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6-04-10赵林涛
○赵林涛
○崔小英
文化
读史札记
陶母退鲊:
○赵林涛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姓湛(243—318),《世说新语·贤媛》里有这么一段话: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说的是陶侃年轻时当掌管渔业的小吏,曾经拿公家的腌鱼孝敬母亲。湛氏原样退还,并且去信责怪他说: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对你的忧虑。
湛氏是位深明大义之人,除了上面“封坛退鲊”的故事之外,《晋书》卷九十六《湛氏传》中还记载,鄱阳孝廉范逵曾经过访陶侃,湛氏倾尽所有,甚至剪发卖钱,款待范逵及其仆从。范逵辞别,陶侃送出百里。范逵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后来,陶侃经由范逵推荐步入仕途。《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说他:“在军四十一载,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其为晋氏立下赫赫武功,最终位极人臣,名垂后世。
陶侃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的教导对他影响至深。史载陶侃曾令各营种柳,都尉夏某盗官柳植于己家之门,陶侃见后,严加斥责,痛晓利害。有人送礼物给陶侃,他必问明来路,若是对方出力所得,即便礼物轻微也会欣然接受,如果所贻来路不正,则必断然拒绝。
陶侃饮酒非常节制,往往兴致正酣而限量已至,劝他多喝一点,他说:“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好一个“母慈子孝”!送母亲鱼,是孝,送公家的鱼,便是贪;饮酒过度,是贪,母亲给儿子立规矩,是真正的慈。而陶侃遵从母亲的教诲,清白做人,清廉为官,践诺守约,终生不渝,也成全了真真正正的孝。
所谓舐犊情深,天下没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都会无条件地给予和付出,生怕亏欠了他们,但却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正确地理解“得”和“失”。其实,有一种“得”,叫“得不偿失”,有一种“失”,叫“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想到时下的“打虎灭蝇”。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为着一个“贪”字断送了前程,不惟可恨,亦且可惜。而要戒贪,除了党纪国法,还需要亲人之间的一个约定。
品书
穿越百年与你们相会—读《民国那些教育家》
○崔小英
1914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只因为这样的一种觉知和发现,这个游学外洋,回国后要做大学教授的人,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乡村教育,办起了教人生活、教人做人、不教人赶考的教育。
一百年前,留学美国的陶行知先生,用镀满金的身体想要照耀的是当时落后的中国,面对为了民族和同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自己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他把自己当作火种,点亮了晓庄师范,点亮了燕子矶幼稚园,点亮了南京的教育。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精神感染了我。
一百年前,叶圣陶投身中小学教育,他主张教育改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陈鹤琴在教育自己儿子的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儿童心理的七个特点,教育孩子的十条原则,从小便要注意培养孩子“顾及他人”的教育;舒新城发现班级授课制如同“呕茶式”学习,积极实践“道尔顿制”,让中国的课堂灵光一现,虽然以失败告终,却给我们留下了尝试的勇气和改进的经验;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在“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思想引领下,培养出杰出的台大人……
“民国这些教育家”,生,为教育利万代,死,得民声传千古。
纯粹的教育,纯粹的教育人,穿越时空,与我们相会,如果他们迎面低问:“如今,中国的教育如何?”我们可敢朗声作答:“至少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