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奇怪的网瘾背后
2016-04-11马志国
□马志国
男孩奇怪的网瘾背后
□马志国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万玮摄
心理症状:男孩的网瘾好奇怪
姚强是一名高一的男生,前不久他的父母打来电话求助,说姚强迷恋上网络游戏,为此旷课逃学,有一次竟然一个月没去学校。我当即断定他染上了网瘾。但孩子的父母告诉我,姚强虽然喜欢上网,但并非完全沉溺,他能够规定自己上网的时间。听他的父母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诧异了,他能够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这还能叫网瘾吗?
三天后,姚强和他的父母如约来到我的咨询室,我和他们进行了详细的沟通,这才发现,姚强并不是染上了网瘾。逃学、上网都只能算是表象,隐匿在这些表象背后的心理症结才是问题的关键。
姚强的父母告诉我,姚强以前是个听话、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在班里也是佼佼者。但到了九年级下半学期时,姚强的成绩突然开始下滑,之后他就出现了厌学的倾向。姚强的母亲提到,有一次班上一位老师提到他走路时有些弓腰驼背,他便耿耿于怀;后来体育老师还拿这件事情开了玩笑,他恨得咬牙切齿,扬言以后要报复这个老师。
由于他总是担心别人说出的话伤害自己,所以在学校里,姚强尽量避免和同学老师交往,而在家里,除了和父母还能勉强说几句话以外,他和其他人基本上都保持沉默。姚强告诉我,他喜欢宅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可以上网,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可以免于与人打交道,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高中时,姚强转学去了外地,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很难适应。于是父母将他转回家乡,几经周折,姚强的网瘾就越来越严重了。他旷课、逃学的频率不断增加,而且每次延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姚强的父母告诉我,看到孩子这样不争气,他们心里既着急又气愤,常常对他言语责备,有时候还会对他动武。
心理诊断: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障碍
姚强为什么迷恋上网络游戏呢?不难发现,他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说来,这种障碍属于人格偏差,也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特征。
回避型人格特征又叫逃避型人格特征,其最大特点就是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一旦遭受批评指责,就会感到自尊心受挫并陷入痛苦之中,而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因言行不当被人讥笑讽刺。因而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当处理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表现得瞻前顾后,不敢做出决断,直到最终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他们大多安分守己,从不做任何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学习或工作外,对任何社交活动都没有兴趣。
我们知道,其实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回避的时候,尤其是面对焦虑、面对难以抉择的困境时,都会出于本能主动地采取暂时的回避。但这并不足以称作回避型人格特征。因为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自己主观上不想回避,却身不由己。
姚强的身上有非常明显的回避型人格特征,而逃学、上网,不过是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一种表象。一个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学校生活,退缩到自己的小天地里,而网络正好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满足,找回了久违的自信与快乐。
姚强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启发性。我们知道,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是离不开网络的,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网络成瘾,只是少数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这都是心理障碍惹的祸。但我们通常只看到网络成瘾,却看不到背后的心理障碍。这或许正是很多青少年网瘾没有得到很好地矫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心理探源:心理障碍源于家庭生活
回避型人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姚强的自卑是显而易见的。说话吞吞吐吐,沟通唯唯诺诺,举止退退缩缩,以及习惯了弓腰驼背的姿态,这些都让人分明看到了他身上的两个字:自卑。
那么,姚强的自卑心理又是怎么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卑感往往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能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产生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体验,这都是自卑的萌芽。
自卑的背后往往是过度的自尊,而他们的内心往往过于要强。在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姚强的父母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为了打拼事业有一番好的前途,他们结婚七年后才生了姚强。而父母对姚强的期望非常高,要求也特别严格,若是他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要求,就会遭到父母打击,轻者责骂,重者动武。长此以往,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认可和肯定,心理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而姚强的父母是大龄得子,对孩子不免溺爱,剥夺了原本锻炼孩子的机会,使得姚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让他在社会交往中极易受挫,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自卑。他不知如何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开始逃避、回避、退缩,逐渐养成了回避型人格特征,继而演化成心理障碍。
“问题孩子”多半是“问题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自发地寻觅转移的途径,比如说上网打游戏。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有些青少年之所以网络成瘾,并不是他们对网络传递的事物感兴趣,而是他们在网络里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们找到了成功的存在感。
心理对策:亲子协作共同调整
要解决姚强身上的问题,关键并不是矫治网瘾,也不是惩罚逃学,因为那不过是扬汤止沸。只有亲子协作共同努力矫正回避型人格特征,才能釜底抽薪,才能突破心理障碍回归正常。
首先,应该是自身主动地自我调整,消除自卑重建自信。曾经有位少年,他一直为自己胆小而自卑,有一天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完他结结巴巴的叙述后,十分欣喜地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这并不是什么缺点,而是个难得的优点,他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少年有些疑惑,就问勇敢是不是成了缺点?心理医生摇头说道,勇敢是另一种优点,只是人们更看重勇敢这种优点而已。这位心理医生还告诉少年,所谓的缺点,至多不过是个营养不足的优点。如果你是位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如果你是位司机,胆小肯定是优点。如果你现在仍然认为胆小是缺点的话,与其想办法克服胆小,还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更多见识,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时,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很困难了!
这个故事对姚强消除自卑很有启发。他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总是在对比中自惭形秽,应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众所周知,大部分自卑的人都比较谦虚,善于体谅人,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与他们相处一般都比较融洽。但关键是自卑的人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遭遇到人际交往障碍时,不要一味地回避,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交友计划。比如从给同学打个电话,到见面聊聊天,再到互相串串门一起活动。这都有助于矫正回避型人格特征。
其次,家庭应积极地合作调整。姚强是即将成人的高中生,自我调整能力已经具备。但还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对亲子关系、家庭生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我与姚强的家长做了深入的交流,他的父母也有了较深的领悟,姚强的母亲还留下了追悔的眼泪,她说自己不该因为期望过高给孩子施加压力。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一是家长要努力调整对姚强的期望,把期望降下来,把评价提上去,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认可和肯定,满足他的正常心理需求,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二是支持姚强积极参与社会交往,锻炼交际能力,并对姚强的改变及时给予鼓励。
经过几方面的积极努力,几个月后,姚强逐渐淡化了回避型人格,慢慢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让姚强父母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网瘾也不消自灭了。
与教师一起思考
学生染上网瘾跟我们教师有关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学生染上网瘾,不仅是困扰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不少青少年网络成瘾,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得到认可和肯定,正常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成功和自信。在曾经的心理咨询中,有一位沉溺于网络的男孩告诉我:“您知道我们为什么那么迷恋网络游戏吗?就因为我们在网络游戏中,总能得到‘你真行’‘你真棒’‘你又成功了’这些鼓励的话。但是我们在家里、在学校,从来就没有人给过我们!这只是一个案例,但却告诉我们,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最普遍的现实原因,可能是网络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掌声和鲜花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赞赏和鼓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们只能通过各自的途径寻找想要的慰藉。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教师,若是发现学生染上网瘾,难免会采取一些强制性或惩戒性的措施,但这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要以心理学的视角,找出网瘾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就心理咨询实践来看,网瘾问题往往源于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又往往源于家庭生活。在这一点上,前面的案例很有代表性。所以,当教师发现班上某位学生染上网瘾时,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而这个联系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告状,也不是让家长将学生领回去就了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家长进行具体详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现状,帮助家长发现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隐患。当然,教师也应该向家长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帮助家长积极做出改进。此外,如果牵涉的问题比较复杂,教师可以介绍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专业的心理求助。
二是反思学生的校园生活。许多学生在毕业前会将自己曾使用过的教材撕得粉碎,好像是在告别一场痛苦的炼狱一般。确实校园不可能成为游乐场,也不可能永远带给学生的都是欢愉,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的考虑过学生内心的需求呢?当他们遭遇到失败时,我们有没有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并引导他们坦然面对呢?我们有没有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有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平衡身心?
现如今的中小学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但如果我们能够从细节入手,从自我做起,关注每一位学生,少一些说教责罚,少一些题海战术,多一些快乐体验,多一些成功体验,我敢说,我们的学生“网瘾”也会少很多。
(责任编辑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