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

2016-04-11马永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培育个体价值观

马永庆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

马永庆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有一定的责任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需要从多层面、多视角加以把握。从现实基础和实质上讲,社会生活中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都应是培育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是多元分层的,不同主体在培育活动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不同主体的区别,又要看到不同主体相互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主体职责的实现,是主体能动性的彰显,是主体价值不断转化的过程,是自成与互成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国家;社会群体;个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然而,谁来培育、培育谁、怎样培育,又是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在哲学意义上,任何思想意识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定的主体依托。我们党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看似就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但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对培育主体有多元、多层面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界定。

就人的活动范围来说,主体是在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代表和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一个国家需要有引导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性的价值思想,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正确的价值导向,个人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离开了不同层面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由此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人的活动过程,其培育对象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际上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在不同层面上就表现为国家、社会、个人等主体形式。那么,培育主体的职责又具体是由谁来承担呢?

在国家战略发展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涉及关乎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价值指导思想的落实,需要从整体角度审视其培育主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首先是一种国家行为。这既是出于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一种责任,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国家借助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通过一定的舆论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播、宣传,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氛围,以期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全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引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脚踏实地地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一事业成功的重要思想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目标导向,并以此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才能实现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168

在社会层面上,不同的社会群体也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社会对各个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共同要求。由于现实中各种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群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总是会考虑到集团或群体的利益。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同利益主体也有着共同追求和共同理想,而且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会使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均得到较好的满足。各种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和实现是有一定标准的,并不是主观随意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国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目的,只要我们的行为符合市场规律即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我国时下的市场经济不是无政府的、自由竞争式的,而是社会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需要对人们的利益实现进行有规律的规范、调控。一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在全社会各个领域都要遵循市场标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也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才能最终实现。

在个人层面上,任何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不仅要认识独立的自我,而且要对自己所属的群体和国家有一种认同感,因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社会整体的思想和观点必须通过个人的认同才能得以实现,也可以说,国家意志需要在国家整体的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更需要个体成员的自觉认知和自主行动而得以落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转化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信仰才能真正落实。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要参与其中,天下兴亡,人人有责。因此,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以指导自身行为,从而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和他人的利益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既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历史使命,“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又要有一定的是非善恶标准,以此来指导与衡量自身对社会义务的履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也决定了其培育主体应该是社会活动中的每个人。从形成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是我们党凝聚各族人民、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识,广大人民群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在实现过程中,不同层面的主体都是参与者。价值观的问题涉及人们对主体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的认识,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解决各种利益关系时,总要面临价值选择问题。由此,社会、国家总是希冀人们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指导自身的行为;同时,每一个人在价值选择过程中,一方面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另一方面也都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并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体是不同层面的人,现时代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体,每一个人都不应把自己排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体之外。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的把握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培育主体是多层面的,既不能把培育主体固定化,只是把其理解为某一方面的主体;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只是国家的事情。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个领域,可以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不同层面的价值观有着各自的内容和形式,规定着不同培育主体的责任。当然,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又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二是要正确地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有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指拥有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则是指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组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一定影响并使其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价值观的主体和价值观的培育主体是有着特殊规定的两个范畴,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当然二者也有共同点,他们既可以是同一的,也可以是有着交叉的不同层面的主体。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位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成员,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有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因为人既是作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的存在”[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属于每一个民族成员、每一个国家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有者,他们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这种培育既包括对其他社会主体的培育,也包括对自身的培育。

三是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培育的。正如列宁所说:“工人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不能形成先进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价值意识,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的、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价值指导思想,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育使不同层面的主体认同并将其内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只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才能保证我们民族复兴大业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一培育过程不是主体简单、自然的接受,而是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的。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他们要受到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面临着价值抉择问题,如何避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使人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主体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多层面的主体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我们对此加以正确区分。

作为培育主体,国家首先需要确立国家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一个代表国家意志的价值指导思想,并以此影响整个国家的公民。这既是国家使命的要求,也是国家行使职责的思想基础,“当一个国家离开了国家的观念时,世界历史就要决定其是否还值得继续保存的问题”[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要有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重任理所当然地需要由国家来担负。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作为培育者承担着塑造和转化的任务。国家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诸如舆论扬抑、榜样示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弘扬,使之成为当下人们的价值共识。国家通过社会舆论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意识输出、传递,对人们施加系统的价值影响,这种自觉的、借助社会主流媒体等形式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及传播,其影响力、对大众的疏导和强化作用是其他培育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此同时,国家作为培育主体还具有转化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文化的多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就需要一个艰苦的培育和操作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取消一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化,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价值观的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但总要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当下的主流意识,国家作为培育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培育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目前,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化思想控制的一种手段。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执政党总是要对人们进行思想引导的。但实质上,这种说法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于中华民族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至实现,所关注、所全力推进的都是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184,而且“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6]434。所以说,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国家需要从理论上向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提倡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让人们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使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第二,如何使广大人民群众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自己的责任。“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7]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务必要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只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而这一点则是需要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国家作为培育主体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发挥责任主体的作用。而且也只有使每位社会成员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成自觉的职责,并转化为内在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确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在社会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群体主体的职责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把国家的价值要求及时地传输给个体主体。在一定意义上,群体主体起着一个上挂下联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结成诸多社会关系,或因特定的场所、环境、领域,或由于特定的利益关系,形成特定的社会群体。这些群体都要受到社会整体意识的影响,形成某些具有群体特色的思想观念,并影响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群体主体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与相应的氛围,为个体主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二是要及时地搜集个体主体的价值诉求,在形成群体意识的同时促使其过渡到社会整体的层面。处于一定群体中的个体,有一种从众心理,当然也有着对事物、现象的个体意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群体主体既要不断地关注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态度,又要及时地把握不同个体的价值诉求;既要客观地分析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考虑其实际的接受程度,又要注意对个体主体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不能使他们囿于一种水平;不能超出个体主体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所谓绝对理想化的价值培育,也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庸俗化,即只是一味地迎合部分人或社会群体的低级心理需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是对群体主体的价值观培育。社会群体主体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是因为群体主体是社会的一员,必须遵循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作为群体主体不能外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群体主体也需要通过教育、传播等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体主体既要接受社会其他主体的影响,又要加强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这一培育过程中,群体主体需要从自身行业、领域和环境的特点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个人层面,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个人不仅仅是被培育的对象,而且也是培育主体,其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国家、对社会承担着培育责任。或许人们会说个人是无法培育社会意识的,也是不能承担主体职责的。但个人是社会整体中的个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当然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之中,需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一定责任,并作为责任人直接担负宣传、教育工作,还要完成一定的评价和监督任务。个体主体只要作为彰显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个人参与培育活动,就能为国家、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方面,有的人消极地认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职责、社会的事情,个人只要听从就行了。这种观点把自己只是当作一个受众,既没有看到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更没有认识到“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只是国家、社会整体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个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培育主体。形成社会共识,首先需要有相对独立的个体,需要个体有自我认知,需要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从其所属的集体的关系中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自我。个人要有不断地认知社会、国家的要求,努力地调整个人价值选择与社会价值需求的关系,使自己的价值尺度融入社会的共同价值意识,使自己较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建构。因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6]134具有实践一致性,只有把握好这一点,始终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始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并得到自由发展。

不同层面的主体有着各异的职责、作用和地位。从范围上说,国家主体的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国家力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每一个不同的社会主体。社会主体则侧重于从社会关系的视角,培育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主体则更多地是对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即自我培育,与国家和社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关系。个体是在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践履和监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履能力。从影响力来说,国家和社会的力度当然是个人所无法比拟的。就国家而言,可利用国家机器尤其是主流媒体,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在全社会层面实施培育,而且还可以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并实现思想意识上的认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力则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在群体的关注、疏导、监督中,不断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行为相连接,并形成特定的群体规约,引导和评价个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人既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可以借用,也无力在短时间内改变国家、社会群体的价值导向,个人能够做的就是通过一定途径向国家、社会表达自身对价值的一种认知,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但是,个人的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社会成员个体的认可和践行才能得以最终确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职责的实现,是主体价值不断转化的过程,更是主体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是自成与互成的过程。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要有一种责任意识,需要承担培育主体的职责、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171不同层面的培育主体需要对自己的责任有明晰的认识,把自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变成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培育主体还要有担当意识,要有所作为,在其位要谋其政。作为培育主体就要好好行使自己的主体权利,不仅要谋划好培育活动的细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还要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科学地把握培育活动的发展趋势。培育主体不是一种名分,更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去操作,排除各种障碍,研究当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各项工作。同时,培育主体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主体素质,练好基本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努力修身。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子系统包括不同层面主体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不同层面的主体的作用是相对独立的,其地位、特征也是不同的。然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系统来说,他们各自又是主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各自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把握各自的内涵和实质。国家、社会、个人作为不同层面的培育主体,其职责的履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整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同层面的培育主体的价值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以较好地实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不同层面主体协同努力的结果,需要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尽最大努力发挥各自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又强调不同主体相互间的配合与协调。

再次,不同层面的主体价值是不断转化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主体价值的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知到行的价值转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到行为操作层面的转换。国家主体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国家层面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体、个体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即把国家意志转化为社会意识、个体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共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导把人们的知转换为行,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使每一个人都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指南并认真践行。社会群体主体的作用则是通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不断扩大群体范围及人群规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可以说,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由一部分人接受并践行,然后不断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念,在认识论上是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社会群体主体主要是通过营造环境来培育群体主体和个体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主体受到社会舆论扬抑的影响,又在社会的培育活动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慢慢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第二方面,是培育过程中的国家主体、社会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三者价值的转换。就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而言,虽然在实力、影响力、作用力等方面是不等同的,但是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以平等身份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活动的。就培育活动来讲,三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能以权力大小来衡量各自的价值。国家、社会、个人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来实现其价值转换的。就实现过程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共同理想向个体意识转化的过程。国家、社会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不断将社会之价值观传输给个体,个体主体对这种群体意识进行选择、接收,内化为个体意识,同时又不断向社会输出个体意识,在相互吸收、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体意识,也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不断培育的过程,实现由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再由群体意识到个体意识的不断转化。国家主体需要对社会主体、个体主体进行规范有序的指导和协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输出与输入渠道的畅通。国家主体不断接收来自个体、群体的信息反馈,调整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形成全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同时又不断把社会共识和社会要求传输给个体、群体,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群体、个体的价值统一,形成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培育主体的价值转换是复杂的、艰苦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毕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人们的共识,需要有一个认知、接受、内化的阶段,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而且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差异,要实现价值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我们不要有任何畏难情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要历尽艰辛的探索,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意识形态领域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更是要走很长的路。我们要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自觉,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成重要任务来抓。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

[4]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编辑:杨峻岭)

马永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3BKS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育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