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0年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2016-04-11童新梅周春山中山大学a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童新梅,周春山(中山大学a.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b.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1990—2010年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童新梅,周春山
(中山大学a.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b.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关键词:空间自相关;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广东省
一、引言
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是区域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有利于对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发展差异及其协调关系的全面把握,分析制约人口与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2],从而促进区域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对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的相关研究大量地集中于区域人口空间分布[3,4]尤其是区域经济差异[5,6]的研究,近年来关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人口与经济的空间相互关系问题也开始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1-2,7-11],研究提出了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2]、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10]等等论断。但已有研究大多数只注意了整个区域的人口和经济差异,而区域内部的空间效应则少有涉及深入分析,实际上,区域内部更小空间尺度的截面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判断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状况,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区域集聚与差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形成原因。近年来国内利用空间自相关来分析区域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布的研究[3,12~14]为本文提供了方法基础。
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的重要省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总量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但是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重要经济中心区域,省内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区域发展不协调成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省内各区域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差异及两者的协同水平差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对于全面把握和推动广东省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域,运用GeoDA及ArcGIS软件分析1990—2010年广东省县域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及两者在空间上的协调关系,探讨影响广东省人口和区域经济差异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而从产业发展和区域合作的角度提出降低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策略,以期对调整区域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乃至区域整体功能协调方针及新的空间发展政策等具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年广东省88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人口数据资料采用的是广东省1990、2000、2010年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各县(市区)常住人口,经济数据则选择相应年份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各县(市区)GDP来测度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年份内凡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到县域的,本文均以现行县域为准对涉及数据进行了追溯核准。
2.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主要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来测度全局的空间关联结构模式,利用Moran散点图与局部Moran’s I指数(LISA)一同协力检测局部空间的聚集性。
全局Moran’s I指数反映的是整个研究区域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其值一般在[-1,1]之间,Moran’s I显著为正则表示空间正相关,反之则表示空间负相关,等于0则表示空间不相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区域个数;xi和xj为各区域属性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x是x属性值的平均值。
Moran散点图分为四个象限,高高(第Ⅰ象限)和低低(第Ⅲ象限)表示是某区域单元和周围单元空间差异程度较小;低高(第Ⅱ象限)和高低(第Ⅳ象限)表示某区域单元和周围区域差异程度较大[15,16]。
局部Moran’s I指数反映每个区域单元与其邻近单元的属性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zi和zj是区域i和j上属性值的标准化,wij是空间权重矩阵。
三、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
1.总体特征及变化
利用GeoDA软件计算得到广东省此4个年份人口与经济的Moran散点图(图1、图2),可以看出,全局Moran’s I统计值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说明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和GDP均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存在明显的极化效应,人口与经济整体上均呈现非常稳定且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密度高(低)的县市其周边县市人口密度也较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县市其周边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低)。
图1主要年份广东省人口全局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
图2主要年份广东省经济全局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
图1中2000年后广东省县(市区)人口全局Moran’s I指数有略微地下降,其中原因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或是区域政策对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所致。相对于人口数据,图2中广东省县(市区)GDP的Moran’s I指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广东省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迅速发展,经济空间集聚性越来越显著,极化效应在不断加强,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程度也在日益扩大。
2.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
结合广东省县(市区)人口Moran散点图(图1)和LISA集聚性地图(图3)结果分析广东省1990、2000、2005和2010年4个年份县(市区)人口方面空间集聚特征如下。
(1)广东省县(市区)人口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多数分布属于高高或低低型。结合集聚性地图(图3)和显著性地图来看,自1990年以来,属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中山、惠州等7个城市一直是人口集聚的显著高高类型区,说明珠三角的主要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聚集了大量人口,而珠三角的另外两个城市珠海和肇庆则表现不显著;显著的低低区包括粤北部山区和肇庆市辖内以及粤东部分县(市区),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因而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显著性水平为1%的低高类型区有韶关、湛江、徐闻等市县,说明这些地区人口数量较少,但周边县市的人口数量较高,两者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除了以上表现出显著高高、低低、低高类型区的地区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不显著。
表1主要年份广东省县(市区)人口局部空间自相关图变化情况对应表
图3主要年份广东省县(市区)人口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性地图
(2)广东省县(市区)人口空间集聚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从集聚性地图的地区分布变化统计(表1)来看,4个年份的显著高高类型均为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中山、惠州等7个城市;低高类型均有韶关、湛江、徐闻、南澳等市县,珠海、增城、惠东、饶平由低高型变为不显著;低低类型基本都是粤北山区的县(市区),2010年比前几个年份增多了几个县(市区)。对应的散点图统计数据也显示,低高类型和高低类型数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990年的高高(低低)类型比其他年份多(少)10个左右,主要因为湛江、汕头、潮州等市辖内的部分县市1990年以前人口增长较快,表现为高高集聚的状态,1990年以后人口增长率下降和经济发展减缓致使人口集聚状态转为低低或其他类型。因此总体来看,研究年份内广东省县(市区)人口集聚特征变化不大,大致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
3.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
结合广东省县域GDP局部莫兰指数、散点图(图2)和LISA集聚性地图(图4)结果分析广东省1990、2000、2005和2010年4个年份县(市区)经济方面空间集聚特征。
图4主要年份广东省县(市区)GDP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性地图
(1)广东省县(市区)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现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从图4可以看出,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显著高高类型区主要包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惠州、增城等7个城市,其经济快速发展且空间集聚程度强;显著的低低区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区部分县域,由于条件较差发展缓慢,就总体水平而言属于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显著的低高类型区有韶关、湛江、徐闻等县(市区),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与周边县市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无显著高低类型区,说明发达地区周边没有出现经济落后地区。
(2)广东省县(市区)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变化不大,但区域间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程度在日益扩大。从1990年到2010年,高高类型区个数保持基本稳定,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也变化不大,说明经济集聚特征变化平稳。但是,属于显著高高区的深圳、东莞、惠州3市局部莫兰指数向更高值变动,表明高高区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扩大;2010年低低区域分布格局比1990年有所扩展,由此说明区域经济高水平集聚地区增长势头持续强劲且与低水平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扩大。
表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地域类型划分
图5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协调发展地域类型划分
四、广东省人口和经济空间协调发展地域类型
将广东省1990和2010年两个年份相对应的人口和经济LISA集聚性地图叠加,根据广东省县(市区)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对应关系,将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类型划分为三类: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型、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型和经济集聚超前于人口集聚型;而后在协调型中更进一步划分出高水平协调和低水平协调两类(图5)。协调型,即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集聚程度同步推进,高水平协调为经济水平较高而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良好的类型,低水平协调为经济水平较低但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也相对良好的类型;滞后型,即经济水平提高相对缓慢,人口又相对集中,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较差的类型;超前型,即经济水平较高或有较大增长潜力,人口低低集聚的类型。具体的地域类型划分如表2所示。
从划分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总体趋向二者的高水平或低水平相对协调。高水平协调类型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西部沿海的汕头、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该区域拥有人缘、地缘及政策优势,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具有较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性,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惠州等城市人口和经济均呈现高高集聚,人口与经济呈现协调发展;低水平协调类型区在广东省分布比例最高,主要集中于粤北山区和云浮、阳江、肇庆市的大部分县(市区),上述区域因丘陵山地条件限制人口分布相对分散,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与经济发展呈现在低水平上相对协调;滞后型区域主要集中于汕头、湛江、茂名地级市的周边县(市区),第二、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增长缓慢,劳动人口过多聚集于农村且数量较多,形成经济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的类型区;超前型区域数量极少,珠海、茂名和增城市人口低低集聚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显著高高集聚与大片非珠三角地区的低水平相对协调并存,表明广东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从总体趋势上看,广东省滞后型和超前型区域总数在减少,说明越来越多地区人口与经济相对协调发展。
五、广东省人口与经济集聚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奠定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基础
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格局,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是形成基础。珠江三角洲地区具备三角洲平原和出海口的优越自然条件,传统的农业经济基础雄厚,资源环境条件利于人口和经济集聚,改革开放的初始即相对于省内其它区域具有较高的发展起点,具备了依靠良好发展基础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先天条件,由此奠定了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和吸引人口高水平集聚的基础;沿海的汕头、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也拥有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同样成为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的高水平协调区。除此之外,大部分区域经济增长较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制约,资源环境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和其它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人口或在山地分布相对分散或在第一产业中过多聚集分布,因而形成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的协调型或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人口集聚的滞后型区域。
2.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驱动因素
区位条件是形成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驱动因素,区位条件优越容易引领开放之先、容易受惠于区域发展政策、容易吸引更多资源要素集聚而获得更高的发展速度。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吸引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向其集聚,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形成了人口、经济均高高集聚的高水平协调发展;沿海的汕头、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也因其较优越的区位条件而获得发展机会,促进了人口和经济的高水平集聚;粤北山区和其他发展水平较低的大部分县(市区)区位条件较差,因远离经济中心受到辐射小,交通、通信等其它设施建设较落后,与外界文化信息流通较差,观念更新慢,阻碍了各类资源的聚集,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人口与经济的集聚水平,形成低水平协调或滞后型区域。
3.区域政策是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特区经济政策促进珠三角区域远超于省内其它非珠区域的飞速发展,近年采取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一定程度推动了区域人口与经济相对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及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东省提出由珠三角到粤东粤西和山区的梯度发展战略以来,珠三角受益于优先发展的区域政策尤其是特定地区的投资发展政策,凭借其优势条件获得了良好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区域拉开了较大距离。本世纪初期广东省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措施以来,全省建成多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粤东西地区GDP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增加,由此省内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有所缩小,从而也有了越来越多地区人口与经济相对协调发展的结果。
4.区域发展空间效应影响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方向
广东区域发展格局持续受空间极化效应和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趋于经济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强烈的经济空间集聚吸引着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向其单向流动,对省内其它区域未能形成有效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全省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一直显现着较强的空间极化效应。区域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而反过来经济增长又形成更强烈的集聚力量进一步强化极化效应,这样的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使珠三角地区由初始的优势地位不断向有利于增长方向累积扩张发展,但同时会造成其它区域增长要素不足而发展速度相对变慢,导致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由此可见,由于区域发展空间效应的影响,在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尚未发挥根本性作用的情况下,广东省区域人口和经济空间差异仍然进一步发展,日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六、结论与建议
以上分析的结论为:(1)广东省各市县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市县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总体趋向二者的高水平或低水平相对协调,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形成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
结合分析结果,解决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整体不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鼓励引导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培育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吸引珠三角地区的资金和劳动力向发展较慢地区流动,调控和改变区域人口和经济整体发展格局。
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继续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以自主创新提升珠三角各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增强珠三角的核心辐射作用带动其余地区发展。(2)对低水平协调的粤北地区实行生态优先的保护性开发战略,通过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培育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能力。(3)积极发展粤东汕潮揭城市群和粤西湛茂阳临港经济带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农业为主的市县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高高集聚的高水平协调区域转移,提高人口聚集的规模经济效应,促使滞后型发展的区域向高水平协调发展区域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磊,段学军,田方等.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10):1619-1623.
[2]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4):454-458.
[3]陈刚强,李郇,许学强.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0):1045-1054.
[4]周春山,罗彦,朱红.近20年来广州市人口分布时空间差异及原因分析[J].人口研究,2005,29(2):56-61.
[5]王少剑,王洋,赵亚博.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0):1184-1192.
[6]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7.
[7]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25.
[8]徐艳艳.近10年来甘肃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19-30.
[9]薛莹莹,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9,30(2):83-86.
[10]仲崇玺,周跃志.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06):33-38.
[11]肖周燕.北京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匹配性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4):53-58.
[12]吕晨,樊杰,孙威.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09(11):1797-1802.
[13]王晓丹,王伟龙.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1990—2009 [J].区域研究,2011,18(5):43-48.
[14]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等.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 (6):895-902.
[15]Anselin L.“The Moran scatterplot as an ESDA tool to assess local instability in spatial association”.In:Fisher M,Scholten HJ,Unwin D(eds).Spati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n GIS [M].London:Taylor & Francis.1996,25-35.
[16]Cem E,Wilfried K.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enlargement process:an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1995—2000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6,40(4):723-765.
Study 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Guangdong Province:1990—2010
TONG Xin-meia,ZHOU Chun-shanb
(a.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b.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Urbanization and Geo-simulation,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Based on the census and GDP data in 1990,2000,2005,2010,the distribution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indexes of counties(urban)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eoD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have significant high and low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s smoothly whil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gradually larger;(2)The distribution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 Guangdong are approximation,all are characterized with high-high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low-low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north Guangdong mountainous;(3)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ies(urban)in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obvious regional imbalanc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ype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 level coordination,low level coordination,retarded and advanced four classes.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fference in Guangdo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natural conditions,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location,regional policy and spatial effect,and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radiating and driving capabil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develop economic growth pole of eastern western northern area of Guangdong,etc.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patial auto-correlation;population;economy;spatial agglomeration;Guangdong Province
作者简介:童新梅,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周春山,男,河南信阳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8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23111)。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2-0096-06
收稿日期:201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