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进校园 乡土活课堂
2016-04-10黄伟明
黄伟明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中学 350800)
我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生物学特色的资源,开发了适合本校实际的“闽清三宝”校本课程。其中又分为橄榄、糟菜和粉干共三大章,共计18个课时,供高一、高二学生学习与研究。让橄榄走进校园,用乡土资源激活课堂,使课堂丰富多彩,并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就此课程中的橄榄部分进行介绍。
1 利用特色资源 组建课程内容
1.1 开发橄榄资源为校本课程 闽清橄榄为橄榄科中的橄榄属果树。是先人经长期选择和培育而繁衍至今的优质品种,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因有特定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闽清橄榄一直遐迩闻名,与糟菜、粉干一道,被誉之为“闽清三宝”。
我校毗邻本县著名的白河江橄榄基地,橄榄是极具本地特色的果树,是建构校本课程中得天独厚又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因此让橄榄走进校园,成为自编的教材内容,并登上讲台,从生物学的角度学习研究与观察探索它,这既是自然所馈,又符合新课程要求。
学生对橄榄早已耳熟能详,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味的课程,让他们熟悉、亲切而心仪,不仅引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由于橄榄校本课程成功开发,引得校内百花绽放,春色满园。
1.2 橄榄是校本教材中精彩篇章 作为“闽清三宝”之首的橄榄,在古代就列入贡品;18世纪之初,本县华侨带它到东南亚一带,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当地名人。现在,闽清人常把它与另“两宝”一起作为探亲访友的伴手礼。
闽清橄榄嫩脆芬香、清甜爽口,且回味无穷,果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C以及钙、磷和铁等,可以鲜食,亦可以加工制成蜜饯。近年来,人们还将它与诸多食品搭配,组成极具乡土风味的佳肴名菜,如橄榄炖鲍鱼、橄榄炖猪肚等,让食客赞不绝口。它还具有医疗保健功效,对慢性咽炎、肺热咳嗽,降血压、血糖、血脂,健胃、醒酒安神和解鱼蟹毒等都有一定疗效,这些都是校本课程内容中难得而精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我县被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美誉,橄榄产品已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荣获福州市鲜食优质橄榄评鉴会“甜榄”“檀香”两项金奖,也为我校开发此类的乡土课程,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精心编排内容 灵活组织教学
2.1 课堂内容丰富 教学形式活泼 根据相关及走访搜集到的材料,编写了“闽清三宝”校本教材。该教材共三个部分,而重点介绍又是首篇“闽清橄榄”,分为历史、种植、食用和药用这四大讲。其中又细分为若干节,以尽可能全方位的讲清、讲透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家乡的特产有更多的了解,以引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中,采用走班制的方式授课,配以视频图像和大量的课件,辅以讲解、质疑和解难等形式,基于学生对本地橄榄的熟悉,因此课堂重点不在于讲,而在于“引”“发”和“动”。“引”是引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发”是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动”,主要是活动与实践。这样使得课堂由浅入深,由思到动,异彩纷呈,生动活泼。
除了认知,还制定了各环节的学业评价要求,在参与态度、活动过程、阶段学习、调查研究结论及学习收获五个方面有小结,并予课堂展示。创造展示自我、合作互助、分享成功的机会,确保校本课程有目标、有内容、有流程、有反思、有交流和有收获。
2.2 组织实践活动 加深认知 以独特乡土资源编写而成的校本课程,最大好处在于便于实践。在课堂上讲清橄榄历史、种植、嫁接、加工、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等理论知识后,还组织到工厂参观橄榄制成蜜饯的各个工艺流程,实地了解管理细节,并要求学生回乡亲身参与种植、嫁接和采摘等实践活动,从理性知识回到感性知识,又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让实践去验证理论,懂得“所以然”,又增强对家乡物产资源的热爱。这样理论精确、活动多样的课堂,很让选修其他校本课程的学生心生羡慕。
2.3 把橄榄拓展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基于校本课程,学生对橄榄这熟悉的家乡果树更有了一种亲切与喜爱之情,大有余兴未尽之感。于是,又带领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首先,组建以橄榄课题为研究主线的若干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由家在城镇和农村的学生组成。其次,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橄榄从不同角度自主选择研究的重点与方向,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其中课题有“橄榄优质品种培育”“橄榄药用与保健价值调查”“橄榄的无害保鲜”“橄榄的精加工”等。在教师引领下,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齐心协力,开展探讨,并写下了可行性的研究报告。
3 借助课题研究 培养创新能力
3.1 鼓励探索 勇辟蹊径 各小组经过研究,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见解,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例如,“橄榄优质品种培育”课题组提出:除多嫁接“甜榄”和“檀香”两金奖品种外,应开发出能抗寒的新品种,以抵御几年一次严重寒潮袭击,避免果树冻伤,造成损失;应尽快培育或嫁接矮生的橄榄树,方便一般人群采摘,使得在收获季节可以邀请游客开展采摘游玩等农家乐的系列活动,以提升地域及闽清橄榄知名度,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课题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学生还建言,今后县城新开通的道路两旁,可选用一年四季常绿的橄榄作行道树;新建一个以橄榄树为主要绿色植物的公园,以扩大闽清橄榄影响力和认知度,巧打“闽清橄榄”这张名片,使闽清作为“中国橄榄之乡”名至实归。
3.2 身体力行 受益匪浅 由于橄榄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探究为重,以活动为主,不仅可学会适应相关科学基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可为培养日后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成果收获的不易,使劳动素养得以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