指出,实事求是精神、坚定信念与奋勇拼搏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涵义。他们还进一步论及,实事求是精神使党和红军最终认识到毛泽东的正确并重新确立他为党和红军的领袖,这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坚定信念与奋勇拼搏的精神体现了红军、人民军队的本质和昭示红军有一个光辉的未来;顾全大局精神充分显示了党和红军强大的凝聚力和肩负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能力[8]。虽同是“三方面说”,张敏卿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三重基本内涵[9]。
其二,“四方面说”。有部分学者认为,长征精神应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范书林认为,坚韧不拔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四维构成要素[10]。熊启珍和瞿晓琳也认为,长征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艰苦卓绝精神是其表征,百折不挠精神是其底蕴,团结进取精神是其中坚,实事求是是其内核[11]。
其三,“五方面说”。有诸多学者一致认为,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含五个组成部分。袁银传和乔翔便是此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及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是长征精神科学内涵的五大基本方面[12]。李平也与以上论者持相似观点: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内涵五个方面的集中展现[13]。
其四,“八方面说”。邬家能和孙志清主张,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包含八个构成要件。他们指出,长征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坚持信念、逆境奋斗”。聚焦这个核心,可以从八个方面来清晰透视长征精神: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4]。
综上所述,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庞博丰富。诸多学者虽然在长征精神内涵的组成要素的把握上存有歧见,但是,他们对于长征精神内涵的实质要义的定位却是大体趋同。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成为激励当时历史境遇下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革命斗争的精神动力,而且在日后革命与建设的漫长历程中得到新质的涅槃与升华。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伟大的万里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3.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当前我们研讨长征精神,磋论它的内涵表述,也绝非单纯“为了重温那段辉煌而厚重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它的当代价值,推进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5]。那么,该怎样认识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国内学界相关论者立足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见仁见智的阐述。
其一,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鲍中义认为,长征精神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魅力,在高校大力发扬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他还对当代大学生加强长征精神教育紧迫性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还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趋增强。在此境域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利用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组织纪律观念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教育[16]。王树荫也指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17]。
其二,长征精神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有论者认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申燕指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保障;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思想根源,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强大精神支柱;坚持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灵魂;坚持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是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18]。
其三,长征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李后强等认为,中国人民创造的长征精神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质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教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以“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国际长征文化馆”,实施长征路线国家扶贫战略,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19]。
其四,长征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于安龙认为,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长征精神将以其超越时空的巨大力量以及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发挥它的导向、激励和教化功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20]。汪勇也认为,长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21]。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普遍认为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并立足多维视角充分彰显了这种价值魅力。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应该去深入发掘长征精神所内蕴的时代价值,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坚强的思想保证。
4.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有学者指出,“长征精神是我们永久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能丢掉长征精神。”[22]“不能丢掉”的关键举措就是要去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该如何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国内学界相关学者,均从不同的视角对此各抒高见。
其一,立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承扬长征精神。朱昌平和巴岱认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需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并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使长征精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团结人民;第二,要注意加强高度的政治性和严格的纪律性;第三,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3]。
其二,立足红军战士的优秀革命品质承扬长征精神。黄海涛认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其一,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指战员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和生死与共的团结精神;其二,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其三,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指战员为工农大众谋求解放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不移的革命必胜信念[24]。
其三,立足“红色地域”建设发展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联合课题组结合革命老区建设就弘扬长征精神阐发了一系列观点。他们指出,在经济发展层面,弘扬长征精神必须落脚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结合新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做好老区的各项工作;在民族政策层面,弘扬长征精神,要以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为榜样,维护民族大团结,必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促进各民族同胞的共同繁荣;在文化建设层面,弘扬长征精神要始终把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在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25]。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境域下,若要充分发挥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就势必要对长征精神进行继承和弘扬。若使继承和弘扬取得实效性,首先要厘清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是继承和弘扬的先决条件;其次,务必要结合我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情,与时俱进地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5.中共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的关系。除却对长征精神的形成、基本内涵、当代价值以及继承弘扬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个别论者还对中共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其一,毛泽东与长征精神。吴朝建指出,毛泽东作为历史亲历者和长征的直接领导者,在长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长征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实践者。这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长征胜利的关键,是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保证;其二,毛泽东是长征精神升华的理论概括者,他在不同时期对长征精神进行了科学总结,使其不断升华和得以广泛传播[26]。
其二,周恩来与长征精神。王家云认为,周恩来作为长征的实际组织者、指挥者,他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包含对长征精神的形成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他还进一步试图从长征精神与周恩来精神的一致性上来确证周恩来对长征精神形成的贡献。众所周知,长征精神就是坚定信念的精神、团结统一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一伟大精神正是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恩来精神在这一时期的集中体现[27]。
其三,朱德与长征精神。王建丰认为,朱德一直处在革命斗争的最前线,他对长征精神的形成功绩卓越。其一,他不但时刻用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鼓励战士,还异常重视培育红军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可以说,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是朱德对长征精神的一大贡献。其二,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朱德领导红军始终坚持真理,坚持遵义会议确定的军事战略方针,并用实际行动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其三,朱德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的大局精神,使他领导红军最终挫败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维护了党和红军的统一,为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8]13。
综上所述,以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人为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的形成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顾、探究他们的历史贡献,不仅可以学习他们所具有的优秀革命品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去理解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而促进长征精神的大力继承和弘扬。
二、长征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尤其是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其理论价值和实践魅力更是日益凸显。为此,近年来学界对长征精神的研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但在诸多层面的探讨,学界仍然付诸阙如。
1.对于长征精神的形成研究尚不够深入,学界需对此问题去作进一步探究。也许惟有先去明晰长征精神的“前世今生”,我们才可以从长征精神形成发展的历程中更加深入地把握和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涵实质,从而结合当下我国的具体实际去充分发挥它的当代价值,进而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2.需对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作进一步研究整合。纵览近20年国内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研究论著,众多学者的观点实质大体趋同,但具体观点的表达可谓是异彩纷呈。如此多重视角的阐读,一方面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但另一方面,如此繁复的多维度阐述,无疑也会为我们精准把握长征精神的内涵实质带来一定程度的迷离阻隔。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去理解和把握长征精神,未来学界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崭新特点去对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作进一步的纵深考察。
3.需加强长征精神与党的历史上的古田会议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诸多“精神”的比较研究。当前学界,对这些“精神”的对比研究还较为鲜见。由于它们同为“精神”方式的存在,它们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亦即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进行继承借鉴与超越发展的?这些问题的尚未解读均给我们留下了去作纵深考察的广阔空间。在这些“精神”的比较磋论中,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把握和理解。
4.对于如何继承弘扬长征精神亟需去作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从当前学界的既成研究成果观之,学者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力度不够。大多数论者在文著中虽提及要去继承弘扬长征精神,但其归旨也是重在关涉发挥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归根究底,学者们还是在探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去有效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即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具体原则是怎样的?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具体路径又是怎样的?目前还鲜有学者去对这些问题作详尽阐释。然而,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有效发挥长征精神当代价值之链上的关键一环,即惟有真正有效地去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精神,进而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由此,未来学界加强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研究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5.对中共领袖人物与长征精神关系的研究明显不够深入。目前,仅有个别学者对此问题有所关涉。但他们关注的对象也仅是局限于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三位中共领袖人物,而对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与长征精神的关系却没有进行考察。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精神形成中的杰出贡献,也为了更好地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未来学界应该着力开展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家与长征精神关系的专题式研究。
简而言之,当前学界对于长征精神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长征精神也会不断赋予自身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依然可以从长征精神这座矿藏丰富的宝库中采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时代元素。通过内化这些营养元素,长征精神的时代光芒将会更加闪熠生辉,我们伟大的党也将会更加有力量、有自信地去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孟庆俊,丁红梅.长征精神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06).
[2]杨春长,吴开胜.长征精神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6-10-30.
[3]王新生.论遵义会议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涵[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鲁秀秀.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11).
[6]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7(01).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王淼生,庹平.红军“长征精神”研究[J].军事历史研究,1996(03).
[9]张敏卿.长征精神光照千秋[J].学习论坛,1996(09).
[10]范书林.红军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1996(05).
[11]熊启珍,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2).
[12]袁银传,乔翔.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06).
[13]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06).
[14]邬家能,孙志清.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解读长征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05).
[15]石仲泉.再谈遵义会议:刍议遵义会议精神[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16]鲍中义.长征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17]王树荫.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18]申燕.弘扬长征精神 永葆党的先进性[J].前沿,2006(09).
[19]李后强,侯水平,杨先农.弘扬长征精神建设文化强国[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1).
[20]于安龙.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01).
[21]汪勇.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04).
[22]李毅弘.长征精神的时代意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05).
[23]朱昌平,巴岱.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J].宁夏社会科学,1996(06).
[24]黄海涛.发扬长征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1996(04).
[2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中共阿坝州委宣传部联合课题组.弘扬长征精神 加快老区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01).
[26]吴朝建.论毛泽东与长征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7]王家云.略论周恩来与长征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4).
[28]王建丰.论朱德对培育长征精神的贡献[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全国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2006.
(责任编辑郭伟)
Research Review about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 the Last 20 Years
WANG Lei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In the last 20 years,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conducted a discussion on multidimensional viewpoints such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its basic connotation,its contemporary value and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some scholars. These achievements are worthy of full recognition. Meanwhile,we should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spaces to be exploited in the study of these aspects. We need to make further efforts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work.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formation;basic connotation;contemporary value;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research review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03
2016-09-20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化的协同推进机制研究》(15BKS020 )的阶段性成果
王磊(1989-),男,山东泗水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K264.4
A
1009-4326(2016)05-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