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细节 注重信息解读
——“自然灾害与防治”题目答题策略
2016-04-11安徽何孟春
安徽 何孟春
联系生活细节 注重信息解读
——“自然灾害与防治”题目答题策略
安徽 何孟春
选做题中选择“自然灾害与防治”题目的考生占大多数,每年高考都是如此。问其原因,大多回答“容易入题,好套用答题模板”。诚然,作为老师,笔者也同意学生的这些观点,“自然灾害与防治”类题目门槛低,不管怎么样,都能拿点分。但是,对于选做题,怎么能停留在“拿点分”的程度呢?选做题是要拿高分的,这样做的考生能得高分吗?纵观近年来高考“自然灾害与防治”类题目,考查区域放“小”,关注的是某一特色区域,而不是广阔地区;考查范围变“窄”,关注的是某一种灾害,而且是某一种灾害的某一个细节。这种情况下,要想此类题目得高分,需注意三个方面:明确答题思路、联系生活细节、注重信息解读。
一、明确答题思路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该题以“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为素材,主要考查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从图中信息可知两点:一是该地地处平原,二是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大,这两点都是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这两点可看出,地形气候是洪涝灾害的原因;防治措施还需从地形及河流缺乏入海通道两方面入手。结合材料和防治洪涝灾害的思路,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备考启示】此题要拿高分,必须建立在有明确答题思路的基础上。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有植树,目的是含蓄水源;工程措施主要有疏浚河道、修水库、修分洪蓄洪工程、修大堤、开挖新的排水通道等,目的是让水流得快,不让水流到不该流到的地方;非工程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预报、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目的是灾害来临时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地处平原,主要问题就是地势低平,加之缺乏入海通道,使排水不畅。如能在做题时联系以上三个措施,答题时注重解决“排水”“蓄洪”问题,拿到高分岂能再是“难事”呢?
二、联系生活细节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估的地理思维能力。古乡沟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夏秋季节这里降水丰富,又因此时气温高致冰雪融水量大,这两个原因叠加使得该地水源丰沛(山洪暴发水源相当充足);狭窄的河谷、落差大的地形,水流急,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巨大(地形条件诱导能量高度聚集);沟谷有厚达300多米的松散堆积物(泥石流物质充足),这些都构成了该地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备考启示】此题需特别考虑生活常识。题目中问的是“破坏力巨大”,我们就需要从生活常识入手。泥石流破坏力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当然是要“泥”多、“水”多,还有“流得快”才行。首先是“泥”多,这点联系题目,可知“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是泥多的原因;其次是“水”多,联系材料中的冰川信息,加之本地气候条件,可知大气降水与高山冰雪融水的汇合是其原因;再次是“流得快”,此点需联系该地地形,联系峡谷,考虑落差,得出结论。
三、注重信息解读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解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国家,而温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因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不同导致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北部水旱灾害发生年份明显多于南部地区,这与河南省刚好北部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南部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关。
【答案】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备考启示】此题的作答,充分说明注重解读信息的重要性。此题既有显性信息,又有隐性信息。
显性信息有两点:
一是图中的信息,从图中可明确读出河南南北部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的不同。这既是题目的答案,也是分析问题的起点,如果此信息误读,那么此题也就是零分了。
二是材料中信息,明确告知“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说明我们作答时要注意从气象方面考虑。这给了我们答题的思路,分析原因需从降水的变化方面考虑。
而隐性信息则是:秦岭—淮河一线从河南中部“穿”过,也就是河南北部、南部气候不同。这点至关重要,是显“功夫”之处,更是此题拿高分的关键。
总之,从以上三道2016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答题策略,自然灾害与防治类的题目还是很容易拿高分的,让我们大胆地在选做题中选择这个内容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