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型涡轮冷却器高空工作可靠性的研究

2016-04-11倪瑞林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43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年2期
关键词:可靠性

倪瑞林 韩 冬(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



某型涡轮冷却器高空工作可靠性的研究

倪瑞林韩 冬
(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43)

摘要:涡轮冷却器作为飞行器上的辅助设备,需要满足飞行器的所有工作环境要求。本文以某型涡轮冷却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在地面模拟高空环境的方式,研究其在高空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关键词:涡轮冷却器;高空试验;可靠性

1 引言

为保证飞行器上某些设备在飞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由于过热而使设备性能降低或者出现故障,需要采取一定手段对其温度进行控制,采用涡轮冷却器是其冷却方式之一。本文针对某型涡轮冷却器,在地面模拟高空环境,对其高空工作可靠性进行研究。

2 工作原理

其原理是利用飞行过程中的来流气体,通过涡轮冷却器后,这部分来流气体温度降低,降温后的气体流向需要被冷却的设备,将其热量带走并排出飞行器外。

图1 试验原理图

3 研究目的

通过在地面模拟高空环境,研究该型涡轮冷却器能够可靠工作的高度。

4 试验方法

试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本试验包含:(1)冷源装置;(2)高空模拟舱(虚线框);(3)被试涡轮组件(虚线框所示)。其中冷源装置提供试验所需低温气源。高空模拟舱提供试验所需的低压环境,通过真空泵实现。试验选取3个典型的高度,试验控制参数见表1,试验内容为将被试涡轮的入口参数调节为所要求值时,记录被试涡轮的工作时间。

5 试验要求

(1)试验台的安装调试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2)试验系统所有测量设备均在二级以上(含二级)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量程和精度满足产品测试要求;

表1 试验控制参数表

表2 试验设备

图2 冷源装置图

图3 试验模拟舱

表3 模拟高空环境实测值与要求值对照表

(3)所用压力变送器的精度等级为0.1级;

(4)所用温度变送器的测量不确定度≤0.1℃;

(5)所用气体质量流量计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1.2%;

(6)所用转速测量装置的精度为:0.02%。

6 试验步骤

(1)试验调试前,务必保证气源清洁,试验用涡轮均能正常运转,测量仪表指示正常。

(2)关闭阀门V4,打开阀门V2,调节冷源装置,使得被试涡轮组件入口温度T3为8℃。

(3)打开真空泵,监测高空模拟舱压力和温度,使其达到71.9kPa,温度为8℃。

(4)调节V3,使低压舱达到所要求值时(47.18kPa、8℃),运行稳定5分钟。缓慢打开V4,监测被试件涡轮入口的温度及压力,保证P3若达到(71.9kPa),记录涡轮进出口参数(压力、温度、流量),让涡轮运行10min~15min。

(5)该工况完成后,关闭涡轮入口阀门,进行9km高度试验。

(6)调节冷源装置,调节V3,使低压舱达到所要求值时(30.74kPa、-14℃)。监测被试件涡轮入口的温度及压力,调节V4,保证P3若达到(46.85kPa),打开被试件涡轮的阀门,记录涡轮进出口参数(压力、温度、流量),让涡轮运行10min~15min。

(7)该工况完成后,关闭涡轮入口阀门,进行12km高度试验。

(8)调节冷源装置,调节真空泵开度(增加),调节V3,使低压舱达到所要求值时(19.33kPa、-29℃)。监测被试件涡轮入口的温度及压力,调节V4,保证P3若达到(29.47kPa),打开被试件涡轮的阀门,记录涡轮进出口参数(压力、温度、流量),让涡轮运行10min~15min。

(9)试验完毕,先关闭试验涡轮入口气源阀门,再关闭冷源装置和真空泵。

7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见表2。

8 试验结果

该型涡轮冷却器在给定高度(6km,9km,12km)的环境能够稳定工作,工作时长达到预期指标。模拟高空环境实测值与要求值对比见表3。

结论

实测环境条件与给定环境条件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高空模拟试验过程中涡轮冷却器运转良好,表其在不同高空环境(6km,9km,12km)下能够稳定工作,可靠性良好。

参考文献

[1]秦立森.短周期全尺寸涡轮试验及测试方法[Z].北京: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2.

[2]焦天佑.高空台对比试验校准与标定技术研究[Z].成都:燃气涡轮研究所,1997.

中图分类号:TB114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可靠性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GO-FLOW法在飞机EHA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论如何提高电子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
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的设计值法
高可靠控制系统中直流电源的可靠性分析
UPS供电系统可靠性问题的分析
基于可靠性跟踪的薄弱环节辨识方法在省级电网可靠性改善中的应用研究
“数控机床可靠性技术”专题(十六) 可靠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