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长征与人民军队形象的构筑

2016-04-11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征军队红军

张 磊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03)①



红军长征与人民军队形象的构筑

张磊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03)①

军队形象是军队外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构成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及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遭遇了极为艰苦的生存条件和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尽管环境十分艰难,但红军以其特有的方针政策和实际行动向社会各界展示出了良好的军队形象,主要表现在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敢于斗争;信仰坚定,坚决听党指挥;实事求是,有勇有谋,善于打仗;纪律严明,拥军爱民,军民团结等方面。

红军;长征;军队形象;中国共产党

军队形象是军队外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构成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军队的态度。良好的军队形象能够为军队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反之,就会给军队建设带来阻碍,难以实现军队的健康发展。人民军队建军之初,由于受到建军治军经验缺乏、物质资源匮乏、现实条件制约以及敌军丑化等原因的影响,军队的外在形象并不清晰,甚至受到了外界较多的误解。随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军治军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总结,国内国际社会对人民军队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1934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它的胜利完成,构筑了红军的军队形象,大大提升了红军的社会地位和威信,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长征彰显了红军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敢于斗争的军队形象

军队是一支武装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暴力工具,常常以自身特有的品质、意志和形象出现。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风格特点,是外界衡量和判断军队形象的重要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军队的态度和看法。

长征伊始,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毛泽东曾说,“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1]254。由此可见,红军的长征是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战略转移地点未定,而党内指导思想出现错误,使得长征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也不知道长征的下一站在哪,毛泽东说“跟着队伍走”。1934年,由于“左”的思想的错误引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10日,红军被迫从瑞金撤离,准备突围前往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创建新的苏区。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较大,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已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建立苏区的计划,继续西行,准备到川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央确立了在川西或川西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设想。同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全面分析形势后决定放弃在川西北地区建立苏区的设想,继续挥师北上,在川陕甘三省建立苏区。9月中旬,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最终决定会合陕北红军,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由此可见,红军战略转移地点是根据形势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的,这也使得红军直面许多未曾预测的困难险阻。二是自然环境险峻。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为西南、西北地区,多山区、高原,高山穷谷,地势险峻,交通不便,既有湍急的河流,也有丛林、沼泽、雪山,自然环境恶劣,给红军行军带来了较大困难。三是社会环境复杂。红军行军途中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少数民族和军阀地主众多,红军作为外来势力,民族问题和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十分敏感,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麻烦。四是物质资源匮乏。长征途中,红军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粮食、马匹、衣物的短缺使得红军在过草地、翻越夹金山、穿越沼泽地时困难重重,而武器装备的缺乏则使得红军在斗争中常处于劣势。五是敌对势力较为强大。红军在行军过程中,面临着较为强大的敌对势力,长征伊始,蒋介石便在江西至湖南一带红军必经之地上部署了四道防线,并在贵州、四川等地的赤水、乌江、大渡河等战略要地部署了大量兵力,企图将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此外,红军还面临不少地方军阀的阻挠以及一些不明真相少数民族群众的抵抗。

由此可见,红军长征条件极为艰苦,但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坚持下来并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2]长征,符合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对于红军来说,如果没有开拓进取,没有创造,畏惧困难,偏安一隅,就只能坐以待毙,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更谈不上推动国家、社会和历史的进步。红军以超人的勇气和胆略,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正是在顽强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指引下,红军不断开辟前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的建设和发展。它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工农红军不畏困难、敢于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长征彰显了红军信仰坚定、坚决听党指挥的军队形象

长征是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与敌殊死搏斗的战争奇观,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凯歌,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没有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长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支撑着红军走完长征全程的首要原因就是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全体红军将士将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看作是高于一切的,将战略转移地点定在陕北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抗战的大局,更好地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这一决定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顺应了当时的国家大势。这种信念也是红军能够战胜敌人,克服险阻,渡过难关的原动力。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是红军长征过程中展现的良好形象之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途中,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红军战士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险阻和困难,才推动了长征的最终胜利。在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等会议中,中共中央鲜明地指出,“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唯一的绝对的领导之下生长与发展起来的”,“必须使一、四方面军的每一个同志了解一、四方面军都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部分,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领导的”,强调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1935年,张国焘为了争夺党和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对党和军队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这场关系党和军队存亡的斗争中,广大红军官兵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坚决捍卫了党中央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这一基本原则。朱德、徐向前、刘伯承、叶剑英等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予以了坚决的抵制。同时,大部分的红军指战员也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维护了党的权威,将张国焘分裂活动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1936年,红军三支主力会师前后,红军各部队纷纷做出决议,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也成为了红军的坚定信仰和建军原则。

三、长征彰显了红军纪律严明、军民团结的军队形象

军队与民众的关系是反映军队形象的重要方面,军队形象与密切军民关系、赢得民众支持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军队形象可以更大程度上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军民间相互适应、协调一致,形成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反之,就会丧失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各项行动和任务中处于劣势。

工农红军在建军之初就确定了服务人民的宗旨和理念,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这一理念了解得并不深刻,加之国民党反动宣传的丑化,红军一度被认为是地方割据、破坏国家安全稳定的地方势力。但长征之后,党中央和红军以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示了其亲民爱民、纪律严明的良好形象,扭转了民众对于红军的不良印象,红军正是以长征为契机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仗。

长征时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红军的管理,确保红军始终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行军。长征途中,红军恪守自己制定和承诺的各项主张,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对沿途的群众秋毫无犯,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随意拿取群众的私人财物,从老百姓身上拿东西都会付钱而不无偿获得,与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军阀的肆意掠夺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因而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同时,在长征途中继续开展土地革命,将土地革命和群众工作相结合,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实际行动为广大穷苦民众谋取福利。1935年4月,红军进占云南宣威后,“释放了政治犯和无辜百姓”“没收了由官僚资本经营的‘宣合公司’等库存的火腿以及几家土豪劣绅的3000多担谷物和许多财物,大部分分给了贫苦群众”[3]191,切实为群众解决生存的难题,解放了贫苦群众,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在对待少数民族上,红军更是彰显了人民军队亲民、爱民、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红军长征的路程穿越了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区,一些少数民族对红军抱有偏见,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并未与少数民族群体发生争斗,而是大力宣传红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以此教育民众,改善红军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形象。如在《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中提出了“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等的权利”[4]130的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自治,1935年,朱德在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设立彝人政府,彝人管理彝人,真正自由平等,再不受人欺辱”[5]29等。此外,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武装,刘伯承与彝族头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帮助彝族同胞建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便是典型案例。这些政策将少数民族群众争取到红军中来,使他们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同时,在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加深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了解,使之真心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这些举措向外界展示了红军团结、关心、帮助少数民族的良好形象。

红军强化军民团结,加强与民众沟通与交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动员,通过标语、布告、新闻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性质宗旨,深化群众对红军的认识,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的罪恶行径,从思想上改善民众对于红军的印象;另一种则是通过实际行动,真诚尊重和帮助群众。红军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行动,帮助沿途受到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协助他们展开生产并建立政权和革命武装,用制度和政权的形式保证革命的成果归广大人民所有,践行了党和红军的宗旨。正是思想和行动的双重作用,融洽了军民关系,树立了红军的良好形象。

四、长征彰显了红军实事求是、有勇有谋、善于打仗的军队形象

善于打仗、能打胜仗是评判一支军队形象的重要标准,光有不怕困难和坚定信仰的军队只能充分发扬不怕牺牲、不畏困难的精神,但不能保证每次战斗都能取得胜利,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才能赢得斗争和革命的最终胜利。长征过程中,红军结合行军实际,通过对长征情况的具体分析,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整个长征形势始终朝着有利于红军的方向发展。

长征早期,红军受到了“左”倾军事思想的错误指引,特别是从江西转战湘西时,整个红军部队由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把红军的战略转移当成大规模搬家式的行动,尽管在全体官兵的英勇斗争下,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但却造成了自身的巨大损失。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会议,提出了放弃北上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全军继续西进,到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去。这一决策正是红军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反应,使红军避免了灭亡的危险,为纠正“左”倾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展现了红军部队实事求是的特点。1935年初,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对中央领导机构实行改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这些决策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红军行动方向做出的变动,是符合当时现实的客观要求的,挽救了党和红军,并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发展壮大。这些决策彰显了红军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的良好军队形象。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引下,红军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敌人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在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遵义战役等,都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弱胜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这些战略战术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形成的,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机动性,也展现了红军有勇有谋、善于打仗的良好形象。

综上,长征前后,社会民众对红军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长征之前,红军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常被根据地以外的民众甚至国际社会看作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且部队松散、实力较弱、影响较小。但长征之后,红军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其不畏困难,不惧强权,勇于斗争,勇于开拓进取,信仰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奋斗以及纪律严明、军民团结的良好形象,与国民党军队欺凌百姓、金钱至上、信仰不强的军队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6]1。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刘伯承.回顾长征:代序[N].人民日报,1975-10-19(04).

[3]杨文岭.长征中的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4]总政治部办公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资料选编:第3册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5]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树军,新民,解昌.万里长征亲历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王爱玲)

The Long March of the Red Ar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People's Army

ZHANG Lei

(Military Thought and Military M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Political Institute of PLA,Nanjing 210003,China)

The image of the armed fo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litary's soft power,which is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the behavior and the inner spirit in the eyes of the public.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fifth "Anti-encirclement",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Red Army was forced to carry out the Long March. On the Long March,the red army suff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 and besiegement from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Inspite of extremely difficult situations,the Red Army used its own policies and actions to the community to show a good image of the armed forces,mainly in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the courage to break and the courage to struggle;firm faith in listen to the command of the Party;seeking truth from facts,bold,strategic and good at fighting;strict in discipline,support the army and cherish the people,unite the army and the people,etc.

the Red Army;Long March;the image of the army;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5.001

2016-08-31

张磊(1991-),男,安徽宣城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系军事历史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民军队发展史。

K264.4

A

1009-4326(2016)05-0001-04

猜你喜欢

长征军队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少寨红军桥
军队的4月1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