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发生动态

2016-04-11潘世昌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姬鼠息烽县黑线

潘世昌,李 梅

(贵州省息烽县植保植检站,贵州息烽551100)

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发生动态

潘世昌,李 梅

(贵州省息烽县植保植检站,贵州息烽551100)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监测;息烽;贵州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息烽县农业耕作区小型啮齿类动物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1%[1],也是贵州省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57%~64.88%[23]。该鼠种在我国农区分布广,数量多,危害损失较重,是农田主要害鼠之一。在息烽县常年危害水稻、玉米、豆类及蔬菜等作物,发生面积7 000~9 500hm2,危害损失率在5%~20%,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有关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国内已有大量研究报道[441],涉及贵州、湖南及黑龙江等16个省区。

息烽县(E106°27′29″~106°53′43″,N26°57′42″~27°19′45″)地处贵州中部,海拔800~1 20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70d,年平均降雨量1 168mm。息烽县自1986年5月以来,坚持开展农田害鼠监测工作,是全国及贵州省农区鼠情监测点。为及时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发生动态,笔者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进一步丰富贵州省黑线姬鼠种群生态学资料,为其预测预报和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依据。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息烽县永靖镇阳朗村、新萝村一带发生的黑线姬鼠。

1.2 研究方法

监测时间为1986-2015年,共计30年,累计调查330月(次)。

鼠情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工具为专门订制的7cm×17cm木板夹,花生仁作诱饵。每月上中旬(5~15日)在稻田、旱地耕作区置夹调查1次,置夹数量为200夹夜以上,晚放晨收。采用直线或曲线排列,夹行距5m×50m,重点布放在田埂、土坎及沟渠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对每月捕获的黑线姬鼠标本进行统计和鉴定,逐一进行外部形态测量,解剖观察繁殖状况。以捕获率表示其种群数量(鼠密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捕获率=(捕鼠数/置夹数)×100%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线姬鼠种群组成的年度变化

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在稻田区和旱地生境共捕获各种小型兽类3 986只,经鉴定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共计10种,即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大足鼠(Rattus nilidurs)、社鼠(Rattus nivivente)、鼩鼱(Crocidura suaveolens)、白腹鼠(Rattus coxingi)、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和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其中,黑线姬鼠3 394只、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图1),黑线姬鼠为本地农田绝对优势鼠种,是防治的主要对象。在不同生境中,稻田区捕获总鼠数1 862只,其中,黑线姬鼠1 611只,占86.52%;旱地耕作区捕获总鼠数2 124只,黑线姬鼠1 783只,占83.93%;住宅区捕获总鼠数6 171只,黑线姬鼠13只,仅占0.21%。表明,黑线姬鼠在息烽县主要分布于稻田和旱地耕作区中,住宅区较少见,仅为零星分布。

图1 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组成的年度变化Fig.1 Annual variation of farmland A.agrarius population composition in Xifeng County

2.2 种群数量发生动态

2.2.1 年度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年度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1.20,P<0.01)。1986-2015年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其中,1994年平均捕获率最高,为7.92%,2015年最低,平均捕获率为0.92%(图2),二者相差8.61倍;有9年年平均捕获率达5%以上,主要在1998年之前。1988-1990年为全县开展城镇、农村大面积灭鼠活动时期,鼠密度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1992年后鼠密度开始回升,处于高鼠密度状态时期;1999年后鼠密度逐年有所下降,年平均捕获率在0.92%~4.17%,有12年年平均捕获率3%以下。

2.2.2 月份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月份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4.95,P<0.01)。以7月种群数量最高,平均捕获率为5.39%;1月最低,平均捕获率为1.92%。最高月与最低月相差2.81倍。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分别在6—7月和9—10月,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

2.2.3 季节种群数量变化不同季节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4.08,P<0.01)。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97%;其次是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15%和3.80%;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平均捕获率为2.34%。最高与最低季之间种群数量相差2.12倍。

图2 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年度变化Fig.2 Annual variation of farmland A.agrarius population quantity in Xifeng County

3 结论与讨论

黑线姬鼠在贵州省息烽县主要分布在稻田和旱地,1986-2015年捕获数占总鼠数的85.15%,为本地农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而在住宅区较少见,仅为零星分布。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有一定变化,变幅在56.25%~98.36%。不同年度间种群数量变化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分别在6—7月和9—10月,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以夏季(6—8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杨再学等[42]研究发现,贵州省农田黑线姬鼠种群组成比例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异,以瓮安县和余庆县黑线姬鼠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91.34%和90.90%,以大方县和都匀市较低,分别为22.01%和48.98%,其他县(市)所占比例在60.67%~85.26%,这与各地生态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食物条件等不同因素有关。

黑线姬鼠全年种群数量发生波动较大,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和次数在我国各地均有所不同[43],多数地区出现2个数量高峰期(即双峰型曲线),一般在5—7月和9—11月;少数地区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即单峰型曲线),如黑龙江引龙河地区高峰期在9—10月,内蒙古伊图里河地区在9月,贵州大方县在6月、雷山县在7月。

[1]潘世昌,李梅,宋致书.息烽县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59-61.

[2]杨再学,金星.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3):197-202.

[3]杨再学,金星,刘晋,等.贵州省1984-2010年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J].农学学报,2011,1(7):11-17.

[4]雷邦海,松会武.岑巩县黑线姬鼠活动规律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1987,25(3):26-28.

[5]雷邦海.岑巩县黑线姬鼠的生态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3,28(3):32-35.

[6]松会武,顾永林.凯里市黑线姬鼠生态观察[J].耕作与栽培,1990(4):48-50.

[7]雷邦海,松会武,龙清凤,等.锦屏县东部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黑线姬鼠生态特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2,30(2):23-27.

[8]杨再学.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J].贵州农学院学报,1997,16(增刊):44-47.

[9]郑元利,杨再学.余庆县黑线姬鼠的发生动态及其治理技术[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21(5):351-356.

[10]杨再学,郑元利,郭仕平,等.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2):193-197.

[11]马仁华,文炳智.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的生态观察[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2):121-122.

[12]文炳智,杨再学.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2,31(1):44-49.

[13]潘世昌,张雪琼,张朝仙,等.农田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及治理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2):16-19.

[14]李恩涛,周全忠,李跃辉,等.瓮安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变化规律[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10):93-95.

[15]陈安国,刘辉芬,王勇,等.长江中游稻作区褐家鼠黑线姬鼠种群动态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1,12(2):36-41.

[16]王 勇,陈安国,郭 聪,等.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J].兽类学报,1997,17(2):125-130.

[17]叶正襄,龙丘陵,汪笃栋.黑线姬鼠繁殖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86(6):40.

[18]蒋光藻,谭向红,倪健英.农田鼠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0,3(4):61-69.

[19]谭向红,蒋光藻,倪健英.黑线姬鼠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动规律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4(4):80-83.

[20]李 容,刘自远,刘成福,等.四川省开江县黑线姬鼠种群动态及繁殖生态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9, 25(5):321-323.

[21]诸葛阳,陆传才.黑线姬鼠繁殖及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R].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80-84.

[22]丁新天.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J].病虫测报,1990(4):36-41.

[23]汪恩国.黑线姬鼠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1991(1):38-41.

[24]王华弟,罗会华.长江流域稻区黑线姬鼠发生动态与防治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6):36-43.

[25]王华弟.农田黑线姬鼠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学报,1998,25(2):181-186.

[26]张华旦,蔡国梁,祝金鑫,等.稻区黑线姬鼠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1998(增刊):67-68.

[27]王万友,叶志勇.台州市丘陵山区黑线姬鼠繁殖动态与种群消长[J].浙江农业科学,1999(1):42-44.

[28]夏武平,龙志.湖北长阳黑线姬鼠种群与巢区的生态资料[R].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85-94.

[29]朱盛侃,秦知恒.安徽淮北农区黑线姬鼠种群动态的分析[J].兽类学报,1991,11(3):213-219.

[30]祝龙彪,钱国桢.黑线姬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更新的研究[J].兽类学报1982,2(2):211-217.

[31]沈兆昌.黑线姬鼠生态学特点[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2(特刊2):6-7.

[32]刘宝云.黑线姬鼠的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2(特刊2):74.

[33]王新华,杭三保,王太源,等.江苏棉旱田黑线姬鼠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4,15(4):59-63.

[34]张夕林,张建明,张谷丰,等.中粳稻区黑线姬鼠的发生动态及防治指标[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6,17(2):51-54.

[35]吕国强.黑线姬鼠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3,19(3):39-41.

[36]刘运喜,吴钦永,杨占清,等.鲁中南丘陵地区农田鼠类种群密度消长规律及繁殖特征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1998,14(6):12-16.

[37]蒲崇建,陈琳,王天顺,等.甘肃省农田害鼠种类及其发生规律[J].西北农业学报,2000,9(2):66-70.

[38]寿掁黄.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34-238.

[39]肖增祜,迁广文,张业勋,等.营口地区稻田小啮齿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季节变动[J].动物学杂志,1980,15(1):7-10.

[40]尹 强,舒恩俊.吉林省黑线姬鼠鼠情动态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2(4):33-35.

[41]罗泽洵.大兴安岭及三江平原黑线姬鼠的种群年龄组成[J].动物学报,1963,15(3):382-396.

[42]杨再学,金星,郭永旺,等.贵州省不同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34(1):13-17.

[43]杨再学.中国黑线姬鼠及其防治对策[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113-162.

(责任编辑:王 海)

Occurrence Dynamics of Farmland Apodemus agrarius Population Quantity in Xifeng County

PAN Shichang,LI Mei
(Xifeng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Xifeng,Guizhou551100,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edic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agrarius,night trapping method was employeDTo monitor the occurrence dynamics of farmland A.agrarius population quantity in Xifeng County.Results:A.agrariu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addy field and dry land.3 986rats of 10species were captured,in which A.agrarius accounted for 85.15%of the total,ranging from 56.26%to 98.36%in different years.It was absolutely the dominant species and was the primary object fo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A.agrarius population quant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different years,months and seasons.The average capture rate was 0.92%~7.92%,the maximum value was 8.61that of the minimum value,accounted for 3.92%of the average capture rate;Two fastigiums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Jun.~Jul.and Sep.~Oct.,during the two fastigiums,the capture rates were 4.78%~5.93%and 4.56%~3.68%separately;The population quantity reacheDThe highest in summer(Jun.~Aug.)anDThe lowest in winter(Dec.~Feb.),the total average capture rate was respectively 4.97%and 2.35%.

Apodemus agrarius;population quantity;occurrence dynamics;monitoring;Xifeng;Guizhou

S443

A

1001-3601(2016)10-0420-0043-03

2016-06-12;2016-10-08修回

贵州省省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遵义市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专家工作站”[省市科合(2014)47];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培养项目“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百’层次)项目”[黔科合人才(2015)4019]

潘世昌(1965-),男,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E-mail:xfxzbz0851@126.com

猜你喜欢

姬鼠息烽县黑线
“杀手”老妈
海绵“成仙”
大林姬鼠与黑线姬鼠生物学指标对比分析
黑线
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消化系统中酶的分布与活性分析
大林姬鼠与黑线姬鼠蛋白质电泳的比较
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消化系统中过氧化物酶的比较分析
虾背黑线真的特别“脏”吗
七巧数独
息烽县委离退局召开民主生活情况通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