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游戏活动区的创设和指导
2016-04-11莫高飞
莫高飞
摘 要:活动区是具有幼儿特点,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练习、巩固原有的知识,并获取知识经验,以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得到可自主发展的场所。活动区实际就是一种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后的幼儿活动形式,它以其自身的优点已走进越来越多的园所。
关键词:幼儿教学;活动材料;心理环境;正确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40-02
近年来,活动区活动日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当然,要开展好活动区活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指导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自己玩;二是教师干预过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一直到活动过程,主要都由教师决定。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有失活动区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指导活动区活动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使用活动材料的指导
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操作性。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没有操作就没有活动,也没有幼儿的发展。同时,让对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操作、动口语言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活动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又是幼儿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技能的源泉。所以,在每一个活动区域,教师都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和认识发展规律,分层次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这些材料。成品活动材料,如操作区的剪刀、餐厅的炊具等,应先教给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自由选择,通过操作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发现问题,从而获得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优化心理环境的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感到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增强自信心、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幼儿的词汇、短句,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行为,如:进活动区的规则(该活动区人员已够,就应另选活动区),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使用材料的规则(不在朋友手上夺取)等。引导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还应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使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而且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3~6岁幼儿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并伴随情感进行。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教师以强烈的“激趣”意识,掌握相应技巧,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以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与带动幼儿,并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新颖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萌发相应情感,或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消除幼儿心理的紧张感,让幼儿更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之中。
三、深入活动区指导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参与,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以参与者角色身份指导活动,这是最自然、最有效、最受幼儿欢迎的指导方法。尤其新出现的活动区,幼儿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玩,这时,教师就应深入活动区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活动区,教师应以不同的身份参与,灵活机智地指导活动的开展。如交往性的活动区(餐厅、医院等)教师就可以以服务员、顾客、医生、病人等身份参与进行指导;益智区、美工区之类的活动区,可以以教师身份深入指导。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活动区性质的认识,又促进了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
四、细心观察,针对性指导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观察是教师进行活动指导的起点,通过观察,教师可及时掌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动向。如:幼儿的活动兴趣是什么?活动中是否积极地投入?能否遵守活动规则?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发展?以及活动区的设置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些的观察,教师就能从中获取有关活动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所实施的教育作出评估,以此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育目标和活动区,更换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在活动中观察到部分幼儿有破坏玩具、独点玩具的不良习惯,教师就应在玩具角开展“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等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懂得爱护玩具的道理,体验到大家一起玩的愉快情感。这样,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五、因人施教,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存在着年龄和个体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我们每班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了各类活动区,每个区中有多种活动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
要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必须做到因人施教。所以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应依据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幼儿园。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教师就应先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作客、到商店去购物,鼓励他们大胆和朋友说话,当他们能够和朋友交谈时,又可引导他们到娃娃家去扮演“爸爸妈妈,到商店去扮演‘售货员”。增强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其在原有水平是得到发展。
六、把握好教学与游戏结合的时机和度,努力追求教学与游戏的最优化结合
优化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认识蔬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区的生活角中投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有的孩子不知所措,有的则将两种菜分开;知道菜名的小朋友会告诉同伴,不知道的会跑过来问老师。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这两种菜的特征,并通过分组捡菜比赛,提高了兴趣,这时,有孩子问是帮谁捡菜,听说是帮厨房阿姨捡菜,等会要烧给大家吃的,又有孩子建议洗干净再送下去。在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特别注意吃蔬菜,以确定今天吃的是青菜还是菠菜,感受了它们的不同味道。这种活动,既让孩子了解了青菜与菠菜的特征和味道,体会了劳动的辛苦,知道要尊重厨房人员的工作,幼儿又自始至终充满兴趣,让教学与游戏达到了最优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