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2016-04-11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赵增辉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赵增辉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中学 赵增辉
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初中数学已经上升到一个新层次,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数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能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的品格。所以,我们提出了问题教学法,所谓问题教学法字面意思就是提问,那么这个提问方是谁?答案不唯一,但是提问的过程要比回答的过程更有意义,只有问才能答。接下来本文将介绍问题教学法如何在高中教学中实践应用。
一、由旧引新,发现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对旧知识掌握了,学习新知识才会相对容易许多。高中数学知识大部分是相互串联,相互连接的,这就要求学生能承上启下,把握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在开新课前以旧知识为一个引子,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对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自然会因教师的提问产生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有了疑问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闯关”的意识,学习知识就不用教师苦口婆心了,而是学生主动学习,所以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技巧很重要。
二、找出弱点,提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原本的难点未得到解决就会造成引发新的问题产生,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这就好像行军打仗,军营已经内忧严重,自身兵力涣散,敌方若是猛烈攻击只会使军队不堪一击,结果就是败下阵来。学习亦如此,得打好稳固根基,教师做的就是直击弱点,从弱点中提问,让学生正视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那么有人会问:学生这个点本来就存在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问了也白问吗?这个问题的提法要讲究技巧,并不是说让教师很笼统地问,而是说教师把问题细化,针对学生的问题找出一个引子,触发学生思维点,学生便会恍然大悟,那么所谓的问题也仅仅是个纸老虎。学生豁然开朗了,今后对待问题也不至于畏惧不前。
三、依趣寻疑,找出问题
高中生正值兴趣的拓展期,一旦钟爱某个兴趣就有可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为之努力奋斗。数学学习也可以称之为趣味数学,教师教的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模式。教师教学数学时,第一,增加学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才会乐意找出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牛顿善于观察,由树上掉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可见兴趣的重要意义。第二,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种聪明的方式,比如说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明星,在讲一个课题时,引入体育明星发生的数学事件提出问题,学生会更加乐意参与提问,教师再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不仅学生不会厌恶这种形式,而且更能接受这种提问方式。
四、师生沟通,发现问题
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发现其中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更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配合教师的课程安排。在课堂开始10分钟,教师讲课前可以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评价点评。通过教师和学生聊天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问题并记录下来,为接下来课程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使得教学更有方向。
我们知道花有自身的花期,它会在每个自己开放的季节蓄积力量,一瓣一瓣地长,一旦到了凋谢前就会以最美的姿态绽放,数学学习也是如此,知识的逐层深入才能引发新知识的探索。逐层深入会使学生形成一个自我的思维深度,看待问题会更加有方向性。比如,讲排列组合问题,给出题目:一条马路上有编号为1,2,3,4,5,6,7,8,9的九盏路灯,现在为了节约用电,可以关掉三盏,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两盏或者三盏,提出问题:所有的不同的关灯方法有几种?继续追问同学们:此时有几盏灯亮着?最后提问:这是什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这类问题应用排列组合的哪种方法?一步步的提问,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正确的思维上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
五、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有时学生不懂的难点,经过小组讨论,很快把没有营养的问题解决掉,发现真正的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某个知识点没有记住,也不会浪费课堂时间。教师抛出问题,由小组交流经验所得,获取问题的真正面目并解答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可以获得合作答题的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每个组员发表意见和观点,组长记录下来,由大家选出最贴合教师问题的答案,通过组内辩证质疑会节约不少时间和少走弯路。等到每组回答时,组和组之间可以抛出问题进行互相提问,促进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问得过难或者问得过简单。不仅教师要提问,学生也要提问,学生之间大部分可能都存在此类问题,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提出并不是没问题找问题,而是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问题,不能只提出问题,教师也要注重问题的验收,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结论,找出学生的欠缺以便查缺补漏。我们仍需要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环境,使得问题教学法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