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收敛与社会抗拒——兼论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2016-04-11刘燕
刘 燕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收敛与社会抗拒
——兼论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刘燕①
摘要:欧盟东扩10年,对其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欧盟国家人均GDP等方面的经济收敛和诸如失业率等因素所体现的社会抗拒进行测度,可知欧盟28国的经济收敛主要由东扩后入盟的13个新成员国带来。然而,政府债务、失业率等社会抗拒因素,则在原欧盟15国内对经济收敛的抗拒更为明显,并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阻碍。虽然欧盟经济发展的收敛趋势有利于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但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抗拒倾向不断加强,将会给欧盟一体化进程带来更大挑战。欧盟一体化进程遭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的二元对立,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欧盟一体化;经济收敛;社会抗拒
自2004年5月以来,欧盟先后完成了三次东扩,成员国由15个增加到28个。新成员国的入盟,一方面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更快增长及欧盟整体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新老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欧债危机爆发后,希腊、英国等成员国欲退出欧盟,这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但来自社会层面的问题及其对一体化进程的阻碍也不容忽视。本文将对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收敛和社会抗拒进行分析,以研究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整合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互动关系。
一、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收敛及表现
(一)经济收敛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所谓经济收敛(Economic 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初期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经济收敛研究源自于Barro,Sala-i-Martin,他们运用了收敛模型,发现贫穷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都快于富裕的国家,并且在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Barro, R. J. and X. Sala-i-Martin, “Converg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00 , no.2,1992,pp.223~251.收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一体化地区一段时间的某个变量增长与其初期水平呈负相关,逐步缩小与高水平地区的差距;另一类是指某个变量在地区之间分布的离散度(离差)呈减小趋势。
经济收敛是对一体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测度之一。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为分析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有益参考。Quah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分析了欧洲经济的收敛性,他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地理区位,地理位置和地理溢出效应对人均实际收入有重要的影响。*Quah, D. T. ,“ Regional Convergence Clusters across Europ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 vol.4 ,1996, pp.951~958.Canova从NUTS2(欧盟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目录2区域)数据中用密度预测的方法,得出它们是沿着南北两个方向分别收敛到不同收敛俱乐部的结论。*Canova, F. , “Testing for convergence clubs in income percapita”, A predictive densit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 vol.45,2004, pp.49~77.Crespo Cuaresma,Ritzberger-Grünwald和Silgoner用欧盟15国1960~1998年的数据对人均GDP收敛性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欧盟各成员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能够推进欧盟一体化。另一方面,欧盟经济一体化也能让经济水平较低的成员国分享发展的红利。2011年,Cavenaile和Dubois两位学者运用欧盟1990~2007年的数据对人均实际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欧盟经济一体化存在条件性收敛,而且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与欧盟15国的收敛速度显著不同,且存在不同的收敛分组。*Cavenaile, L. and D. Duboi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come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vol.18,2011, pp.1705~1708.
(二)欧盟经济收敛及表现
自欧盟成立以来,新老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是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欧盟东扩使这一问题再次凸显。据欧盟的统计,2004年新入盟的10个成员国的人均GDP,仅为老成员国人均GDP的46%。*李玮:《欧盟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1期。中东欧欠发达国家的入盟,更增大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对此,欧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来减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如发展政策的援助,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不发达国家等。此外,《欧洲联盟条约》中也明确规定,将缩小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作为欧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在原来地区发展政策性援助的基础上,设立了结构基金和聚合基金,以解决欧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加强欧洲共同体国家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凝聚力,促进内部统一市场的建设。
截至2014年,欧盟已东扩10年。其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收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以下数据均为笔者根据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和 欧 洲 统 计 局(http://ec.europa.eu/eurostat/data/database)2005~2014年数据计算得出。
其一,从人均GDP的增长来看。 2005~2014年,欧盟28国的人均GDP由26 069美元上升到31 422美元,极商(最大值/最小值)由2005年的21.03下降到2014年的15.24;离散系数(标准差/平均值)由0.6864下降到0.6726。进一步看,欧盟原15国的人均GDP由38 241美元上升到43 686美元,极商由2005年的1.0224上升到2014年的1.0303;离散系数由0.3638上升至0.4501。 然而,欧盟新增13国的人均GDP由11 037美元上升到15 744美元,而极商由2005年的5.9252下降到2014年的3.7522;离散系数由0.4748下降到0.3426。从上述计算所得的各类数据中不难看出,不仅欧盟28国的人均GDP呈收敛性,而且新增的欧盟13国人均GDP分布也呈收敛性。然而,欧盟15国的人均GDP的分布呈发散性。
其二, 从人均GDP增长率与经济增速的相关性来看。国内学者也有很多关于欧盟经济收敛性的研究。邓翔和路征基于对欧盟15国1987~2006年的人均GDP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初始GDP与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弱负相关性。*邓翔等:《欧盟区域经济趋同的实证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2005~2014年,欧盟28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即平均增长率为2.7967;欧盟原15国的平均增长率为1.3366%(其中英国、希腊和爱尔兰为负增长);而欧盟新增13国的平均增长率却为4.4991%。结果显示,尽管新入盟的13国人均GDP水平较低,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快。通过进一步计算分析得出,2005~2014年,欧盟28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与2005年人均GDP 的 相 关 性-0.7612,在5%水平上显著(临界值为-0.361), 显示出较强的收敛性。2005~2014年,欧盟原15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与2005年人均GDP的相关性0.1017,在5%水平上不显著(临界值为0.482),收敛性较弱。然而,欧盟新增13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与2005年人均GDP的相关性-0.7338,在5%水平上显著(临界值为0.514),显示出较强的收敛性。显而易见,原欧盟15国在人均GDP增长收敛性方面没有新入盟的13国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今欧盟28国人均GDP增长的收敛性主要由后入盟的中东欧13国所带来。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收敛性。一方面是欧盟新增13国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收敛性验证了一体化的初衷。另一方面,欧盟原15国增长收敛不显著,而欧盟新增13国增长收敛显著。这正好说明,它们在欧盟经济收敛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欧盟扩大的动力在于不断吸收新成员,使其在一体化进程中获得政策效应和先入国的溢出效应,以获得整体的增长收敛。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欧盟东扩10年,其一体化进程中整体经济的收敛倾向与东扩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是东扩后新成员国作出的贡献之一,无论这是客观相应性还是一定的主观相应性,都与东扩后,欧盟层面以及相关成员国所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中的这种收敛现象,虽然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或国家通过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或国家,从而实现一定经济范围内的平衡发展,但是,经济收敛也是一柄双刃剑,在社会层面它会给发达地区或国家带来社会抗拒等问题,从而反过来影响该地区或国家的社会和谐及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抗拒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抗拒”,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孙立平:《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2~357页。但他并未对这一概念作更多的阐述。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抗拒,是指对欧盟一体化及其进程中的经济收敛所产生的抗拒与阻碍。通过对与经济收敛相关的几个重要社会因素进行数据测度,衡量其对经济收敛的阻碍作用显著与否。
(一)数据测度及社会抗拒表现
从债务数据看,2005~2014年,欧盟成员国债务占GDP比重由46.7071%上升到71.9642%,相应的极商由16.1429上升到17.3168;离散系数由0.5251上升到0.8913,表现出明显的发散性。
从失业率看,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的双重冲击,欧洲经济增长乏力,重债国失业率大幅上升,2005~2014年,失业率由8.6964%上升到10.8107%,相应极商由4.2001上升到5.03846;离散系数由0.4166上升到0.4879,表现出发散性。
从GINI系数看,2005~2014年,GINI系数分别为29.4679%和29.8643%,略有上升,极商分别为1.6282和1.4628,离散系数分别为0.1460和0.1242,表现出小窄幅收敛性。
从通货膨胀率看,2005~2014年,CPI分别为86.5761和107.5783,表明欧盟从整体上由通货紧缩变为通货膨胀,极商分别为1.2915和1.0948,离散系数分别为0.0744和0.0216,后两个指标的下降表现出小窄幅收敛性。
从犯罪率看,2005~2014年,国际犯罪平均率由2.1714%下降到1.5571%,极商由16.1429下降到9.8571;离散系数由1.1073下降到0.8913,这些指标均表现出收敛性。
从年轻人的就业与教育看,年轻人就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12.0714%上升到2014年的12.2678%,相应的极商由5.8372下降到4.425,离散系数分别0.3758和0.3794,发散性变化较小。
以上数据测度中,*以上数据均为笔者根据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和欧洲统计局(http://ec.europa.eu/eurostat/data/database) 2005~2014年数据计算得出。债务和失业率等因素所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社会抗拒,不仅使欧盟某些成员国国内唱衰欧盟一体化的民意上升,例如,希腊与英国几乎就是三番五次地不得不进行关于退出欧盟的政议和公投,而且,这类社会抗拒所带来的离散力还加剧了成员国之间特别是重债国和富裕国之间的分歧。部分成员国所面临的就业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困境日益增大,各种游行、罢工叠起,一些国家甚至陷入社会动荡的局面。欧盟原15国中的社会抗拒有不断加剧的倾向。如2013年4月9日,西班牙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聚集在马德里举行游行示威,抗议马里亚诺·拉霍伊政府所实施的就业政策;*李小雨:《西班牙20多个城市因就业问题爆发游行示威》,http://www.huarenjie.com/article-108445-1.html,2013年4月18日。2015年6月20日,成千上万英国示威者从伦敦金融城出发,前往威斯敏斯特集会,以抗议英国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等等。*李德意:《英国上万示威者集会抗议政府财政紧缩政策》,http://world.huanqiu.com/photo/2015-06/2782198.html,2015年6月22日。
(二)社会抗拒与经济收敛的相互作用
学者们研究发现,社会及其他因素反过来又影响着欧盟一体化中经济增长的收敛。Corrado,Martin和Weeks在2005年用欧盟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目录1区域(NUTS1)的1975~1999年数据,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得到了在欧洲货币联盟形成之前,欧盟15国不存在全局性收敛的结论,他还发现地理位置和社会人口特征对于收敛的形成高度相关。*Corrado, L., R. Martin, and M.Weeks., “Identifying and Interpreting Regional Convergence Clusters across Europe”,Economic Journal 115 (502),2005,pp.133~160.肖灿夫等对欧盟原15国和后入的10个新成员国从1994年到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欧盟25国存在经济收敛,所以他认为,制度收敛是经济收敛的基础,落后国家物质与人力资本的增加及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是收敛的重要成因。*肖灿夫:《欧洲经济一体化、区域差距与经济趋同》,《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1期。陈可达等人基于欧盟统计局的数据研究1993年以来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收敛性,结果显示,1998~2007年的增长收敛效应明显,欧盟的人均产出以每年1.27%的经济增长速度趋同,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制度、科技贸易与投资等方面的全方位一体化是促进经济增长趋同的主要原因。*陈可达,杜德斌等:《欧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4期。刘丹对欧盟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目录2区域,即NUTS2地区的资本、失业率、人均GDP和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并通过不同方法对欧盟区域差距进行测量,发现欧盟成员国之间区域差距有所收敛,但是成员国内部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刘丹:《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差距研究》,《商业时代》2012年第25期。
先从欧盟总体看,欧盟2005年CPI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是0.8354,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人均GDP高度正相关,对增长收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年轻人就业和教育或培训、失业率与人均GDP的相关 系 数 分 别 为-0.4298和-0.5507,对增长收敛有显著的抗拒作用;而国际犯罪率、GINI系数、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881、-0.2947和0.3190,对增长收敛没有显著影响。
从欧盟原15国看,2005年国际犯罪率、GINI系数、失业率、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年轻人就业和教育培训对人均GDP的相关系数 分 别 为-0.4935、-0.6112、-0.6503、-0.6806和-0.5321,它们对增长收敛有显著的抗拒作用;而CPI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2307,对增长收敛没有显著效应。
从欧盟新13国看,2005年CPI、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1和0.5065,二者都在5%的水平上对增长收敛有显著作用。而国际犯罪率、GINI系数、失业率、年轻人就业和教育对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37、-0.3145、-0.3490和-0.4122,它们在不同程度阻碍着增长收敛,但作用不显著。
上述数据表明,*以上数据均为笔者根据世界银行(http://data.worldbank.org.cn)和欧洲统计局(http://ec.europa.eu/eurostat/data/database) 2005~2014年数据计算得出。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社会因素对经济增长收敛的表现具有较大差异性。有些因素促进收敛,有些因素则抗拒收敛。如国际犯罪率、GINI系数等具有小幅收敛性。而从年轻人的就业与教育、失业率等因素来看,则具有发散性,其中失业率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欧盟内部原15国和新13国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效应,同样的社会因素对两者的收敛效应明显不同。政府债务对欧盟原15国和欧盟新13国增长收敛的方向性也不尽相同。
就上文一体化中的社会抗拒与经济收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数据论证而言,欧盟一体化进程既是经济整合的过程,也应该是社会融合的过程,只不过两者的发生可能存在时差性,其潜在的相互影响则不一定有时差性,且在某种程度上几乎会产生如影随形的效应。所以,欧盟为了应对不同领域的社会抗拒,自20世纪90 年代起提倡社会融合政策,保障其经济一体化的顺利发展,力图在社会层面提升和体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如为解决欧盟成员国不同程度的失业率高居不下的问题,欧盟的失业治理已由过去强调以保障救济失业者为主的社会政策,开始转向以强调提高就业能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为主导的主动失业治理政策等。
综上所述,欧盟人均GDP所具有的收敛性主要是由后入盟的13国带来的,而且,至少在经济上欧盟新13国入盟后逐步缩小了与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但是,伴随着一体化深化发展,原本在发展初期被掩盖且在其扩大后更加明显地表现出的社会抗拒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困扰着其整体上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社会抗拒因素在原15国较之于在新13国更为明显。鉴于此,努力推动欧盟层面的整体社会政策的发展,加强在社会领域的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摆脱欧盟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而且更有利于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同发展。社会融合不仅是对欧盟一体化发展内容的丰富,也将有益于实现经济与社会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
三、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上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遭遇的经济收敛和社会抗拒问题,是区域联盟经济发展差异等“先天因素”和以成员国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治理碎片化等“后天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于一国之内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的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和新矛盾,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社会诉求也呈多样化、激进化的态势,甚至有的从一般的矛盾纠纷演变为群体事件。*谭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冷思考》,《经济论坛》2015年第5期。在这样的风险和矛盾中滋生的社会抗拒行为,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风险。*邹庆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抗拒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为适应新时期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要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如何避免走欧盟老路,即如何防范由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社会抗拒增量;如何在促进和强化地区间经济收敛的强相关性指标增长的同时,做好社会抗拒的强相关性指标的把控和抑制,以减少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调速、社会转型、深化改革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等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抗拒增量,从而避免引发重大社会危机,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课题。
中国从中可借鉴的是,在致力于推进地区性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以达到对国家进行整体性治理的目标有着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如何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类似欧盟经济一体化中出现的社会抗拒倾向;其二是指在地域广大、东富西贫的中国,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性。
(一)以整体性治理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整体性治理”, 由英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希克斯提出,它以整体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在治理中树立整体思维方式。*Perri,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 2002, pp.29~31.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整体性治理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协调性。如前文所述,欧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国别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来自先入盟15国的社会抗拒却会带来一体化解体的风险。对此,欧盟从国家联盟的角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如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旨在调整结构和扩大就业的纲领性文件——“欧洲2020战略”,*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 2020: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Brussel, 3.3. COM (2010) 2020, http://ec.europa.eu/eu2020/index_ en. htm.目的就是要实现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核心的包容性增长,使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惠及社会全体民众。当前中国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在经济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上。但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与欧洲国家注重发挥NGO等社会组织作用的方式不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社会组织发育滞后。在此种情况下,借用法国治理理论专家卡蓝默(Pierre Calame)的观点,在推进经济社会整体性治理中,不同于欧洲注重发挥“非国家行动者”的作用,*[法] 皮埃尔·卡蓝默 :《治理的忧思》,陈力川译,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1年,第7页。中国将主要依靠国家、执政党、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全面深化改革,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如何让国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逐步提高以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为核心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仍是摆在执政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以整体性布局统筹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正如前文对世界银行和欧盟统计局数据的研究所示,欧盟东扩后,新老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欧盟28国具有的经济收敛性主要由中东欧的13个新成员国带来,而且老成员国内更加显著的表现为潜在离心力的社会抗拒的存在。中国同样面临着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内陆中心城市和边疆少数民族集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但中国与欧盟不同的是,欧盟是一个超国家联合体,而中国则是一个权力集中的主权国家,其现行制度架构为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体制保障。但问题在于,怎样使用诸如欧盟对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扶持的“结构基金”和“区域发展基金”等手段,来重点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欧盟一体化中的经济收敛与社会抗拒已经证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着后发优势,在整体意义上对经济收敛有促进作用。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此后,这一战略开始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既能对外拓展中国自己的规则圈,又能与国内正在实施的中西部区域开发战略相结合,形成内外联动式发展。*许德友:《中国内外空间梯度、开放再平衡与“一带一路”战略》,《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10期。同时,在保持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大加快向中西部开放的步伐,由单纯重沿海轻内陆的非均衡开放模式,向兼顾沿海内陆的均衡开放模式转变。*郑志来:《东西部省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协同路径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划了新格局。要统筹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就要努力形成全新的要素结构,以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动力生成模式。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输出东部发达地区的过剩产能,使西部承接和共享东部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溢出,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的同时,也促进东部地区过剩产能的消化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收敛和社会抗拒问题,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从整体上来治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要继续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国民共享经济增长成果。主要是要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消除社会抗拒的隐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责任编辑廖国强)
作者简介:①刘燕,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云南 昆明,6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