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智的本草考证

2016-04-11庞玉新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益智本草海南

袁 媛,胡 璇,庞玉新*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10006;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

益智的本草考证

袁 媛1,胡 璇2,庞玉新2*

(1.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10006;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儋州571737)

为益智的临床应用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通过查阅古今历代本草,地方植物志以及相关文献,对益智的名称、植物形态、产地、生境分布及性味功效进行了考证。明确了益智以药用部位命名,对其植株形态特征,产地来源以及功效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益智;本草考证;性味功效;药用植物

益智(Alpinia oxyhylla Miq.)始载于《本草拾遗》[1],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其自古就作为中医常用药材。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益智仁具有提高记忆力、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抗应激以及神经保护等作用。近年来,益智作为药食同源中药,其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有必要对益智进行本草考证,进一步明确其植物形态、生境分布及性味功效,旨在为益智的临床应用以及产业链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植物名称考证

益智名称主要以其功效作用命名。《医学入门》[2]曰:服之益人智慧,故名。早期的古籍有将龙眼叫益智,《神农本草经》[3]关于龙眼记载: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吴氏本草经》[4]曰: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广雅》云:益智,龙眼也。直至《本草经集注》[5]:广州别又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耳。《新修本草》[6]记载:龙眼以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后多部本草典籍开始都有益智的单独记载,逐渐将龙眼和益智名称分开。《本草拾遗》[7]《本草图经》[8]《本草品汇精要》[9]《本草原始》[10]及《得配本草》[11]等对于益智名称的记载大部分主要是以其药用部位命名,称益智子或益智仁;也有以其植株命名,称益智。1964年益智的学名确定为Alpinia oxyphylla Miquel,属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Roxb)多年生草本植物[12]。现代《中药正别名集》[13]有记载,益智的别名一志子,《中药材手册》[13]别名摘艼子,《现代实用中药》[13]别名益志子,但均不常用。

2 植物形态考证

益智的形态描述最早记载于晋朝郭义恭的《广志》[1]:益智,叶似蘘荷,长丈余,其根有小枝,高八九寸,无叶萼,其子丛生者著之,大如枣,中瓣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之后历代都有本草典籍对益智的形态进行描述。《本草图经》[8](图示A)、《证类本草》[14]及《本草原始》[10](图示B)等对益智的描述皆与《广志》无异,并附有植物及果实图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图示C)载:按嵇含《南方草木状》益智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熟。其子如笔头而两头尖,长七八分,杂五味中,饮酒芬芳,亦可盐曝及作粽食。观此则顾微言其无华者,误矣。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指出顾微认为益智无花是错误的,同时,对益智的花果物候进行了颇为确切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引苏轼《东坡杂记》云:海南产益智,花实皆作长穗而分三节,其实熟否,以候岁之丰歉。由此可见,本草典籍中对益智的性状描述大同小异,与今益智植物形态描述相似。但是古人对益智原植物描述较为笼统,缺乏精准,附图也稍显牵强,仍易与姜科其他植物,如高良姜和豆蔻等混淆。

《常用中草药手册》[16]描述了益智的识别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m左右。叶二列,椭圆状披针形,宽2~4cm,两面无毛,边缘有微齿;叶舌长1.5~2cm,顶端2裂(高良姜的叶舌不分裂,可资区别)。花粉白色,有红纹,顶生总状花序(图示D)。果长圆形,直径1cm左右,有小毛,熟时黄绿色,有浓烈的香辣味。《全国中草药汇编》[17]对益智叶片的记载:叶片窄披针形,长25~35cm,宽3~6cm,先端尾尖,基部阔楔形(图示E)……叶舌长1~1.5cm。叶片的性状、宽度及叶舌长度与《常用中草药手册》稍有不同,但花和果实的描述更为详细:花蕾时全部包藏于鞘状的苞片内,花序轴被棕色毛,开花时稍弯曲;小花梗极短,长1~2mm;小苞片膜质;花萼筒状,外被短柔毛;花冠管长8~10mm,裂片3,后面一片稍大,先端稍呈兜状,外被短毛,唇瓣倒卵形,长2cm,粉白色带红色脉纹,边缘皱波状;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枚,花丝线形,长1.2cm。蒴果椭圆形,直径约1cm,果皮有明显的脉纹。此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8]、《中药大辞典》[19]及《中华本草》[20]等现代本草书籍对益智均有较完整的描述,与《全国中草药汇编》相似,并无太大出入,对于其花期和果期的记载古今记载也都一致。通过对益智古今原植物的考证发现,古籍记载的益智药材为一种植物,与现代药材益智相同,与《中国药典》[21]规定的正品描述基本一致。

图示不同本草典籍的益智附图Fig. Figures of A.oxyphyllain various herbal works

3 产地考证

益智喜温暖环境,年平均气温21℃以上才能正常生长,多生于海拔100~800m,荫蔽、湿润且土壤肥沃的山谷或山沟边。先秦古籍《山海经》[14]、宋代《本草图经》[8]及明代《本草品汇精要》[9]中云: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昆仑国今主要指南海诸国之总称,原指位于中南半岛东南之岛国,至隋唐时代广指婆罗洲、爪哇和苏门答腊附近诸岛,乃至包括缅甸和马来半岛,今指缅甸萨尔温江口。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和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及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22]。唐代《证类本草》[14]及明代《本草蒙筌》[23]记载,益智产于雷州故称雷州益智子。雷州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属于岭南境内。《本草纲目》[15]按《东坡杂记》云“海南产益智”,引藏器曰“益智子,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交趾国主要是现今的越南主义共和国。清代《植物名实图考》[24]言“今庐山亦有之”,庐山位于江西九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清代《本草求真》[25]、《本草备要》[26]及《本草从新》[27]均言益智产于岭南,后《药物出产辨》[28]记载“益智产琼崖十三属,以陵水为上等”。琼崖即指现今的海南岛,当时共有13个县,该典籍提到海南陵水益智质量为佳,这为益智道地产区的出处提供了依据。《常用中草药手册》[16]记载,益智“生于隐蔽的灌木林中。广东、广西和福建均产,以海南产量最大”。《全国中草药汇编》[17]认为,益智“生于阴湿的密林或疏林下。分布于海南省和阳江、雷州半岛地区”。综合《广东中药志》[29]、《中国植物志》[30]和《新编中药志》[31]对益智产地记载可见,益智的产地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等地,根据记载可以判断海南为益智道地产区,生境气候适合益智生长,质量最佳。据《海南植物志》[32]记载,“益智海南各县山区均有产,尤以保亭、陵水、琼中、澄迈和崖县等地为最多”。由此可见,益智古今产区较为一致,产地比较固定,岭南一带气候环境适宜益智的生长,为益智的主产区。

4性味和功效考证

4.1 药性考证

宋代《本草图经》[8]记载,益智“味辛、温,无毒”。明《神农本草疏经》[33]云,“益智子仁,得火土金之气,故其味辛,其气温,其性无毒”。其他明代本草典籍《本草品汇精要》[9]、《本草蒙筌》[23]、《本草纲目》[15]、《本草承雅半偈》[34]、《本草易读》[35]及《雷公炮制药性解》[36]记载无异,均为“味辛、温,无毒”。至清代,典籍对益智的性味微有不同的认识。《本草求真》[25]、《本草备要》[26]、《本草从新》[27]均言益智“辛热”,与之前性味记载稍有不同。《本草述钩元》[37]言,“益智之味,苦胜于辛。不似草豆蔻辈辛多苦”。《本草便读》[38]载,“味辛苦,气香性热”。现代《全国中草药汇编》[17]、《新编中药志》[31]和《海南植物志》[32]对益智的药性描述均为“味辛,性温”,但未对毒性的相关记载。由此可见,历代对于益智药性的认识基本一致,仅存在较小偏差,至于现代对于毒性的研究和古代有所不同,有用药剂量的控制,无法绝对的断定药材的毒性有无。

4.2 功效考证

益智的功效最早见于《本草拾遗》[1]“止呕吵,……含之摄涎秽”。唐代昝殷《经效产宝》[39]“治妇人崩中:益智子,炒研细,米饮入盐服一钱”。宋《本草图经》[8]曰,益智“含之慑涎唾。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是此也”。宋《证类本草》[14]载,“益智子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元代《汤液本草》[40]云,“益智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明代《神农本草经疏》[33]云,“益智子惟辛故所以散结,惟温故所以通行。其气芳香,故主入脾。其禀火土与金,故燥而收敛。以其敛摄,故治遗精虚漏,及小便余沥”。元代《世医得效方》[41]载,“异香散治忧郁气滞不散,腹中膨满刺痛,下痢不止,方中药味为蓬莪术、益智仁、甘草、京三棱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3]记载益智的功效“益智主治冷气腹痛,及心气不足,梦泄赤浊,热伤心系,吐血血崩之证”,比之前古籍记载的主治有所补充。清代《得配本草》[11]载,“益智仁能于土中益火,兼治下焦虚寒。开郁散结,温中进食,慑唾涎,缩小便。治冷气腹痛,呕吐泄泻,及心气不足,泄精崩带”。

现代本草对于益智的功能主治基本上是对古代记载的综合。《全国中草药汇编》[17]记载,益智的功能为“温脾,固肾,止泻,慑唾涎,缩小便。可治腹痛,泄泻,多唾,遗精,遗尿,尿频”。从上述历代本草的记载足以证明益智的功效主治古今一致,古人用益智入药各有独到之处,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益智已经作为药食同源的药材使用。

5 小结

益智作为药用植物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通过对益智的名称、植物形态、产地和性味功效进行考证,可知益智的植物来源主要以药用部位命名,称益智子和益智仁。益智植株形态和生境分布古今描述基本一致,主产于岭南一带,广东、广西、海南及福建等地,其中,以海南为道地产区。据历代本草记载益智性味以及传统功效主治基本一致,味辛、性温,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智的功效远不止于此,其还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抗过敏、强心及舒张血管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该研究对益智本草的考证将有利于对益智功效的进一步挖掘。

由于益智作为常用中药其药用价值不断开发,需求逐年增加,据考证得知,现今用的中药益智与历代本草记载的益智主流品种一致。目前,云南等地已经开始人工栽培种植,益智的本草考证将为益智的栽培种植提供一定的借鉴。

[1]陈脏器.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5.

[2]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9.

[3]顾观光.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92.

[4]尚志钧.吴氏本草经辑复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6.

[5]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87.

[6]尚志钧.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3.

[7]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3.

[8]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46.

[9]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372.

[10]严西亭.得配本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9.

[11]吴德邻.中药益智子原植物研究[J].药学学报,1964,11(5):313-317.

[12]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87.

[13]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67.

[14]李时珍.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465.

[15]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650-651.

[16]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75.

[1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96.

[1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57.

[1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22~24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03-606.

[20]国家药典委员会.2015版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5:291.

[21]萧步丹.岭南草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

[22]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90.

[23]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芳草卷之二十五[M].商务印书馆,1957:645.

[24]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8.

[25]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

[26]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13:44.

[27]蒋淼,陈思敏,梁飞.药物出产辨(三).[J].中药与临床,2012,1(3):64.

[28]《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649.

[29]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1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0.

[30]肖培根.新编中药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42.

[31]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99.

[32]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6.

[33]卢之颐.本草承雅半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01.

[34]汪讱庵.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1.

[35]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15.

[36]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176.

[37]张秉承.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04.

[38]昝殷.经效产宝[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2

[09]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133.

[40]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26.

(责任编辑:王 海)

Textual Research of Alpinia oxyphylla

YUAN Yuan1,HU Xuan2,PANY Yuxin2*
(1.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510006;2.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hina,Danzhou,Hainan571737,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herbalism evidenc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oxyphylla.By consulting ancient and modern herbology,local flora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authors verifieDThe name of A.oxyphylla,its plant morphology,producing area,growth environment and sexual flavour efficacy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oxyphylla.It made clear that A.oxyphylla was named after the medicinal part.It also made further acquaintance of pl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aterials of origi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oxyphylla.

Alpinia oxyphylla;textual research;nature-flavour and effect;medicinal plant

S567.23

A

1001-3601(2016)10-0436-0111-04

2016-06-03;2016-08-24修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药橡胶林立体复合种植模式生理生态效应研究”(81560624);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海南砂仁规范化种植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2015GA800010)

袁 媛(1979-),女,副教授,硕士,从事药用植物生态学研究。E-mail:yuanyuanhaida@126.com

*通讯作者:庞玉新(1975-),男,研究员,博士,从事南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E-mail:blumeachina@126.com

猜你喜欢

益智本草海南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益智故事会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益智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