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测度

2016-04-11李永杰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西北人口 2016年2期
关键词:均值工资劳动者

蔡 颖,李永杰(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测度

蔡颖,李永杰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本文利用199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对我国各省历年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各省劳动者工资普遍存在向下扭曲;(2)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时间趋势表现为先升后降,近4年趋于稳定的态势;(4)劳动者工资扭曲的省际差异的变动轨迹为:先逐渐缩小,再大幅度频繁波动,后平缓缩小;(4)劳动者工资扭曲存在地区差异,扭曲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5)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地实际工资水平。由此,本文建议是:制定抑制地区间恶性引资竞争的宏观政策,建立以贸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贸易发展模式,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化建设,加强法律和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减轻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首先,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至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GDP达63.61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7.27%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其次,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总量扩大,依存度增加,贸易形式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贸易伙伴增加。最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效率”显著。经济高速增长及生产要素跨国(地区)流动推动劳动力市场市场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要素市场扭曲并未改观。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分割、买方垄断、歧视性制度、非正规就业及隐形失业,劳动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劳动力市场扭曲对转型经济形成障碍。二是劳动者工资扭曲普遍可见。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工资率的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李稻葵,2009;龚刚,2010;邵敏,2010;邵敏、包群,2012),劳动者获得的工资低于其贡献,表现为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盛仕斌、徐海,1999;赵自芳和史晋川,2006;杨帆、徐长生,2009;施炳展、冼国明,2012;魏下海、董志强,2014;庞念伟等,2014)。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提高了基尼系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劳动争议增多、劳资纠纷加剧、维权罢工等集体行动频繁发生以及“民工荒”问题由珠三角地区推及全国——这些均与劳动者工资被严重低估有关。可见,经济蛋糕在要素间的分配至关重要并关乎全民福祉。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缓解劳动者工资扭曲,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劳动者工资被严重低估。宏观层面,我国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如何?为此,本文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法对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进行测度,对劳动者工资扭曲的总体状况、地区差异及时序变化给予描述,以此判断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并就测度结果提出具体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者工资扭曲,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不同经济学流派均有过论述。古典和新古典框架下,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及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分配角度指出,总产出在要素间按贡献率分配完毕,要素价格不存在扭曲。鉴于完美假设不符合现实情况,新古典经济学家指出市场势力、不完全信息等诸多原因使得劳动要素未能按照边际法则参与分配,实际工资偏离均衡水平,形成劳动要素价格扭曲。Samuelson(1941)、Lau & Yotopoulos(1971;1972;1973)和Atkionson et al.(1980)等提出绝对扭曲概念。Johnson(1965)、Mundlak(1970)和Maggie(1973)等提出相对扭曲概念。Jones(1971)则认为对劳动要素的人为补贴造成劳动要素价格扭曲。Chacholiades (1978)指出劳动要素的市场价格对机会成本的背离即为工资扭曲。盛仕斌、徐海(1999)、Hsieh & Klenow (2009)、邵敏等(2012)、施炳展和洗国明(2012)、魏下海、董志强(2014)则将工资扭曲定义为劳动者工资对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的偏离。徐舒(2011)认为工资方程中遗漏不可预知的自变量,当实际工资与扣除掉不可预知性的均衡工资仍然存在偏离,就说明工资存在扭曲。新古典框架下,劳动者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即为向上扭曲,反之为向下扭曲。

制度框架下,马克思算是劳动者工资扭曲制度分析的“祖”鼻。他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的制度性原因。此后,Harris(1970)、Acemoglu(2002a)、Bentolia & Saint -Paul(2003)、Kuijies & Louis(2006)、Hernando & Z(2008)、Blanchard & Giavazzi(2003)、Checchi & Garcia-Penalosa(2010)等认为制度影响劳资议价能力和剩余租金分成,影响要素分配格局。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得劳动者工资扭曲转为定量分析。利用差值法,计算均衡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差,差不为0即存在劳动者工资扭曲;利用比值法,计算均衡工资(w*)与实际工资(w)的比,即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distL=w*/w,当distL>1,说明劳动者向下扭曲,当distL<1,则说明劳动者向上扭曲。选取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作为度量指标是现有文献使用较为广泛和便捷的方法。其中,均衡工资的测算是关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行业或企业数据,基于生产函数法,估计劳动边际产出价值,测算均衡工资(盛仕斌、徐海,1999;赵自芳、史晋川,2006;杨帆、徐长生,2009;Hsieh & Klenow,2009;邵敏等,2012;魏下海、董志强,2014;李冰晖,2014;杨振兵、张诚,2015)。邵敏等(2012)利用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基于C-D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表,测度得出劳动者工资扭曲呈上升态势且存在行业差异。魏下海、董志强(2014)利用世界银行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得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为5.413且存在行业、企业及城市差异的结论。李冰晖(2014)运用纺织业数据,使用C-D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出纺织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杨振兵、张诚(2015)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得出行业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工资扭曲指数经历“倒U形”演化趋势。二是利用劳动力微观数据,基于工资决定方程,估算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及潜在工资(Polachek & Rost,1998;Contreas Landeau,2003;Lang,2005;Ogloblin & Brock,2005;Polachek & Xiang,2006;庞念伟等,2014),得出研究国家的劳动力工资被低估的结论。庞念伟等(2014)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工资仅占其边际生产率的44%-60%。

纵观国内外文献,关于劳动者工资扭曲的测度,新古典研究盛行。大量研究多从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及个体的角度测度,较少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测度,缺乏有关我国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的总体状况、地区差异及时序变化等方面的分析,这正是本文贡献所在。

三、劳动者工资扭曲测度

(一)度量指标及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表征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工资对均衡工资的偏离,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利用C-D生产函数法整体回归和分区回归估算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

本文选取1999—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鉴于西藏缺省部分数据,故将其剔除,最后得到30个省区样本数据。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9—2012)及地方《统计年鉴》(1999—2012)。

(二)模型设定

由C-D生产函数Y=AKαLβ推导可得,劳动的边际生产力MPL=∂Y/∂L=AβKαLβ-1=βY/L,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可表示为:disL=MPL/w=(βY/L)/w=βY/wL。其中,Y为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L为劳动投入,A为技术进步,α表示资本投入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投入产出弹性,w为实际工资。

故此,设定计量模型:

其中,Yit为总产出,为各地区各年实际GDP,Kit为资本投入,为各地区各年实际资本存量,Lit为劳动投入,用各地区各年年底从业人数表示,t表示时间,t=1999—2012,i表示地区,α、β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三)变量定义

1.工资总额wL。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定义,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w及工资总额wL均为名义值。《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只提供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缺乏城镇私营企业及农村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提供了收入法地方GDP项目构成,将地方GDP划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四部分。本文使用其中的劳动者报酬表示工资总额wL。缺失的2008年劳动者报酬数据,借鉴徐圣(2011)方法,采用三次自然样条插值法仿真获取。本文研究时期为14年,为保证名义值在各年份的可比性,选取1978年为定基年份,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978年=100)对名义工资及名义工资总额进行平减,以获得实际工资及实际工资总额。

2.地区生产总值Y。地区生产总值Y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2)的GDP,为名义值。本文研究时期为14年,为保证地区GDP在各年份的可比性,选取1978年为定基年份,采用实际GDP(1978=100)表示。各地区实际GDP(1978年= 100)用1978年各地区名义GDP(当年价)与各地区各年GDP指数(1978年=100)相乘而得。

3.劳动投入L。劳动投入L采用劳动人数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0)及地方《统计年鉴》(2011—2012)。

4.资本投入K。资本存量K采用Goldsmith (1951)开创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基本公式为:Kt=(1-δ)Kt-1+It/Pt。其中,Kt表示第t年年末实际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末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名义投资;δ表示折旧率,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表示年份,t=1999—2012。

张军(2004)指出,在测算资本存量K之前,要确定好四个关键指标:基年资本存量、当年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及折旧率。本文做如下处理:一是折旧率。采取经验方法将各地区实际折旧率统一设定为5%①折旧率是影响资本存量测量精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实际计算中,学者们对折旧率的选取存在差异。如,王金营(2001)将折旧率分时间段设定为3%、5%及5.5%;黄勇峰、任若恩和刘晓生(2002)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型差异设定为8%或17%;王小鲁、樊刚(2000)假设为5%;龚六堂等(2004)假设为10%,张军(2004)假设为9.6%,宋海岩等(2003)则定义为是名义折旧率3.6%与经济增长率之和。。二是基年资本存量。本文选取1978年作为基年。假定基年的全国资本—产出比为2.5②现有文献显示,基年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及估算结果均存在差异。本文对基年资本—产出比取中间值。关于资本—产出比的具体分析可参考李治国、唐国兴(2003)。,即1978年全国的资本存量总额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再假定某省资本存量占全国资本存量总额的比重与该省GDP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相同。通过计算,获得该省1978年的资本存量,即相当于1978年该省GDP的2.5倍。姚树洁等(2006)指出,如果在长期中资本存量的初始值相对较小,则对初始资本存量任何合理的估计都不会对回归结果产生显著影响③可参考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6(12):35-46。。在此后的测度中,本文假定基年的全国资本—产出比分别为2.5和3,最终测算而得的两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差异较小,进一步印证了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2006)的结论。三是当年投资。分时段处理,1999—2004年的投资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2年的投资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时段处理,1999—2004年各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年=100)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和当年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得到,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年为100)由《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一年为100)计算得到。基于以上四个关键指标的确认,根据资本存量计算公式,得出1999—2012年各地实际资本存量(1978=100)。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本模型的样本数据通过霍夫曼检验,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整体回归和分区回归,估计待估参数α和β。鉴于整体回归和分区回归的估计结果差异不大,本文仅汇报整体回归结果。由表1可见,样本期间,资本投入产出弹性高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且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和劳动投入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样本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点,且劳动收入份额小于资本收入份额。

表1 C-D生产函数整体回归估计结果

根据公式disL=[β(pY/L)]/w=β(pY/wL),得出1999—2012年我国30个省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结果见表2,劳动者工资者工资扭曲指数呈现如下特点:

表2我国各省部分年份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

第一,总体上,各省历年的劳动者工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且以向下扭曲为主。研究时期,我国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为1.322,说明我国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工资低于其贡献。具体到各省,大部分省区在大多数年份上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的现象较为普遍。70%的省区历年均具有一致性方向的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比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海南、黑龙江、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21个省区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大于1,存在劳动者工资被低估的情况;26%的省区历年具有非一致性方向的劳动者工资扭曲,但以向下扭曲为主体;只有新疆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在样本期间均小于1,存在向上扭曲。这可能是因为新疆的财政支出给予劳动者较多的人为补贴导致劳动者实际工资高于其贡献。

第二,时序变化上,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呈现先升后降“倒U型”的变化趋势,并在近4年趋于稳定。1999—2007年间全国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呈上升态势,1999年全国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为1.272,2004年升至1.418,2007年达到最大值1.453。2008年全国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开始下降为1.372,2009年降为1.239,2012年继续降为1.231,近4年的全国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稳定在1.23左右。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样本期间里,实际GDP均值、劳动投入均值及实际工资均值都呈现持续增加态势,实际GDP均值(1978年=100)从1999年的951亿元增至2012年的4573亿元,劳动力投入均值也从956万人增至2012年的4613万人,由此根据C-D生产函数计算得到的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也是持续增加的。同时,实际工资均值(1978年=100)也从1999年的1599元涨至2012年 5639元,但不同时间段的劳动者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与其边际产品价值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表3显示,1999—2007年间,劳动者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其边际产品价值的增长速度,而2008—2012年间,劳动者实际工资的增长速度高于其边际产品价值的增长速度。比如,2000年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长速度(6.6%)小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增长速度(8.1%);2007年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长速度(7.7%)小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增长速度(12.5%);而2008年发生逆转,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长速度(17.8%)大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增长速度(10.2%);2012年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长速度(9.4%)略高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增长速度(8.4%)。

表3我国1999—2012年间劳动者实际工资增速及其边际产品价值增速比较

图1我国1999—2012年间各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变动情况

图2我国各省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分布图

图3我国1999—2012年间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标准差变化趋势

进一步分东中西三区观察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时序变化。由图1可见,在1999-2012年间,东中西三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大致相同,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并在近4年趋于稳定。比如,2005年,中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升至最高为1.342,但仍小于东部地区而大于西部地区;2007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升至最高,分别为1.665和1.277,三区扭曲指数大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9年,东中西三区平均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降至最低,分别为1.386、1.119和1.070。

第三,劳动者工资扭曲存在省际差异。各省均值显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存在省际差异。如图2和表2所示,除了广西(0.905)、宁夏(0.981)和新疆(0.885)3个西部省区劳动者工资向上扭曲外,绝大多数省区存在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共27个省区)。其中,上海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大于2,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介于1到1.5间的省区约占81.5%,介于1.5到2间的的省区约占14.8%。从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与1的偏离程度来看,上海偏离最大,约1.695,宁夏偏离最小,约0.019,两者相差1.676。观察各年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标准差的变化趋势,在研究期间,劳动者工资扭曲的省际差异呈现波动频繁、幅度大、近4年平缓的特点。图3显示,在1999-2002年间,劳动者工资扭曲缓解的省份与恶化的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2003-2008年间,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标准差波动频繁且幅度大,而在2009—2012年间,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差距呈平缓缩小趋势。

第四,劳动者工资扭曲存在区域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区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大于1,且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比如,东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1.515,高于全国均值0.193,中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为1.2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77,西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平均值为1.171,低于全国均值0.151。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市场化对扭曲的修正。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招商引资竞争在要素分配上的倾斜。东部地区存在大量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产业园,资本的谈判地位高于劳动者,东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贸易的要素禀赋效应得以弱化。中国的出口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且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弱化了贸易的要素禀赋效应,东部地区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三种效应综合结果导致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

图4我国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均值与实际工资均值比较(1999—2012年)

第五,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地实际工资水平。如图4所示,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与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较高的相关性。比如,北京的实际年工资均值(6020元)在30个省区中居第三位,但其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1.447)却低于甘肃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1.569),而甘肃的实际年工资均值却只有1560元,位居倒数第二位。云南的实际年工资均值与甘肃相差无几,但其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1.116)与甘肃的(1.569)却相差较大。进一步计算得出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与实际工资均值的相关性为0.267,说明各省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地实际工资水平。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C-D生产函数法,利用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分别采用整体回归和分区回归测算我国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虽两种方法测算结果略有细微差异,但总体结论却是一致的。

第一,劳动者工资向下扭曲普遍可见。我国各省历年的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普遍大于1,表现为工资向下扭曲,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工资低于其劳动贡献。现有研究文献也得出一致的结论。

第二,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的时间趋势表现为先升后降,在近4年趋于稳定的态势。其中,1999—2006年间呈上升态势,2007年达到峰值,2008年起开始下降,2009—2012年趋于稳定。这与邵敏等(2012)、施炳展、洗国明(2012)及杨振兵、张诚(2015)基于行业或企业数据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第三,劳动者工资扭曲的省际差异的变动轨迹为:1999—2002年间,省际差异逐渐缩小,2003—2008年间,省际差异波动频繁且幅度大,而2009—2012年的省际差异逐渐平缓缩小。

第四,劳动者工资扭曲存在地区差异,东中西三区的劳动者实际工资均低于均衡工资,呈现向下扭曲且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该结论与施炳展和洗国明等(2012)的研究结果相反。

第五,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地实际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扭曲指数与实际工资均值的相关性为0.267。

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是明显的。政府可制定抑制地区间恶性引资竞争的政策,建立以贸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贸易发展模式,增加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化建设,加强法律和工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财政支出,以此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改善劳动者分配地位,减轻劳动者工资扭曲程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1-47.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134-145.

[3]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11-344.

[4]Acemoglu.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1):7-72.

[5]Bentolila,S.& Saint-paul,G.Explaining Movement in the Labor Share [J].Contuibutions to Maocroeconomics,2003,VOL.3,Iss.1,Article9.

[6]Casey B.Mulligan.Aggregate Implications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The Recession of 2008 -9 and Beyond.NBER Working Paper No.15681;2010(1).

[7]Hugo A.Hopenhayn.On the Measure of Distor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20404,2014(8).

[8]Kala Krishna,Abhiroop Mukhopadhyay,Cemile Yavas.Trade with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and Heterogeneous Labor:Why Trade Can Hurt,NBER Working Paper No.9086,2002(6).

[9]Rosoff,R.S.Beyond Codes of Conduct—Addressing Labor Rights in China[J].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2004(4):2-5.

[10]Young,A.The Razoy’s Edge:Distortions and the Incremenr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3(3):742-765.

[11]Zhuang,J.Estimating Distortion in Chinese Economy: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Economic,1996,VOL.1(63),No.252:543-569.

[12]白重恩,钱震杰.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0(12):3-27.

[13]李冰晖.国际贸易对我国纺织业工资扭曲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

[14]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b(5):3-27.

[15]庞念伟,陈广汉,宋冉.城镇就业市场上劳动力工资扭曲程度测度[J].南方经济,2014(8):1-12.

[16]邵敏,包群.外资进入是否加剧中国国内工资扭曲: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J].世界经济,2012(10):3-23.

[17]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5):66-72.

[18]史晋川,赵自芳.所有制约束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6):42-47.

[19]施炳展,冼国明.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12(2):47-56.

[20]魏下海,董志强.城市商业制度环境影响劳动者工资扭曲吗?——基于世界银行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4(5):4-18.

[21]徐长生,刘望辉.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J].统计研究,2008(5):32-37.

[2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4[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3]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6(12):35-46.

[24]杨振兵,张诚.中国工业部门工资扭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环境规制的视角.财经研究,2015(9):133-144.

Measurement of the Laborers’Wage Distortion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CAI Ying,LI Yong-jie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

Abstract:This research uses C-D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to measure the laborers’wage distortion index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ring 1999~2012.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wages for laborers in various provinces were distorted downward.(2)The wage distortion index was first on an uptrend at and then a downtrend and it remained stable in recent four years.(3)The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ies of the wage distortion firstly narrowed gradually;which was followed by some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and finally the gap narrowed slightly.(4)The wage distortion varied from regions to regions:The East China>The Central China>The West China.(5)The wage distortion index is not totally depends on local real wages.Thus;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policies to restrict the vicious competition on investment promotion among regions;establish a trade model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goal of maximizing trade interests;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labor market;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rights and interests;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expand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wage distortion.

Key words:Labor Forces;Wage Distortion;Measure

作者简介:蔡颖,女,贵州黔西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经济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李永杰,男,广东肇庆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劳动关系质量对中国企业行为和绩效研究:实证分析与政策路径”(14YJC790077)。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16)02-0040-07

收稿日期:2015-11-05

关键字:劳动者;工资扭曲;测度

猜你喜欢

均值工资劳动者
劳动者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生意太差
在云端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