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2016-04-11
工作几年,换了几份工作。我发现在每个职场中都有同一类人:他们对作为新人的我,态度很好,总是主动帮助我。可他们往往是其他同事疏远、嘲讽的对象,大家背地里对他们有各种议论。当我听到这些议论时,也开始慢慢疏远他们。我是不是有点人云亦云了? 一顿
心理学家 赖丽妍:
一顿,如果你有兴趣,建议读一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相信它一定能开解你的困惑,丰富你看待职场与生活的视角。
我们说,所有重复出现的烦恼一定与自身密切相关。换了几份工作,无一幸免地遭遇一开始让你喜欢、感恩的人,最后走向对立的逆转,这很可能与你固化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想一想,你是否习惯对人和事进行标签化处理,又或者你是否有易妥协的倾向。标签化容易使你在未全面把握事物的基础上,凭借仅有的信息做出片面判断。易妥协则会使你为了避免麻烦、获得暂时安全而委屈自己。这些认知特性都可能一次次把你拖进职场关系逆转的怪圈。
一般来讲,新人加入新环境都会急于融入其中,对同事扑面而来的善意大多会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并最大限度回报以热情和坦承,这是新人增加自身安全感的必然选择。而对于那些平时并不受待见的同事来说,新人到来对他们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因为新人没有偏见,适合从零开始建立良好关系。新人寻求安全感的诉求与同事塑造全新形象的意愿,在新人入职的最初阶段得到完美契合,新人和表现得热情、友善的同事进入关系蜜月期。
新人对主动伸出橄榄枝的同事建立起的第一印象是鲜明的、深刻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的行为,但这样的观念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近因效应理论,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说,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甚至会撼动以往形成的认知。
对你来讲一顿,当你第一次听到别人贬低同事时,很可能会一笑而过,不予理睬。但当这样的刺激重复出现且强度不断加大时,你的内心也会产生质疑,慢慢地会不断发现同事身上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可能与曾经亲密的同事走向疏远,严重的甚至会走向对立,加入到打击、排挤他们的行列。
排除同事自身确实存在问题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从众心理也可能使个体倒向曾经亲密的同事的对立面。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其他同事不一致时,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个体会感受到明显的压力,这促使个体趋向于与其他同事表现一致——逐渐疏离那些曾主动帮助自己的人。当个体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和大多数人一致时,会有一种“我没错”的安全感。
换句话说,那些曾经主动帮助自己的同事也许并不是真的人品有问题。但众口铄金,由于大多数人都不待见他,和这样的同事关系密切就意味着远离群里中的大多数。这时,个体选择“牺牲”同事来成全自身的安全感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