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作物Pachyrhizus erosus的异名辨析及中英文正名建议

2016-04-11陈忠文潘晶晶

作物研究 2016年1期

陈忠文,黄 超,潘晶晶

(余庆县种子管理站,贵州余庆564499)



外来作物Pachyrhizus erosus的异名辨析及中英文正名建议

陈忠文,黄 超,潘晶晶

(余庆县种子管理站,贵州余庆564499)

摘 要:拉丁名为Pachyrhizus erosus的外来作物,传入中国后因引入地习惯而冠以不同名称,出现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容易引起混淆。通过植物特征特性及图片的比较鉴别,予以区分,并从植物命名的合理使用、方便读写及唯一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中文名称统一使用“豆薯”为正名,其他称谓为别名;英语译名采用“jicama”。

关键词:外来作物;豆薯;异名辨析;中英文名称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相距约5 500 km,跨纬度近50°,东西相距约5 200 km,地势高低悬殊,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众多的作物种类。在漫长的种植历史过程中,以本地种植的作物为主,随着人类交流活动的频繁,不断引种使得作物种类更为丰富。囿于时代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和先入为主的习惯性,沿袭相传,一些作物品种名称亦在各地有所改变,导致在使用时的混乱。以近代外来作物尤为明显,如来自美洲的作物Pachyrhizus erosus便有很多称谓,相对于同期引进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南瓜(Cucurbita moschata)、花生(Arachis hypogaea)、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辣椒(Capsicum annuum)、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菠萝(Ananas comosus)、番荔枝(Annona squamosa)、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烟草(Nicotiana tabacum)等作物[1],人们的知晓程度就小得多,对其特征特性的表述、栽培技术研究,乃至加工利用就更少了,因而在当今的一些资料介绍上出现混淆,产生误导。为此,有必要予以指正。

1 常见与Pachyrhizus erosus名谓混淆的作物

学名Pachyrhizus erosus的作物,属豆科(Legu-minosae)豆薯属(Pachyrhizus),中文名称豆薯,源自台湾植物名录[2],别名地瓜、凉薯、沙葛[3~5]、土瓜、凉瓜、葛瓜、土萝卜(《中国药植志》)、草瓜茹(《陆川本草》)、地萝卜(江西《草药手册》)[5]、地瓜梨[6]、芒光(潮汕地区方言)、番葛(福建、广东)、葛薯(海南)[7]、新罗葛(《中国农业百科·蔬菜卷·豆薯条》)、萝沙果、天地果[8]、扯皮薯、剥皮薯[9]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肉质根肥大,肉洁白脆嫩多汁,富含糖分和蛋白质,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生食,也可熟食(图1)。其肉质根甘,平;清暑,生津,降压;用于热病口渴,中暑,高血压症。种子有毒,用于疥癣,痈肿,外用于头虱。种子及茎叶中含鱼藤酮(C23H22O6),对人畜有剧毒,可制成杀虫剂[2]。

1. 1 番薯——同名不同科

番薯(Ipomoea batatas),又名地瓜、甘薯、红薯、甘储、朱薯、白薯、金薯、甜薯、枕薯、红苕和线苕等,在贵州等地还有称谓地萝卜的,属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白色、红色或黄色,茎蔓生,茎节着土后均生不定根,叶心形至掌状深裂(图2)[4]。我国南起南海诸岛,北至内蒙古,西北达陕西、陇南和新疆一带,东北经辽宁、吉林延展到黑龙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云贵高原均有分布。四川盆地、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是我国番薯主产区。

豆薯与番薯是两种不同科、属、种的作物,但均表现为地下根(肉质根和块根)膨大而为可食部分,在中国南方与北方却有相同的称谓“地瓜”。在南方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北、中、东部,湖北,江苏南部等地称谓“地瓜”是指豆薯,北方称谓“地瓜”则指番薯。

另外,还有一种桑科植物地瓜根(Ficus tikoua)也有称谓“地瓜”的。地瓜根为落叶匍匐小灌木,有乳汁,茎棕色;总花托有短梗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埋于土中,球形或卵圆形,红色,产于我国中部和西部,果可食用,根、叶入药[4]。

1. 2 葛——同科不同名

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有一种分布广泛的植物——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中文别名葛藤、甘葛、野葛(图3),在东晋时期就有栽培利用,葛根、藤茎、叶、花、种子及葛粉均可入药,以葛根药用价值最高[10]。在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分布也较广。葛与豆薯同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作物,地上部除藤蔓长度有差别外其余特征特性类似,且取食的地下部位相同,仅肉质根形状、口感稍有区别。有可能是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在引入豆薯的时候,将这种似葛非葛的作物冠之以“葛瓜、葛薯、沙葛”等名谓的原因,导致在一些时候混淆或当作同一作物介绍。

1. 3 薯蓣——不同科不同名

在查阅有关豆薯英文资料的时候,发现有资料将豆薯与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Dioscorea)的薯蓣(D. opposita)(广东等地称山药、淮山、山菇,河南等地称怀山药)翻译成同一作物。

薯蓣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4]。根长达33~66 cm,最长达100 cm以上,少分枝,白色根着生许多须根,粘性,断面细长,可达丈余。叶对生,叶形多变化,常为心脏形或剪形掌状,叶脉6~9出,叶腋间生有珠芽(称零余子,也叫山药豆、山药蛋),可供繁殖,也可食用(图4)。《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11]。

2 中英文互译的指代混淆

查阅Pachyrhizus erosus的相关资料,其英汉互译也各有所指:多数论文将豆薯译成英文时采用的是“yam bean”,或“jicama”,甚至有译成“sweet potato”(马铃薯),少数的直接采用拉丁学名“Pachyrhizus erosus”,没有统一的名谓,各有所指,出现混淆,易引起误导。比如英文“yam bean”直译为汉语是“薯豆”;百度在线翻译翻译成汉语为“山药豆、豆薯、地瓜”等;爱词霸(iCIBA)则翻译为“西印度豆薯、地瓜”,又特别指出“网络:沙葛;豆薯;西印度豆薯;零余子”。查阅《辞海》:“零余子”即“珠芽”,生于植物叶腋(如卷丹、薯蓣)或花序中(如山蒜)的鳞茎状或块茎状的肉质芽,珠芽落地后能发育成新个体[4]。薯蓣的“零余子”常为肾形或卵圆形(图4)。Google和有道(youdao)词典翻译为“豆薯”,显然各有所指。分别将“豆薯”翻译成英文则为“jicama”、“jicama”和“yam bean”。如果将“yam bean”两词单独翻译成中文则为“薯、山药”和“豆”,近似于“薯”与“豆”两词的组合。至于是什么原因将“yam bean”译为“豆薯”,或将“山药”、“薯和豆”译成“yam bean”无从可考。

3 中文名与英文名的正名建议

3. 1 建议采用“豆薯”为中文正名,其余称谓为异名

百度百科对“瓜”的定义,是指蔓生植物所结的球形或椭圆形子实,有蔬瓜、果瓜之分。对照Pachy-rhizus erosus作物和甘薯等皆为蔓生植物,主要的功用部位又近乎于“球形或椭圆可以滚动的果实”,那么皆以“地瓜”称谓似乎是符合情理的了。只不过Pachyrhizus erosus作物地下部分肉质根多为扁圆、纺锤或圆锥形,更符合“瓜”的定义,故有学者认为使用“地瓜”更为妥贴[12]。虽有一定理由,但不便区别于番薯。

鉴于Pachyrhizus erosus作物的中文名谓较多,为了不致混淆误导,非常有必要一个统一的名称。笔者认为:“豆薯”更符合植物本身的分类学属性,同时具有名称唯一性,不致混淆,并且该称谓读写方便,富于联想,建议作正名采用,其他名谓均作为别名。即便在介绍“豆薯”称谓“地瓜”等易与其他植物混淆的别名时,应附带“手工扒皮可生食”等文字说明以示区别,因为番薯等植物生食时是不能手工扒皮的,需要借助工具才能去皮。

3. 2 建议豆薯的英文名采用“jicama”

“豆薯”的英文名采用“jicama”理由有四。一是原创性。豆薯在原产地美洲的印第安语言中叫法很多,其中以阿兹特克人(Aztec)所称的“jicama”影响较大。最早发现记载传播豆薯的西班牙人便将这个词汇吸收入西班牙语,故西语也称其为“jicama”[12]。从最早使用者的命名、以及传播者的贡献上来讲,采用“jicama”体现了对开拓者知识原创的尊重,即便英人对豆薯的原义亦不例外;二是词义的唯一性。“Jicama”英译汉的词义是豆薯或西印度豆薯作物,不至于有将“yam bean”译为“薯蓣、山药”,或将“山药”、“薯和豆”译成“yam bean”之虑;三是推广应用性。至今“jicama”在墨西哥、美国等地均作为豆薯作物的名称使用;四是阅读与书写时比较连贯,是一整体。

图1 豆薯的苗、花、肉质根、种子

图2 番薯 图3 葛 图4 薯蓣或山药的茎叶、零余子、块根

参考文献:

[1] 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史,2004,23(2):17 -27.

[2]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豆薯[DB/ OL]. http:/ / www. botanica. cn/.

[3] 张振贤.蔬菜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466 -467.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957,518,1976,613,783,1998,1209.

[5] 地瓜[M/ OL]. http:/ / www. pharmnet. com. cn.

[6] 刘兰星,徐千涵.模样像地瓜吃着像脆梨南方地瓜叶种有毒[N].青岛晚报,2013 -04 -13.

[7] 豆薯[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8] 天地果栽培技术[DB/ OL]. http:/ / www. ngonline. cn. [2012 -05 -15].

[9] 天门地瓜[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10]葛[OL]. http:/ / baike. haosou. com/ doc/3792229 - 39 83288. html.

[11]山药[OL]. http:/ / baike. baidu. com.

[12]张 箭.论豆薯——地瓜的定名和调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65 -68.

Synonym Discrimination of Alien Crop Pachyrhizus erosus and Suggestion on Its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

CHEN Zhongwen,HUANG Chao,PAN Jingjing
(Seed Management Station of Yuqing County,Yuqing,Guizhou 564499,China)

Abstract:After the alien crop named Pachyrhizns erousus was introduced to China,it was given different names in line with local custom,which was easy to result in the confusion because of the phenomena of homonym and heteronym. In this paper,several plants were be distinguished by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on characteristics and pictures. Considering the rules for plants’naming such as proper use,being easy to read and write and uniqueness,this paper suggested Chinese name“Doushu”and English name“jicama”were employed as its only official name.

Keywords:alien crops;jicama;synonyms discrimination;Chinese name and English name

作者简介:陈忠文(1964 -),男,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豆薯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及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种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 10 16

文章编号:1001-5280(2016)01-0078-03

DOI:10. 16848/ j. cnki. issn. 1001-5280. 2016. 01. 020

中图分类号:S632. 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