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2016-04-11李道和
李道和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330045 )
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李道和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330045 )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主要产茶区的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和茶农的调研,分析江西省茶叶产业的现状,指出江西省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升级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江西茶产业;现状;发展;升级
1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江西省茶园面积达到8.39万hm2,其中采摘面积6.03万hm2,有机茶面积2.06万hm2,干毛茶总产量4.7万t,名优茶总产量1.21万t,总产值65亿元。来自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出口额达到6139万美元,有机茶以8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欧盟市场首位。茶产业已成为江西省茶叶优势产区的支柱产业和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1.1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2014年,江西省干毛茶总产量达到4.7万t,其中,婺源、遂川、浮梁、修水、上犹等五县茶产量为3.07万t,占全省茶产量的65%。从茶叶总产量和产值来看(表1、表2),婺源产量处于首位,2014年产量为1.35万t,农业产值为5.18亿元,其名优茶和大宗茶并驾齐驱,大宗茶产量首次突破1万t。遂川作为茶叶生产大县,则以名优茶为主。从茶叶品种来看,修水县和浮梁县是江西省红茶的主要产地,2014年红茶产量分别为3630t和2960t。
表1 江西茶叶主产区茶叶总产量
表2 江西茶叶主产区茶叶总产值
资料来源:笔者实地调研,2015年。
1.2茶叶生产人工成本大幅增长
根据笔者的调研,2014年江西省茶叶产量和价格大约增加了10%,但用工薪酬却增加了15%,过快的劳动力价格增长导致茶农经营效益下降。
1.3江西省茶叶出口优势仍在
从江西省茶叶出口状况来看,2013年、2014年茶叶出口额分别为0.4亿美元和0.61亿美元,对外出口增速较快,但大多数茶企仍以国内市场为主。从笔者对江西省110家茶叶企业调研情况来看,20.8%的茶企销售区域集中在省内,47.2%的茶企以全国性市场为主。婺源是江西省茶叶主要出口基地,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盟和非洲,调查发现,婺源县60.87%的茶叶企业有出口业务,平均出口比例较高,为89.71%。但据企业负责人反映,2015年受到外需不振、人民币升值与欧盟对茶叶农残检验项目和要求渐趋严格的背景下,2015年茶叶的质量安全形势为近十年来出口较为严峻的一年。
2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茶产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2.1.1产业发展执行主题不明确
茶叶产业由于其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导致产业竞争处于无序状态。江西省相关政府部门近年连续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2007年,江西省农业部门提出了“整合江西茶叶品牌,大力推进江西茶产业发展”的构想,经过几年的努力,品牌整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茶叶品牌过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分析原因与这个构想中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整合品牌使用企业如何进行有效合作、由哪个具体的管理部门进行负责等等因素密切相关。2015年江西省再一次出台茶叶品牌整合政策,江西省经济作物管理局公示了江西茶叶省级重点整合品牌入围名单,有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宁红茶、浮梁茶5个品牌,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此外,江西省缺乏从上至下茶产业管理机构,茶叶产业在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缺乏统一部署,缺乏系统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的责任主体。
2.1.2产地市场无序恶性竞争
江西省各主要产茶区存在相互不太认可,茶叶企业之间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合作机制。江西目前有一千多家茶叶企业和合作社,茶叶市场集中度过低,一些重要的茶企市场集中度均低于10%,区域品牌影响力不大,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同时由于产地市场产品结构相同或类似,加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或产地,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2.1.3产业扶持政策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在发展茶叶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中,全省缺乏将各部门资源整合向茶产业聚集的机构,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科技厅、扶贫办、商务厅、旅游局等部门对于茶叶产业扶持缺乏统一规划,扶持资金分散,对茶叶产业的扶持缺乏方向,导致扶持资金重复,扶持效益较低,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2.1.4政府职能缺失,导致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江西省茶叶产业发展中应该充当“倡导者、规划者、扶持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服务全省茶产业有序发展。然而,江西省茶产业的全产业链信息缺乏,缺乏多层次的茶叶产业人才培训,缺乏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省重点茶叶品牌和公共品牌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等。
2.1.5多重管理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管理效率
对于整个茶叶产业来说,茶叶从种植到消费者手中,存在着众多的产业管理机构,而这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如行业协会、农业厅、财政厅、商务厅、技术监督、食药部门等,许多机构之间存在着重复管理现象,这也与我国行政体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2.2茶产业发展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2.2.1茶企业规模小,总体经营效益不高
通过对全省110家茶叶企业、1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和200户农户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表3):江西省大多数茶业经营者规模比较小,绝大多数的茶叶企业和合作社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通过提高茶叶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调查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占44.3%,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占25.4%;合作社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仅占3.3%。2014年,65.17%与74.16%的茶叶企业和合作社经营效益一般,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方面没有增幅或增幅不大。
表3 茶叶企业与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情况
2.2.2茶企经营者文化层次偏低
在调查样本中,茶企业总经理平均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占60.3%;茶业合作社理事长个人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的占80.6%。茶企技术人员最多的为23人,最少的仅为2人,平均为7.5人,技术人员10人以下的茶企占比为77.36%,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在5人及以下的茶企占比为71.70%,13.21%的茶企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
茶叶专业合作社中高级技术人员在5人以下的占比为53%,而高达36%的合作社没有中高级技术人员,反映合作社的整体技术实力远逊于茶叶企业。
2.2.3面临资金、品牌与销售渠道困难
从茶叶企业和合作社调查的数据来看(表4、表5),其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资金,分别占调查总数的39.6%和47.2%,其次是缺乏项目,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4.5%和36.1%,而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则分别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和产品销售不畅。
表4 茶叶企业面临的困难
表5 茶叶专业合作社面临的困难
2.2.4企业和合作社营销体系缺乏
(1)产品定位不清晰。茶叶企业中有70.3%对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定位或定位不清晰;85.2%合作社对产品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或定位不清晰。
(2)营销渠道创新不足。茶叶企业中有62.3%将茶叶专卖店选为本企业最重要的营销渠道,茶叶展销会为第二重要的销售渠道,电子商务为第三重要的销售渠道,45.28%的茶企涉及电子商务。合作社中有47.2%的认为其最重要的销售方式为维持与老客户的良好关系,其次为茶叶专卖店,仅有13.9%的茶叶合作社涉及电子商务。95%以上的企业和合作社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0%以下。
(3)企业品牌意识和影响力不强,公共品牌缺乏有效管理。11.32%的茶企没有品牌,而合作社没有品牌的比例高达72.2%。从公共品牌来看,各地方区域公共品牌由各茶叶主产县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与投入,但存在品牌使用缺乏规范与统一标准的问题,公共品牌使用者的搭便车或以次充好等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品牌的声誉,对区域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庐山云雾”这个公共品牌,据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进行评估,2015年品牌价值达16.62亿元,但管理机构却是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是一家事业单位,显然其对“庐山云雾”这个公共品牌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有效管理。
(4)品牌推广投入不足。从调研数据来看,28.3%的茶叶企业对品牌推广(包括广告、展销会、网站等)零投入,企业品牌推广平均投入为27.5万元,最高为500万元;63.89%的茶叶合作社对品牌推广零投入,品牌推广平均投入为3.2万元,最高为50万元。品牌作为企业和合作社的经营核心,由于缺乏足够品牌投入,经营中的低效益自然在所难免。
3江西省茶产业发展升级的思考
3.1加强产业管理,完善产业协调机制
3.1.1制定具体的茶叶产业短期执行计划
通过在省、市县各级机构中选调相应的人员组成产业发展联席办公室,特别是主要产茶大县可抽调人员(工资可由原单位发放),对全省茶叶产业信息作系统调研,制定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执行计划,通过该执行机构对全省茶叶产业在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统一部署,系统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协调各部门、各层次关于茶叶产业的计划执行情况。
3.1.2做好倡导者、规划者、扶持者、服务者和管理者
(1)倡导者。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实际状况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集团(联盟)的组建,进一步推进产业标准化、产品标准化。
(2)规划者。一是制订《江西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要求各主要产茶大县对所在县的茶叶根据全省的茶叶行动计划规划发展茶产业,特别是新建茶园规划布局、栽培管理等相关技术方面指导。
(3)扶持者。一是全省所有对茶叶扶持的资金、项目等全部通过省茶办指引方向,改变过去重复扶持、分散扶持的现象。二是对于区域性公共品牌进行有效扶持。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组织省内外媒体围绕重点品牌与公共品牌,加强对全省茶产业的宣传推广与舆论支持。继续推动茶区政府对公共品牌运营进行研究,组建品牌运营主体,理清产权关系,明确品牌运营规则。推动区域品牌整合,初步构建公共品牌运营机制。通过对各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区域性公共品牌,采取省、地市、县三级扶持方式进行扶持,扶持资金按比例分摊。
(4)服务者。一是收集茶产业的全产业链信息。二是改善交易环境,建设产地茶青交易市场。三是组织开展各项认证申报工作。四是组织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对茶企、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新型农民、农技人员、质量审评、检测、茶艺和茶文化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五是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事宜。六是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创建工作。七是着力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深化茶企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促进茶产业发展。
(5)管理者。完善江西茶叶标准体系,开展茶叶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江西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江西省茶园用农药规范化专营店(专柜)实施方案》等。
3.1.3整合物流基础设施,改善交易环境
支持省内重点茶叶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江西茶资源交易中心及配套冷链物流设施。进一步加强交易市场管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物流渠道共享和整体议价,降低物流成本。实施线上网店和线下零售网点联动,实现茶叶网购在全国配送的高速便捷。
3.2鼓励茶产业协同创新,提升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3.2.1鼓励茶叶经营主体协同创新
鼓励茶农、合作社和茶叶企业在分工基础上,以茶叶企业为龙头,打造利益共同体,形成茶叶产业链,扩大产业整体经营规模,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分工,让茶农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进行加工与销售,提高整个产业的经营效率。
3.2.2提高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的经营素质
每年组织对茶叶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及茶农进行技术与营销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市场驾驭能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增强经营者竞争与合作意识,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3.2.3健全茶叶企业和合作社营销体系
一是鼓励企业确定重点目标市场,拓展市场。二是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销售渠道。鼓励支持赣茶进入吴裕泰、张一元、天福等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到沃尔玛、家乐福等主要超市;到全国10大茶叶批发市场建立批发网点,设立集中销售区域。支持品牌企业、经销商开设茶吧,创新茶叶营销体验模式。三是推进电商全网覆盖。鼓励企业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一号店、善融商务等国内电商主流平台营销江西茶叶;引导茶企网上营销,展示产品包装突出江西特色或元素,形成赣茶整体形象。应用质量追溯体系、二维码、物联网以及监控数据,强化网上营销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支持龙头企业常年在各大电商开展品牌宣传月、宣传周活动,通过促销、折扣、团购等方式,形成电商市场宣传赣茶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露,郭晴.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组间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55~61.
[2]傅丽芳,邓华玲,魏薇,等.基于Probit 回归的绿色农产品消费影响因素及购买行为分析[J].生态经济,2014(7):60~64.
[3] 管曦,杨江帆,谢向英,等.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6):546~551.
[4] 陈富桥,姜爱芹,姜仁华,等.城市居民茶叶消费收入弹性研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ELES)的估计[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6):46~49.
[5] 张莉琴.城镇居民茶叶消费行为分析—基于北京住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8~134.
[6] 王志威,侯博.中国部分城市居民茶叶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3(3):13~17.
[7]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8]罗高峰.农产品品牌整合中的政府角色研究—以浙江省景宁惠明茶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4):75~79.
资助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JXAR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