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点问题
——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讲话
2016-04-11王学俭郭绍均
王学俭 郭绍均
·学习园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点问题
——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讲话
王学俭 郭绍均
[内容提要] 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讲话,应当整体而深入地把握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根据;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系列讲话;重点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不仅关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而且关乎民族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也是极富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在2013年11月26日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2013年12月3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4年2月24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2014年5月23—24日于上海考察、2014年5月30日主持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2014年10月15日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重大问题,内容丰富、蕴意深刻,体现了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价值自强,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因此,厘清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与向导,塑造和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厚的道德滋养。社会的健康发展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正确而鲜明的价值观引领。习近平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2]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价值观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精神力量,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激浊扬清和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得以有效整合、社会共识得以充分凝聚、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改革得以全面深化、社会秩序得以有力维护、社会和谐得以持续保障、社会文明得以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
2.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和长远工程。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乃至强国,必须拥有影响世界的价值观及其力量。正因如此,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和道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需要明确的是,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也可看作是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我国文化性质和引领我国文化方向的最深层要素、最关键尺度,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特质和标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掘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展示我国形象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一条有益路径,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定力,扩大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进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标杆,中国肩负和履行着在国际社会呈现与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的又一贡献。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团结与长治久安。习近平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和相得益彰,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方向、正能量和引导力。
中国梦蕴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6]可见,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由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方面相互贯通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则由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有机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紧密关联,二者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和动力助推。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3]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亟须牢固确立、科学阐释和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价值共识及其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精神凝聚力和文化推动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根据
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1]
1.蕴含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进行的价值观考量及其澄明,深刻蕴含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在本质上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和深刻表达。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筋骨、不可偏离的价值路标和价值引擎,不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遵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而且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忠实捍卫者,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总之,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思考、检验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将其融入发展过程之中,更应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支撑和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稳定性、持续性、长远性和实效性。倘若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就失去了生成意义和根本基础,只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或者成为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的空头支票和虚幻口号。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赖以立足的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基因。没有优秀文化的支撑,没有强大精神的导引,一个民族就难以自立、自信、自豪、自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支撑和滋养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习近平还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8]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因此,要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开掘好、阐发好、利用好,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进行继承,有创造地予以发展,深耕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和基本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汲取和创造性地发展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韵味、灿烂文化传统和深层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言:“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最根本精神基因和最深厚人文底蕴。因此,习近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他还说:“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
3.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许多多价值观的理论财富与实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真正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契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价值理念,从而使自身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中国乃至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思想认识的理路归依、价值观念的辨识系统和行为实践的支柱与指南。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分析、把握和走向世界。从古至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纷纷构建、宣扬和推销着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不乏极具重要镜鉴价值的经验教训。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虽然在西方社会也都有,但词语表达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绝不能掩盖本质上的区别,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时实现的开拓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汲取和融入了人类普遍价值,并且显著地表达和彰显了人类普遍价值。更确切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普遍价值观的一种科学反映和传承表现,也是人类特定发展阶段或特定社会形态的价值观的历史实现方式。不仅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越加彰显人类内在的、根本的、普遍的和长远的需求。
4.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的问题以及关于这个时代及其问题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内容乃至形式都会受到时代条件及其状况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确立并非偶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价值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正式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已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价值规范,中共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已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在既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顺应时代需要而确立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时代呼声、把握时代主题、落实时代任务、融合时代特征、引领时代气质、推动时代进步,是对时代步伐的集中反映,是对时代课题的深刻回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觉护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准确廓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据,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
1.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1]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2.标定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
各种价值观念的并存、分立甚至冲突在我国呈现出此起彼伏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越是喧闹嘈杂,越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中牢牢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因此,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12个词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1]。此外,这12个词还被视为“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广泛而深厚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共识是一切事业顺利推进的必要前提,当前乃至今后,寻求共识这项任务更加艰巨和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契合着国家远大理想,广泛凝结着社会长久期待,真切诉说着人民共同愿望,因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理想之准绳、心灵之罗盘、期待之指针、愿望之坐标、行动之向导。
3.明确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
在时代行进的征途中,在社会运转的轨迹里,既有许多正确、先进、美好、精华,也不乏错误、腐朽、低俗、糟粕。审视中国现实,的确出现了信念动摇或丧失、精神颓废或堕落、道德失范或败坏、价值迷失或扭曲等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是非、好坏、善恶、真伪、美丑的界限绝对不可混淆或模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弘扬什么、贬斥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且理直气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逢其时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抵制低俗思想、腐朽文化和错误舆论的侵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习近平对此强调:“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从而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个整体。富强是国之脊梁,民主是国之经络,文明是国之大厦,和谐是国之气血;自由是社会活力的源泉,平等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天平,法治是社会保障的盾牌;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敬业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友善是公民德行的阳光。[12]
4.推崇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意蕴。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1]把握和激活人们心底所蕴藏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修身律己之意愿,就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的最深厚土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并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筑牢并提升人们良好的道德判断力、道德荣誉感以及道德践行能力,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或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就永远健康向上和充满希望。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引导人们依德而行、择善而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纠正歪风邪气、维护公序良俗,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舆论场和社会风尚,从而推动好人好报、善有善报以及常怀善念、常修善德、常做善举之奖励机制的形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原则要求。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步骤。习近平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1.内化于心
树木者必培其根,树人者必养其心。只有内化于心,才能自觉践行。深入理解和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真切感悟和真正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与要义,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不仅要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得更准、更多、更深、更透,而且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此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不仅反映在理性认知上,而且体现在情感认同上。真理力量与道义力量合璧辉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影响深远和行之久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树立理想而又提振信念,怡情养志而又温润心灵的课题。具体地讲,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钥匙,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开关和主基调。功崇惟志,憧憬、希望、志向、抱负尤其是理想和信念在人类、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定向机制和导向功能。习近平意味深长地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深厚的力量,故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要建设一个让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国家,要构建一个令中国人民向往热爱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社会,要营建一种使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生活,必须要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内心坚固而恒久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与国家共命运、与社会齐荣辱、与人民同呼吸,才能顺乎民意、取信民心、凝聚民智和增强民力。此外,要以人为本、以民为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
2.外化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于践行、着眼于践行、落脚于践行,促进人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习近平高度评价古人对“行胜于言”“知行合一”的重视,他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此强调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止于坐论,也不可流于空谈,而必须立足实际、融入实际,也必须立足实践、融入实践。正如习近平所说:“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在于人们的自觉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有千百条,但最根本和最牢靠的路径就是始终服务人民、把握实际、扎根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全中国共同的坚守、培育、践行和弘扬,这不是哪类组织、哪种群体或者哪些个人的事。因此,国家应当优化地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社会应当系统地做好协力共抓和总体建构,个人应当具体地做好思想认同和行动落实。
3.教化于众
教化于众是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度、普及广度、辐射力度、认同深度和践行效度的问题,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万众瞩目、万众归心、万众践行的价值观。习近平强调:“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他还强调,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13]。
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4]因此,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理应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见诸行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守护者、推动者,善作善成、善始善终,以人格魅力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际行动去感召、教育和引领群众,从而促进群众高度信任和积极效仿。
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榜样拥有无穷力量,故必须在全国各地各领域树立一批又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和可学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件和楷模人物。这要求形成尊崇先进、爱护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使每个人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致力于“向我看齐,我乃榜样”。此外,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打造一批抓得实、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活动和品牌项目,丰富其内涵、创新其形式、扩充其格调、壮大其声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一项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校抓起、从社会抓起,培养立得起、站得直、靠得住、信得过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显著的时期,也是人的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习近平于2014年5月30日在海淀区民族小学指出:“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8]此外,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应当承担和履行相应的责任。
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强大力量。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事业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既有理想又有担当,既有道德水准又有精神风貌,由此,国家的前途、民族的目标以及社会风气的优化、民族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同广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同时,他对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四方面要求: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1]习近平还曾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4]因此,不仅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而且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并形成整体而长效的机制,从而促进青年大学生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正向效应。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5]总的来讲,广大作家和艺术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中,从而彰显出坚定信仰之美、陶冶情操之美、砥砺品德之美、趋向崇高之美。
4.贯穿融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即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实际条件中并根据这些具体条件才能得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贴近生活世界、嵌入生活方式、调节生活态度、引领生活信念,从而提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众化,即面向大众、走进大众、融入大众。加强国民教育、深化舆论宣传、推进社会治理和融入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途径。习近平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习近平还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各行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礼仪制度、庆典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从而“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科学构建系统化和常态化的政策导向和运作机制。习近平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4]此外,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家风家教建设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以及网络平台、网络舆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正向作用。
5.常抓不懈
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历经一千多年才得以普遍认同和正式确立。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从提出、论证到确定、丰富已有大约五百年的历史。“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持之以恒,重在知行合一,成在综合施策。要确立长远规划、长远措施,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举措,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不能忽冷忽热、抓抓停停。”[16]
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特殊规律,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还不长,要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做好,必须持续抓、反复抓,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和耐心,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以贯之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17]总而言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搞建设,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亚于经济建设等其他工作,没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韧性,就难见其功”[18]。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2]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5]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6]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2012-11-29)[2016-01-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2-11/29/c_113852724.htm.
[7]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8]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0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
[12] 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5-04-20(01).
[13]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EB/OL].(2014-05-24)[2016-01-29].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5/24/c_126543488.htm.
[14] 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2016-01-2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 c_1113818177.htm.
[1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EB/ OL].(2014-10-15)[2016-01-29].http://culture. 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16] 刘云山.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锲而不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J].党建,2015(4):8.
[17] 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答记者问[EB/OL].(2015-04-16)[2016-01-29].http://news.xinhuanet. com/2015-04/17/c_1114996897.htm.
[18] 领导亲自抓社会共参与——五论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1-21(02).
(编辑:杨增岽)
王学俭,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绍均,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