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辈子不给党添麻烦
——记黎城县西头村共产党员、老军属冯米换

2016-04-11李剑力王永芬

支部建设 2016年18期
关键词:供销社丈夫村民

■ 李剑力 王永芬

一辈子不给党添麻烦
——记黎城县西头村共产党员、老军属冯米换

■ 李剑力 王永芬

在黎城县黄崖洞镇西头村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曾担任过西头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村妇女主任、公安主任、副村长,她踏实能干,手巧脚快,大小事都跑在最前头,带领村民一起搞生产,她在丈夫退伍后又积极支持丈夫为村里搞生产,她就是共产党员、老军属冯米换。如今冯米换已86岁,丈夫也去世15年了,年老体弱的她从没向政府部门提过任何要求,只奉献不索取,用她的话说就是:一辈子不给党添麻烦。

盛夏时节,笔者慕名采访了这位身材高大,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清晰,且受人尊敬的老党员、老军属。说起当年担任村干部的事,冯米换精神头儿大增,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一宗宗、一件件地给我们娓娓道来。

掌握政策 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

冯米换与丈夫1947年结婚,次年丈夫参军后,勤劳踏实、思想先进的她就被大队干部安排当上了妇联主任和党支部宣传委员。作为村干部,为使党的政策家喻户晓,冯米换首先武装自己的头脑,每次到县里开会,她从不缺席。当时交通相当不便,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头小毛驴,如果是两人去开会,冯米换总是让别人骑毛驴,自己步行往返200多里地,从不叫苦叫累,所以人人都愿意和她一起去开会。不识字的冯米换开会全凭脑袋记忆,开会回来她先是用喇叭广播,然后就充分利用群众集体劳动、吃饭、串门的机会,把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婚姻自由等会议精神传达到家家户户。

当时西头村有一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准备登记结婚,但是女青年的母亲极力反对,百般阻挠。当两青年去登记结婚时,女青年的母亲就在家悬梁上吊了,多亏邻居及时发现,把她抢救过来。女青年在半道上听说母亲上吊的消息,哭着返了回来,再不敢在母亲面前提起结婚的事。冯米换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召集全村人开会,把新婚姻法中倡导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的新思想向大家重新宣传了一遍。晚饭后,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冯米换又到这位女青年家里做她父母亲的工作,大到国家形势,小到女儿今后的婚姻幸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反复复做工作,女青年的父母终于同意女儿去登记结婚。

这对青年结婚当天,冯米换和大队干部都参加了婚礼,趁着年轻人多,她把这对青年作为贯彻新婚姻法的模范进行了宣传,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治安有方 让村民们安居乐业

1950年农历六月初一,天刚朦朦亮,村供销社的售货员老张就慌慌张张地跑到大队报案说,供销社昨晚被盗了,布匹、日用品等一扫而光,连糊窗户用的麻纸也被偷得一张不剩。震惊之余,冯米换马上召集治安委员开会,到现场侦查。由于前一天晚上下雨,大家都早早歇息了,没有人看到可疑人员进入供销社,现场和外围线索少之又少。

西头村十年来从未发生过失窃案,村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村民们议论纷纷,晚上早早就关上大门,夜里多次起床查看财物,生怕自己家丢失东西。看到这种情景,作为公安主任的冯米换倍感压力重大。她召集全体村民开会,采取“端相”的办法,就是让大家互相猜疑,对猜疑对象单独询问,通过观察他的表情发现嫌疑人。其中有一个叫杨小路的村民在“端相”时,神色慌张,浑身打战,说是自己偷了供销社的东西,但是在他家却没有搜出赃物,这条线索中断了。

时间过去了三四个月,案子又重新回到了零点,冯米换心里那个着急就甭提了,暗暗憋着一股劲,非要把这个盗贼给揪出来,给大家一个交代。她暗地里留心着与案件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一天,冯米换发现,住在供销社对面的李二孩的妻子穿了一条新的线呢裤,布料与供销社丢失的一模一样!案件有线索了,她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马上去找李二孩的妻子核实,可那个女人却说自己是在离西头村15里地的左权县桐峪买的。当时供销社销售东西都有一张发货票,上面有顾客姓名、地址、货物名称,一半交给顾客,一半留作存根。冯米换即刻上路到桐峪核实情况,当时已是农历十月,恰逢刚下的雪融化成了雪水,她穿的圆口单鞋被雪水浸透,自己却一点没察觉,只顾着赶路。到了桐峪那家供销社,冯米换仔细查看发货票的存根,没有发现李二孩妻子的名字,心里便有了底。同时又有村民向她反映,李二孩在地里吸完烟还要把烟盒烧了,种种迹象指向李二孩,李二孩的嫌疑逐渐上升。在与李二孩谈话时,他拒不承认自己偷了供销社的东西,没有搜查证又不能到他家里去搜。冯米换就利用民兵集训人多没地方睡的借口,安排民兵到李二孩家住宿,然后在搬屋子里的干草时发现了供销社丢失的布匹、日用品等物品。在证据面前,李二孩不得不交代了他六月初一凌晨砸坏供销社门上的锁,用瓦片垫在大门下面悄无声息地打开了门,分多次把供销社的货物搬到自己家藏匿起来的全部犯罪事实,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冯米换机智勇敢、吃苦耐劳的表现让村民们刮目相看,也震慑到了不安分守己的破坏分子,西头村的治安情况明显好转。

身先士卒 带领村民积极支前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现在的黄崖洞镇是第六分区,分区的人都知道西头村有一个不要命的妇女干部冯米换,作为副村长的她,从不摆虚架子,支前、生产、学习各项工作都抢在头里。

在支前工作中,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的她带领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做军鞋,缝装茶缸的袋子,做得既好看又结实耐用,西头村的支前物品做得又多又好,得到分区的嘉奖。在地里,她带头转粪、担粪、耙坡、下种、收割,专拣脏活重活干,村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西头村的粮食生产在全区年年是第一。亲身体会到知识重要性的她,不但注重生产劳动,而且关心大家的文化学习。在扫盲班她带头学习,不管在哪里看见笔画简单的字就记在手上,回来再问识字的人,或者根据别人的名字认字,在村里带起一股你帮我赶的学习热潮,大家都争着抢着学识字,每次区里比赛都是第一。

“家再困难 我也不打集体的主意”

冯米换丈夫1953年退伍后,先后在村上担任农业社保管、小队长。当时正逢国家统购统销时期,群众的粮食全部上交给国家,国家再统一供应。再加上地里“不出粮食”,一亩地能产120斤小麦就是最好的了。冯米换和丈夫俩人一个月只供应20斤玉米,根本不够吃,地里挖野菜的人比野菜还多,野菜都被挖得一干二净,人们形象地比喻说,比蝗虫吃了还干净。

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冯米换又陆续生育了六个孩子,生活上就更加紧张了。按说丈夫是大队保管,保管全村的粮食,多少拿点,让孩子们能吃饱,那是不成问题的,但冯米换说:“绝对不能打村集体的主意。”她硬是从自己嘴里往出抠,一天两顿饭,还是吃糠、吃榆树叶。为了让孩子有奶吃,她硬是稀汤灌大肚,多喝野菜汤,1米7的身材瘦得只剩下80斤重,多次晕倒。但她硬是拖着虚弱的身体,纺花、织布,晚上点着煤油灯做衣服,做鞋,把大人的旧衣服改成小孩的新衣服,孩子们的衣服更是大的穿不上了小的再接着穿,一件衣服光补丁就补满了,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

凭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冯米换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从没拿过村集体一粒粮、一尺布,全力支持丈夫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咱是党员 一辈子不能给党添麻烦”

冯米换的丈夫1948年当兵,1953年退伍,1951年曾在川东彭水八区队任班长,当时担任司令员的贺龙和担任政治委员的邓小平给他发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明书,请黎城县人民政府根据优待军属条例及其家庭情况予以适当照顾。

现在丈夫已去世15年,冯米换也86岁了,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多种疾病,但她始终没有向党向政府要过一分钱。笔者给她提议向民政部门反映一下,争取点抚恤金,她摆摆手说:“咱们国家这么多人口,比我困难的人还有很多,不能打着丈夫的幌子为自己讨生活,我一辈子不给党添麻烦!”

说起丈夫去世后这十几年的生活,冯米换说:“我们是经过苦日子的人,节俭惯了,一年花不了几个钱,家里还有几亩地,国家每个月还给发养老金,子女们也孝顺,这比什么都好!”陪同我们采访的西头村妇联主任告诉我们:“别看老人家现在老了,可她还有当年当干部的那么一股子劲,把党和国家看得比什么都重。”

俗话说,金钱是检验人们行为高下品德洁疵的试金石。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有些人对金钱追求个没够,只要能获取金钱,可谓不择手段。冯米换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老军属、朴实的农村干部,年轻时为西头村的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现在86岁高龄又身患多种疾病,却从没向国家要过一分钱。她生活本来可以过得更好一点,她却称这样很好,很知足,不想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猜你喜欢

供销社丈夫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小镇供销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傍晚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供销社“沉浮录”
安慰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