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晶现象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
2016-04-11王东旭答邦俊
王东旭,答邦俊
假晶现象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
王东旭1,答邦俊2
依据文化人类学中假晶现象学说,对中国武术文化,特别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环境下中国武术文化的变迁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中国武术文化的本质。研究发现:中国武术自1840年起至今,经历了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并存发展的3种文化嬗变过程,这种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中国武术原形文化向新形文化的转变过程,即中国武术现代化、国际化的形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是武术的原形文化,现代竞技武术是武术的新形文化。运用假晶现象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由原形文化向新形文化的转变,阐释中国武术如何发展走向迷失和困窘,同时也重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本源及其走向世界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假晶现象;中国武术;原形文化;新形文化;武术文化;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外来文化
1 假晶现象学说
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早期的文化变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和历史学派。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涵化是文化变迁中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称之为acculturation。关于涵化的定义,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一书中,重申了他和R·雷德菲尔德及R·林顿在《涵化研究备忘录》中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
斯宾格勒运用假晶现象对阿拉伯文化变迁的解读,是重新认识文化变迁的重要理论。假晶现象学说是文化变迁中涵化的形象阐释。假晶现象,就是特指一种岩石的熔岩注入它种岩石的缝隙和空洞中,以致造成了一种混生的“假晶”,即貌似乙种的岩石,实际包裹的却是甲种岩石。“假晶现象”作为文化变迁学上的应用,最为著名的是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对阿拉伯文化变迁的阐释,其第十四章《阿拉伯文化的问题之一:历史的伪形》和第十五章《阿拉伯文化的问题二:马日的灵魂》,讲的就是文化的变形,是文化如何发生“伪形”现象,这种文化的伪形和假晶现象其实就是文化变迁中涵化的表现。假晶现象学说准确而又形象地解释了文化的持续变迁过程,即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影响过程中,从传播、文化的结合、文化的替代,到融合与同化的过程,即原有文化被其他文化替换的转变过程,其结果是文化的原形逐渐走向伪化。国内关于应用假晶现象在文化学上的研究,最早见于1990年乐嘉春[1]的《试论“中国文化的假晶现象”》,随后,国内学者陈广宏[2]、季明举[3]分别应用假晶现象对明代福建地区文化和俄罗斯文化进行了探讨。目前,有关假晶文化研究的热点代表则是刘再复关于中国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的研究,文章应用假晶现象学说,首次精辟、准确地把中国的四大名著划分为文化学上的原形和伪形;然而,至今还没有人从假晶现象理论的角度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变迁进行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假晶现象理论分析和解读中国武术文化的历史演变,以期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变迁进行新的理论认识。
2 中国武术文化形成假晶现象的过程
2.1 中国武术形成假晶现象前的状态:原形文化状态
假晶现象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文化变迁历程,是一种外来的新型文化,随着社会、时间的变迁逐渐影响和取代原有文化本质本源,改变其原有文化内涵的历史过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4]。
就中国武术而言,其原有的本质本源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以时间线划分,是清末鸦片战争之前武术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和状态,我们认为此前时期的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和代表。此前的中国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缩影,更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原形和根。武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生活生产经验总结下技击的总结,是中国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及佛教文化等众多文化思维意识的融合,体现着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特色,是文化外在表现与内在人文精神内涵未曾改变的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
2.2 中国武术形成假晶现象过程状态:文化的斗争与融合
斯宾格勒论述假晶现象的重心是异质文化介入后原形文化发生“伪形”。就中国武术而言,其深受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主要是西方工业文化和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前者深入影响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趋向,后者的影响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以时间线划分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首先是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思想对封建闭关锁国的中国的侵入和引发的文化变迁思潮,西方现代军事的先进性迫使中国对自身文化进行对比和剖析,一些具有先知先觉的国人提出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救国思想使被迫打开国门的中国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体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此时,中国的文化从自然、医学、工业等多学科深受西方先进文化的渗透。中国的武术则出现崇尚西方体操和遗弃传统武术的思潮,其具体、典型表现为“华北改良国术之运动……教材教法均受瑞典式体操之影响[5]。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武术的民间团体——精武会则在保持各种传统武术原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从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了西化的吸收和提高,如打破传统武术宗法或宗教色彩,大量采用现代体育组织和学校的方式。同一时期“北京体育研究社”将每种拳术分解为不同的单式,再按拳路顺序联成不同的段趟,配以口令,分段练习,实际上是“参照体操教练规程,制定团体教练之法”[6]。 西方体育从精神层面对中国武术的浸入和挑战,以精武门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凸显西方体育文化入侵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从时代变化和文化入侵进程审视,自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经历国民革命、国民政府时期,及至新中国的成立前期,中国武术文化一直处于逐渐接受和挑战西方新型文化思潮并存的转变时期,此时期的中国武术依然没有脱离中国本土文化根源,其展现的武术思维状态是中国文化中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文化,其原汁原味的文化核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我们认为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促使中国武术文化原形挑战、抗争和逐渐融合西方体育文化,就中国武术文化变迁而言,这一文化变迁过程是西方文化和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浸入、不停融合中国本土文化走向新形文化形态的过渡。
2.3 中国武术完成假晶文化:现代竞技武术的形成
原形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即其民族的本真本然文化;新形文化则是指新的形式与精神内涵的文化。文化变形的关键与核心是文化内涵、核心精神层面的取代和变异。就中国武术文化在近200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中,作为外来异质文化的西方文化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体育文化及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同样以文化变迁的时间主线划分来说,中国武术的现代化(竞技武术的出现、推广和流行),是中国武术的新型模式,是新中国建国后武术发展的新型文化内涵。此时期的中国文化环境是一种开放、进取、吸收和包容的文化思潮,新时代的文化思潮促使武术走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一种文化的意义生成和确立,关键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它的理解和阐释方式,以及阐释者的立场和角度。”[7]在走世界化的主导思想下,中国体育总局和政府对中国国民时期武术的姿态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在此时期中国武术继续学习与借鉴西方体育,以1957年武术被列为国家竞赛项目,到1958年制定出第1种《武术竞赛规则》,再到多部规则的制定、规定套路的编排、指定动作的规定和难度的设计,都推动着现代武术走向竞技化、可操作化、规范化。同时以现代竞技武术为模板,作为武术技击代表的现代散打也走向了竞技化和规范化。种种思潮和武术的变革,使我们看到中国武术正走向西方化和奥林匹克体操化,从量化规范武术和武术竞技思想的提升下,中国武术走完了假晶文化的历程。
竞技武术完全是在西方体育竞赛机制之上根据中国传统武术改造而成,它散发出更多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竞技武术脱胎于传统武术,却更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精髓[8]。中国传统武术的本体文化表象和内在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进步、整个体育大国指挥管理的指向,中国现代竞技武术已经逐渐失去文化的本源特征,文化内涵也由西方文化思想逐渐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全新的现代化、国际化形式的新形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武术走完了文化假晶的变异,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是中国武术文化由原形文化走向新形文化的象征和结果,其新形不仅仅表现在武术的外在表象变化,更多的是武术内在本质文化已经发生了部分的变异,成为新的现代化、世界化的形态文化。
3 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
把中国武术文化划分为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思考,是受刘再复先生的《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的启迪。刘再复先生从人类文化学角度,通过假晶现象来阐述文化的变形,把中国4部名著中的《红楼梦》和《西游记》定性为中国的原形文化;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定性为中国的伪形文化[9]。然而,中国武术的文化变迁却表现为一种传统化、封闭化模式向现代化、世界化形式的演变,而这种演变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融与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融合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现代化、国际化的武术文化形态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灵魂,是一种历史进步的文化演变形态,异与伪形文化的定性与概念;因此,我们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新形文化。对武术原形文化的根源性、原汁原味的解读和审视,以及对现代竞技武术新形文化内涵的剖析,是目前中国武术发展现状所存在的种种困境和文化迷失的文化解答。
3.1 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差异:技击文化与竞技文化
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是技击文化。文化具有外在浅层的认识和内在核心价值精神的认识。文化外在表象物化的认识是文化的浅层认识,内在精神价值的认识则是文化的核心。武术是以具有攻防价值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10];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武术可见,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对人类肢体技击文化的总结,技击性是武术的原形与本质属性,武术的技击文化则包含外在浅层的肢体锻炼攻防的浅层物化和内在的对技击理念、精神价值追求的核心文化,即武术技击文化的外在文化和内涵文化。准确地讲,武术是一种技击,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技击修炼过程中形成的技击文化,是武术“武”和“术”文化的有机合成。武术技击文化的浅层文化是武术攻防技击动作的锻炼认知,是一种“武”的认识文化,其包含人体各个机能在攻防上的锻炼,表现在技击中的踢打摔拿和防守与技击的锻炼手段多种多样,无不归结为技击的物化的文化,反映了人们在武术技击层面修炼过程中对自身肢体的全面利用和认识。武术技击表层的文化还包括人们对自身肢体内在器官的认识,例如,“气”的认识,“意念”的认识,形神意识的修炼等,进而实现呼吸发声、以气催力,以意识引导肢体,以耳目感悟外界环境变化的更高层次的物化的认识。准确地说,武术更多地注重人体肢体的协调和锻炼攻防价值的认识。武术中对器械的认识,是人类生产工具转变为战争工具的表现,更是武术攻防技击文化的外延。从古代棍棒狩猎,到弓箭、枪刀、矛戈等众多冷兵器的发明和应用,无不展现中国武术技击文化的深厚。武术技击文化的深层认识是一种“术”化的认识,是超越“武”的意识升华,是人对技击的升华认识,更是“武”的终极追求,即止戈。技击文化中“术”的认识,是人们超越自身肢体技击的范畴,融合自然的大一统的宇宙认识,是一种矛和盾的统一发展认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正是这种“术”在古代军事中的升华和体现;技击攻防中对“气论”的认识,对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的认识都是人类对机体肢体与内在意识的有机合一,技击修炼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审视武术的技击文化,我们不妨拿中国武术中的南拳、北腿、猴拳和太极拳4种不同技击文化进行形象地解读。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北腿、猴拳和太极拳4种拳种其传承和演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技击锻炼方式和锻炼理念造就了这4种不同武术技击风格。例如:南拳更注重下肢的稳重、上肢的短促有力、运气以气催力的硬气功的攻防,具有浓重的南方水域地域和人文特色;北腿则注重上肢的防守,下肢的大开大合、劈踢扫踹等腿法动作的应用,具有浓重的北方文化韵味;猴拳则是中国象形拳中模仿猴子蹦跳动作而引申出腾转抓打滚爬等独具动物特色的攻防文化;太极拳则以中国传统《易经》意境,注重以柔克刚相生相克、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的理论为技击文化核心,具有柔慢、劲力转化和本体感知的内在功法的修炼。四者均表现出传统而独特的技击外在文化和深层的内在文化内涵。由此,我们认为中国的武术原形文化是技击文化,是深层次的技击认识,是一种追求人体身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认识。
中国武术的新形文化是竞技文化。武术作为异于西方格斗的特殊的武技样式,清楚详细地折射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审美模式、生活条件与习惯等一系列文化信息的光芒,这在西方文化中的格斗就不具有这样的含义[11]。拿武术的技击特性,武术技击中“武”和“术”的文化思想来审视现代竞技武术,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竞技武术是一种文化的变异,是一种已经失去传统武术技击文化的本原,成为一种追求西方竞技理念的新的文化形态。从技击文化中“武”和“术”的视角看待现代的竞技武术,其外在表象是蕴含攻防技击特征的新型运动;而内在的价值理念则已转而形成西方文化对肢体高、难、美、创新的肢体表演艺术化的追求,形成了一种融东方技击外在表现形式和西方内在竞技精神追求为一体的新的文化形态,而这种形态使中国武术成为一种现代化、世界化的竞技文化。竞技武术30 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高、难、新、美、奇、稳”的技术发展方向注定了其传统文化会走向失落[12]。如果说中国武术尚且保留着“武”的文化气息,那么武术技击中“术”的文化已经流失殆尽,被西方竞技文化、审美文化、价值观等众多文化理念所代替。现代的竞技武术内在的追求是超越人体自然能力,是身体肢体冲破极限的锻炼,是抛弃心灵心理对肢体和自然外界全面认识和协调统一的片面观,是追求一种挑战自然、和自然对立,凸显人类工业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纯粹的西方文化理念,更快、更高、更强是其追求的竞技目标,这种追求和认识观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迥然不同;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是技击文化,中国武术的新形文化是竞技文化。
3.2 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差异:和谐文化与强势文化
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是由儒、道、佛三个哲学体系构成的,而且也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不仅如此,人和社会也是一个追求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武术同样如此,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熏染的发展中,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探索也融入了本源的和谐理念,即武术是一种和谐观的文化,是一种追求肢体与心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外界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过程。武术是蕴含和谐的体育文化,以文教化、以武习身,习武者掌握的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更是对和谐的追求[13]。武术和谐文化的理论依据是老子的《易经》思想,是道家的文化精髓。道家思想及其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渗透,及对促进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并包括秦汉黄老、魏晋玄学等思想的总称,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从《易经》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的原形文化是一种技击文化,更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这种追求表现在对肢体技击能力修炼与内在意识认识统一和谐的发展,武人与武人共同提高、和谐相处的发展,武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之中,以及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发展之中。老、庄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应顺应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一致和通,从而构成自然与人相互统一的整体。这种注重阴阳对立统一、“天人相应”整体观同传统武术中强调上下、内外、动静、分合相互协调、统一的独特性是一致的[14]。武术的自身和谐文化表现为手眼身法步、精力形神气的和谐统一,更是攻防技击的转换和统一,其实质是对自身肢体机能、技能锻炼与内在思维、心理认识的高度统一。中国武术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下演变为不同演练、地域风格的拳种,其对身体不同肢体在技击实践中的价值不同、锻炼重点不同,其技击攻防认识不同,但总的而言,其武术修炼的最终和谐统一性是一致的相似,都是追求身心和谐发展、攻防兼顾的文化思想。这种武术的和谐文化是中国人在封闭、传统、自觉和自强不息的农耕文化背景下长期形成的文化性格,是一种追求生命平衡和整体美的精神文化。注重以人为本,讲究整体和谐,是中国武术的真精神。
中国的道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道家的生命追求与思想核心正是一种矛盾走向和谐发展文化,是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更是超脱个体实现心灵解脱的神仙式的空灵追求,这种人文精神魅力的根源,我们理解为正是中国文化中本质的、原汁原味的和谐文化的体现。以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把武术作为一种攻防的修炼,其外在浅层的修炼与内在对武术技击的认识的和谐是武术发展升华的表现,武术从简单的棍棒、拳脚技击的实践认识,发展为各种生产工具在军事领域的杀伤应用。例如刀、枪、剑、箭、矛、盾等多种兵器的演变和技击的认识发展,以及猴拳、太极拳、形意拳等众多拳种的流行和发展,无不阐释着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攻防兼顾、注重内外修炼的整体和谐文化精神内涵。这种文化思维正是武术的文化核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自我与世界发展的本源。练武之人把自己视为一个与宇宙相对应的小天地,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道寓于拳术之中,道的实践与追求,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武术中有很多拳种和拳式也是取意于自然,例如,东汉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特长创编的五禽戏,形意拳的燕、蛇、鹰、熊等十二形,以及螳螂拳、猴拳、青龙剑术、白鹤剑等。这些融自然物我为一体的拳术,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统一与和谐。中国武术本身的和谐文化更多地展现在中国武术在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思维和价值观之中。武术的社会和谐精神具体表现在对“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的理解,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更是对“兵不血刃而屈人”的阐释,是中国最为根本和本源性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的道家思想,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身心兼顾”的和谐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原形。
相反,中国武术的新形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我们从和谐理念审视现代竞技武术的外在象和内在精神追求,不难发现,现代竞技武术已经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文化理念,更多得表现为竞技形态的强势文化。现代竞技武术所保留的手眼身法步的整齐规范,已经失去武术技击中所推崇的内在劲力、本土浓重精力和精神的人文表现。究其根源,不难发现,现代竞技武术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方式、手段,所讲究的武术要点已经脱离了武术中真正攻防意义的身心俱练、以心带身的传统和谐理念,竞技武术更多的注重外在形体的发展,而内在人文精神的追求已经变形,这种新形的心理追求正是现代西方文化,其对高难美、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表现,这种文化体现着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文化气息,是外张的、忽略内心发展的,侵犯性、强势性思维的表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身心和谐发展截然不同。竞技武术的偏离发展还表现在武术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观的非和谐性发展层面。竞技武术是现代西方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后,所形成和发展的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理念,这种理念注定了竞技武术必然反映着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处世观。细观现代竞技武术,我们不难发现,竞技武术文化内在所追求的是一种推崇自由,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强势性的文化理念,是异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的新的文化理念。由此,我们认为,现代竞技武术是一种以西方思想理念为主体的中国武术新形文化形态,是一种追求外在形体发展、挑战和超越自然的强势文化。
3.3 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融合:尚礼文化
就东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无疑是东方文明最为璀璨的古国文化,也是以农耕生活为主的礼仪之邦。如果说和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精神文化追求,那么以儒家礼仪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本源、沉淀和外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自汉代发展和推崇至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内向型、伦理性和中国特色的宗法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保证了以中国农业生产为特征的家国一体意识的稳固发展,同时也实现内在文化的和平,而这种以家国为价值的核心精神文化即中国的儒家思想,其具有浓重的礼仪文化特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文明、礼仪、尊师重道的精神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之中,这种文化约束和维系着中国社会和谐与稳定;而这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是一种为人处世、国家和谐繁华发展的文化纽带,是深深融进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文明。
从中国本土文化审视中国武术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礼思想在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同样烙下深深的文化痕迹,中国武术转化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层面时,已经凸显出浓厚的尚礼文化,这种尚礼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反映在武术修炼过程中仁、勇、德、智、忠、信、义的传承,是中国武术传承的文化约束和文化认知的提升,更是超越武术技击,成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武术中尚礼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仁义、自强勇敢、厚德、大智若愚、忠仆、诚信和侠义的思想体现。武术技击中对致命动作的应用限制,对传承人品质的遴选,对器械演练和技击较量中点到为止思想的宣扬都是中国礼仪文化中仁义的表现。《礼记·射义》曰:“孔子射于瞿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不仅说明孔子技艺超群,也说明孔子对技艺所追求的是以“礼”为前提的君子之争,而不是一贯的好勇斗狠[15]。中国武术同样蕴含浓厚的礼仪思想,这种尚礼思维的树立正是中国武术完成社会性“术”的升华的体现,是武术实现社会化的文化凸显。武术中礼仪,准确地理解是武术文化表现层次中技击过程的礼仪外显,其包括武术的抱拳礼、武术的“点到为止”理念、武术的公平对决等,其展现出武术人对武术技击中人的自信、尊重和宽厚仁义,是武术尚礼文化的物的形象的外现。与此相比,中国武术更注重内在文化的形成和弘扬,这就是中国悠久文化对武术的精神价值的影响,即“道”与“德”的培养,尊师重道思想的树立,忠君爱国等家国合一宗法观、伦理思想观的约束,以及“言必行,行必果”的言行仁义合一的诚信侠义文化思想观。武德的形成是武术修炼过程中对练武人言谈举止、思想意识的约束的表现,更是武术尚礼文化的展现。武术非常重视习武人道德的选拔和培养。习武的种种戒规,例如少林武术“练功十忌”、梅花拳的“教规教义”等,传统美德与人伦规范使得武术超越技击能力的衡量水平,而内在的厚重的仁德思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价值表现,这种内在的追求和培养是礼仪的表现。中国武术的尚礼又是一种侠义文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助人为乐不思回报的侠义心肠;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原形是一种礼仪文化,是追求礼仪之邦,以德服人的技击文化的升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德”“技”“道”更是全面地展现了武术的民族性[16]。以礼仪文化审视现代竞技武术,我们同样发现,现代竞技武术的尚礼思想表现为奥林匹克竞技体育的公平、公正与自由;中国武术新形文化所展示的文明与公平、平等与自由、尊重与认可的文化思想同样是一种尚礼的文化表象,是现代武术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尚礼文化表现。
3.4 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融合:人本文化
有学者提出,东方文化是西方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的补充,是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究其根源,我们发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本质是一种人性的文化,是尊重人,尊重人生存环境自然的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人作为国家的核心,武术中人的文化体现在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是一种保家卫国的人文化的升华,这种文化表现在《武术汇宗》中“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大命治国安邦,小命护体防身”和陈公哲在《精武会五十年·序》中:“精武会之设,盖所以振兴国民尚武之精神,以为保身卫国之计”的报国精神,这种精忠报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17-19]。从人本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武术,我们认为,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人的文化体现在尊重生命,身心和谐发展的养生文化理念,和以生命回归自然,追逐心灵超越肉体能力,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出世思想中。武术的养生文化理念和回归自然的出世思想都是中国农耕文化环境下人们对生老病死生命认识和人的文化认识的本原表现。中国武术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养生文化的表现,中国古人对人体经脉的认识,对气血论的认识,对丹药养生的认识和探索都表现着中国浓重的养生理念,其根源就是注重人生命的文化。中国武术中的《易筋经》、五禽戏、导引术,无不推崇对人体生命的珍爱和尊重;因此,从武术技击的发展看,中国武术追逐肢体对技击能力掌握和运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内在健康,身心和谐发展依次促进长寿的生命的重视。这是中国人以武修身,以武延寿,以人为本,注重生命轮回和生命文化的表现,因此,中国的武当武术、中国的太极八卦武术、中国的象形武术在修炼过程中多渗透着尊重生命的文化气息。准确地讲,武术中这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养生文化正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表现,更是人的文化,是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文化。我们说,这种人的文化是中国武术原形文化,也是传统武术保留的文化的表现。现代竞技文化则恰恰相反,现代竞技是追逐肉体能力超越极限,追逐战胜他人和挑战自然的非人的文化,是一种征服性殖民文化,这种文化严重地背离了人体生命的本原,是身心背道而驰的掠夺文化。现代竞技武术遭受西方体育强势、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多方面文化思想的冲击[20]。究其根源,不难发现,西方竞技体育是以征服自然,张扬本性,注重对身体肉体的细化分析和能力的追求,使得更注重生命外张,征服性的文化表现,与中国文化内向型表现迥然不同;因此,现代竞技武术文化是一种追逐身体肢体能力发展为主,忽视生命养生为主的西方文化体现,是失去中国文化生命本原的表现,更是一种伪形的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尊重生命,更注重人的生命归宿和发展目标的培养,中国文化对于人性的回归同样是一种出世的反思,是一种人的文化的表现。人性回归自然,超越肉体的价值观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对人的文化认识的总结。中国武术同样是一种人的文化,是人在武术技击和修炼过程中感悟回归自然,超越肉体,淡泊名利的人性的追求。其表现在注重心灵的修炼,注重隐退的内向文化,是一种人身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文化。中国武术中真善美的文化表现正是人的文化的内涵。真是功夫的修炼,善是心灵感悟的表现,美是厚德的内现。和平是奥林匹克起源的根源,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所追求的超越个人、挑战极限所带来的荣誉和利益,逐渐凸显其西方文化中人本价值的本原。现代竞技武术所体现的注重人体生理能力和人性发展,弘扬人的尊严、自由、欲望的挑战与满足,是西方文化中人的价值观和人性追求的一种出世文化体现,是人类追求的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下西方人本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变迁中的新的表现,是中国武术新形文化中人本文化的体现。由此认为,中国武术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发展的一种人本文化表现。
4 结束语
审视中国武术的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是认识中国武术历史变迁的重要手段。中国农耕文化的特殊生产生活环境,注定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朴实性,注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农耕文化思想。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表现出来的技击文化、和谐文化、尚礼文化与人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教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中国本原文化的表现。审视近百年中国武术与武术文化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竞技武术是西方文化长期入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假晶现象的文化表现,这种文化的假晶经历了中国武术原形文化,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抗争并存,以及原形文化逐渐被新形文化替代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并存、共同发展的真实阐释。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以假晶理论的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是剖析中国武术文化,挖掘中国武术原形文化向新形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答现代武术发展困惑,展望武术未来发展的新思考。中国武术原形文化与新形文化的异同是中国武术意识形态变迁的历史表现,更是中国现代武术发展的困惑与迷失的文化根源。中国武术新形文化的传播与原形文化的回归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更是弘扬中国本土文化的战略途径。
[1]乐嘉春.试论“中国文化的假晶现象”[J].探索与争鸣,1990(2):14.
[2]陈广宏.假晶现象:明代福建地区文化特征漫说[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57.
[3]季明举.文化与文化吸纳:兼论俄罗斯文化“假晶”现象[J].今日东欧中亚,1999(2):27.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
[5]曾天雪,车艳丽,王飞.“文化误读”与武术研究的历史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65.
[6]田标.近代中国体育嬗变: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53.
[7]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7(4):28.
[8]王岗.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30.
[9]刘再复.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J].读书,2009(12):39.
[10]龙行年.从民族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融合的视阈新解武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7):20.
[11]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37.
[12]吉灿忠.竞技武术“文化空间”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2):200.
[13]刘彩平.武术,你将何去何从: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38.
[14]王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搏击·武术科学,2006,3(7):18.
[15]李巧玲.儒、道、佛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8(7):20.
[16]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3):7.
[17]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1984:1.
[18]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1.
[19]陈超,李印东,赵发田,等.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先进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593.
[20]林建华,杜德全.论中国武术文化的保护[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5.
Prototype Culture and New Culture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eudo Crystal
WANG Dongxu1,DA Bangjun2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seudo crystal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this paper makes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especially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ocial transformation,so as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Wushu has experienced three cultural evolution processes,which are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the foreign culture fusion since 1840,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ompetitive Wushu culture.The cultural change is actually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original cultural prototype to new culture,namely,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Wushu.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s a prototype culture,while modern competitive Wushu is a new culture.This research sets to analyze the transition of Wushu culture from original culture to new culture with the pseudo crystal,to explain how the Chinese Wushu develops towards disorientation and embarrassment,and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origin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shu to the world.
pseudo crystal;Chinese Wushu;prototype culture;new culture;Wushu culture;traditional Wushu;modern competitive Wushu;foreign culture
2015-10-28
王东旭(1979—),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体育与体育人文。
1.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新疆阿拉尔 843300;2.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 843300,China;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Henan 743300,China.
G 852
1009-783X(2016)06-0518-0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