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米轨:载不动许多愁
2016-04-11李易之
文/本刊实习记者 李易之
东盟米轨:载不动许多愁
文/本刊实习记者李易之
米轨,指的是1000毫米以及小于1435毫米大于1000毫米的轨距。米轨和窄轨主要分布于东盟、非洲东部和西部、南美洲东部以及欧洲部分地区如瑞士、西班牙北部和多数城市轨道交通。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历史上也用过米轨,但绝大部分已在20世纪中叶停用。
目前全世界米轨铺设总里程约9.5万千米。东盟拥有约1.4万千米,占该地区铁路总里程约70%,中南半岛范围内则达到90%以上,是东盟地区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地区的米轨铁路始建于19世纪,历史久远。其现有铁路网基本成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二战中陷入停滞,之后发展也较缓慢。今天部分东盟国家的米轨铁路仍沿用较落后的设施,电器化程度较低,如越南基本无电气化铁路,泰国拥有电气化铁路30多千米,情况较好的马来西亚有200余千米,东盟米轨总体水平或难以满足一体化和现代化所提要求。
据了解,米轨在山区铺设难度较低,其列车具灵活、轻便等特点,车头牵引力亦无需太大,由此可节约部分造价,但在运量和时速等方面有所牺牲。另外,米轨并不是山区的唯一选择,例如中国南方广袤的多山地带铺设的便是准轨而非米轨。
关于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大量采用米轨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英国、法国工程师设计的准轨无法适应当地地形,不得已选用米轨;也有人说是因为米轨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适应山地等特点,而被殖民者用以运送从山区中开采的矿产;还有人认为是为了避免战时被敌国利用。无论建成动机如何,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轨距造成的兼容性问题将是未来完善东盟单一市场、促进地区各国互联互通必须解决的。以著名的亚欧大陆桥为例,中国采用准轨,而多数中亚和独联体国家采用1520毫米宽轨,货物从中国出境时要在边境囤积等候数日、将货柜逐个吊装至宽轨列车底盘上才能继续西运,成本因此大幅增加,无形中成为地区交流的障碍。
● 联系编辑:3810943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