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探索
2016-04-11刘新庚刘邦捷黄力
刘新庚 刘邦捷 黄力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探索
刘新庚 刘邦捷 黄力
[内容提要]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科学的动力机制支撑,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动力机制,如何建构动力机制,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和当前的现实需要。依据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该机制应该是一个由思想导引、内心驱动和外置推动三个方面构成的逻辑整合体。其科学内涵可表现为辩证统一的三个具体机制,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导引机制、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内驱机制、以实践平台为核心的外驱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是自觉坚持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机理和行为方式之总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动力机制支撑,如何为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持续动力,关键要解决建构一个什么样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建构的问题。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前沿问题,也是当前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思想建树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原理,从思想导引、内心驱动和外置推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逻辑建构。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导引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机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范畴,其建构重点应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榜样示范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的机制体系;其效能取向,是要导引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自主践行和持续践行。其机制构成可解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1.倡导人们自觉践行的核心价值思想教育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教育体系,是导引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机制,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等构成要素相互匹配、相互作用的动态循环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公民,因此,该机制必须基于社会系统平台,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适当的教育载体,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循环动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思想深层的认同着眼,充分展示教育的逻辑力量,大力倡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教育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统筹谋篇、日渐完善。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曾明确地强调:“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第一,领导机制是根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教育体系中,领导方式职责明晰、合理有利,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统筹布局和有效开展。各级领导干部既要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自觉建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善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从生产到生活,导引人们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身先士卒,带领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毋庸讳言,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出现了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呈现出思想上畏难、行动上束手无策之态,往往不知如何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理论不彻底,不能说服人;教育不生动,人们记不住。第三,运行机制是要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大力改变教育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效果。“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2]应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力,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做到典型引领立体化、宣传阐释具象化、实践养成大众化、文化滋养生活化,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第四,长效机制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教育要形成长效机制,教育管理者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出发,将其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远规划,各个地方和各个单位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要建立并完善教育考核制度,保证教育效果,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2.引导人们自主践行的榜样示范体系
榜样示范教育是引领人们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榜样示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榜样示范体系的内在功能,是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学习先进楷模等方式,促使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差距,主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行为选择,达到引导人们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强化榜样示范教育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规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把握好人们的思想心理特点。不仅要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更要注重其心理特征。社会群体具有很强的从众性,行动上往往喜欢模仿、相互比照,针对这一特点,思想教育管理者应大力建标杆、树典型,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引领人们积极效仿,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注重言传身教。“言传”即教育者用言语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教”即以自身行动率先垂范,感染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言行,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榜样示范。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要求广大县委书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人先正己,只有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才能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人们带动起来,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风。三要积极推广践行典范。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等多种方式,针对变革时代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问题,更多地邀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现身说法”,感染和带领更多的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当年的孟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典型人物,形象而鲜明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形象化,使教育更有力度,令人们更加信服。如今,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形成新格局的新时期,我们更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用“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以及“最美潜水员”官东等新时期的新典范,切实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3.制定人们持续践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导和督促人们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和制度保障。该评价体系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评价,也包含党团组织和社会基层的具体评价。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需要相关部门、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大力度,研制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评价指标,着力推进和保障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性。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评价体系是社会教育的重点项目和难点工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当前尤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党和国家宏观层面,要加强制度评价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能否得到广泛认同,关键取决于国家意志与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就要求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等都要完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二是政府治理层面,要加强具体的评价机制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抓落实,在制度设计、法规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渗透各方面,融入全过程。全面强化机制,切实加强保障。一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上升到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大大增强。三是学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层面,要加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为评价体系建设。一方面用评价指标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诠释,使其更加符合思想实际,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联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工厂、军营和社会团体都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行为评价体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大力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考评制度,完善社会实践中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操作机制,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考评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常态化、科学化。
二、以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内驱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驱机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的内在驱动源泉。内驱机制的建设往往以人的需求的满足为出发点,并伴随着复杂、动态的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发展需求是最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驱机制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从人们的发展愿景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着力。
1.尊重个体需求,以发展愿景驱动践行
个体发展需求是指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各种目标之总和,包括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发展、身心健康发展等,个体发展需求的满足是人们一切言行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依据行为科学理论,人的积极性根源于人的需要,发展需求是社会个体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根本的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因此,尊重社会个体的发展需求,培养其健康的发展愿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驱力。
如何尊重人们的个体发展需求,以发展愿景驱动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机制的重要切入点。首先必须真正了解社会个体的内在需要,才有可能适应需要、激发情感。而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基础,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憎爱好恶的内心体验。人们既有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也有文化、审美等精神需要,更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等发展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以人的发展需要为切入点,才能从心灵深处激发人们的高尚情感,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与认同。当人们遇到价值困惑时,总是希望通过某种科学的价值观来解疑释惑,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与人生;当人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时,总是希望通过权威的核心价值思想来更好地净化心灵、提高层次。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鲜活的,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获得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最深层、最渴望的需求。只有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才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最强烈的向心力和内驱力。因此,探讨和建立发展愿景驱动机制,是驱动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策。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训中,注重帮助人们建树科学理想,鼓励人们追求人生梦想;在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其发展需要,帮助其更新理念、提高认识,充分地调动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2.健全奖励制度,以精神激励驱动践行
建立完善奖励制度是精神驱动的有效举措,激励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如此。完善的奖励制度既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也包含社会各界乃至单位、社区等基层的奖励制度。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原理,建立完善奖励制度必须以人们的精神激励为旨归,将科学的理念、目标和意志渗透于制度体系之中,将其与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相结合,形成持续有力的驱动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人们的奖励制度。例如,国家建立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科技创新等奖励,对学生设立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都是对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的嘉奖,其实质是对人们行为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嘉奖。同时,社会各领域、各方面都可以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奖评制度。运用科学测评方法,对测评目标作出量值或价值判断,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并将其纳入综合奖评范围,纳入日常制度奖励体系,对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效的激励,让健全的奖励制度成为立足现实生活、切合人们思想情境、着实产生精神驱动的有力举措。
三、以实践平台为核心的外驱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社会实践,“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4]。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外驱力更多地来自人脑的外部,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切实可行的外驱机制,而且必须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平台,将理论与实践逻辑组合,合力打造一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驱动力机制。该机制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拓展实践渠道,推动全面践行
社会实践渠道,是指人们以适应社会需要、增强社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我价值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路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围绕人们社会实践发展的平台,大力拓展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路径。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全面规划,以提振精神、增长见识、培养品质为宗旨,依据各自的知识基础和个性需求,按年龄、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多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其通过现场了解社会现实,切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中国梦筑梦、圆梦的现实需求,着力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中老年人,应多开展尊老爱幼、民族团结、技术革新、强身益智、爱心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项主题实践活动之中。要引导人们增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将核心价值思想贯穿自身发展的全过程,真正使思想认识得到深化,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发展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
2.建好实践基地,促进深入践行
实践基地是人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有利于促使核心价值体验活动常态化,孵化、提升人们的实践能力,切实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譬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窗口,人们通过建设实践和现场观摩,可以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自觉践行的深层动力。人们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感悟更为系统,认知更为深刻。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促使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长期、深入、有效进行。因此,建好社会实践基地,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支撑人们持续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
3.完善实践制度,保障持续践行
制度是实践活动机制的基础,是促使实践活动持续化、常态化的基本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同样需要科学有力的制度保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完善社会实践制度更重要。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制度,推动人们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同志一贯主张:“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5]由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较大,因此,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组织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都应该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以科学的标准规范人们的活动取向,引导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统一、相和谐。诸如组织人们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意见或建议,都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的宗旨相一致;组织走近弱势群体、实施精准扶贫等活动,都应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和谐友善的精神要义等。与此相适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还要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衔接,注重用法律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治理活动,都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法律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诸如用法律制度加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的保障支持,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鼓励,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制裁,以法治权威来激励、敦促和保障人们持续投身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实践活动,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2]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4-05-25(01).
[3] 竺乾威,邱柏生,顾丽梅.组织行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9.
[4] 把核心价值观化为全民行为准则——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之三[N].北京日报,2014-05-09(0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编辑:张瑜)
刘新庚,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刘邦捷,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力,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