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试卷分析
2016-04-10吴劲松
吴劲松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211300)
2016年是江苏省实施新高考方案以来自主命题的第9年,其生物学试卷秉承了江苏省多年来的命题风格。2016年江苏省生物学高考试卷有何特点?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上应该如何关注重、难点?如何针对性地选择试题加以强化知识体系?笔者对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如下。
1 立足基础,突出核心概念
2016年高考江苏省生物学卷考查了36个主干知识,知识点在各模块中分布均匀,覆盖面较广。考查内容在各模块中比例为:必修1、必修2、必修3分别占20%、22.5%、24.1%;选修1和选修3分别占12.5%、13.3%;教材实验内容占7.5%。总体来说,必修模块占比大,体现了回归基础的特点。选修的考查内容贯穿在必修内容中,选择题主要考查教材的核心概念、常规实验;非选择题考查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及核心概念,如第15题考查血糖调节,涉及“协同作用”“受体”等概念;第16题考查水盐调节中“抗利尿激素”“渗透压”等概念;第26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涉及“酸碱平衡”、“反射弧”以及“突触”等概念。整套试卷与2015年相比,其难度有所下降,基础知识点考查明显增多,主要要求考生对核心概念、主干知识的记忆。基于这一特点,引导教师教学应注重基础、抓主干。
案例1:(第28题,部分试题)海带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等激素,为研究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某研究组开展了系列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为开展海带的组织培养,取海带的叶状体基部切块作为________,转到含激素________的培养基上,经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再生成苗。(其余略)
解析:本小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依据苏教版高中生物学选修3教材中的相关论述,答案为:外植体,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脱分化。
2 强调能力,试卷难度层次分明
分层选拔,试卷体现能力立意是江苏生物学卷的一大特色。2016年生物学试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梯度分明。试卷大题从基础设问开始,旨在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及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然后,逐步提高难度,要求考生从题干或实验结果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及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准备做答,考查考生对核心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快速做出分析、文字表述的能力,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特点。
案例2:(第27题,部分试题)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3)略。
(4) 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 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
解析:本大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应用。第(1)小题考查大分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饵料中的蛋白质含有硫元素,分解可产生硫化物;第(4)小题考查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尾水中大量有机物经稻田生态系统后,有机物显著下降的原因是被稻田中的异养型生物分解,选项中好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生物都可以是异养型微生物,光合放氧型是自养型微生物,故答案为①③④;第(5)小题考查物种的种间关系的应用,鱼塘尾水经稻田生态系统后,藻类由于和水稻在光照、营养物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其他微生物(捕食者)捕食,微生物分泌杀藻物质等原因而导致数量下降,答案为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3 凸显实验,侧重实验数据的处理
江苏省生物学高考试题历年重视对考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 “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生物学课程理念。试卷中既有对教材实验的考查,也有立足于生活、生产实践,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内容。从考察角度看,主要有实验原理分析、操作体验,尤其涉及实验的数据读取和处理分析能力。例如,第5题“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鉴定”,考查了相对应的试剂和颜色反应;第7题“腐乳的制作”考查了制作流程中辅料的作用及注意事项;第19题综合考查了使用显微镜的有关实验及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第21题以“酶的应用”为知识背景,考查了牛仔裤呈现“穿旧”效果的生产手段,题目新颖,综合性强;第28题探究生长素和脱落酸等激素对海带生长的影响,要求考生从所得的实验数据中准确分析出实验结果,而这一能力考查也是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的侧重点与难点。
4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最新科研成果
“注重与实际相联系”的课程理念在试卷中多次体现,例如第13题考查HIV病毒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第15题考查胰岛素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第24题考查人类ABO血型的组成及相关遗传计算;第30题考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CD)的相关知识。由生活情境综合设问,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试题的命制重视联系、关注生活的特点。
试题从最新的科研动态入手,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和灵活性,着力考查考生面对创新型试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何抓住问题本质巧妙解答的能力。例如,第18题考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第22题考查突变酵母对发酵的影响。
案例3:(第30题,部分试题)下图为20世纪中叶非洲地区HbS基因与疟疾的分布图,基因型为HbSHbS的患者几乎都死于儿童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由图可知,非洲中部HbS基因和疟疾的部分基本吻合。与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相比,HbAHbS个体对疟疾病原体抵抗力较强,因此疟疾疫区比非疫区的________基因频率高。在疫区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患者后,人群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比例上升。
(3)在疟疾疫区,基因型为HbAHbS个体比HbAHbA和HbSHbS个体死亡率都低,体现了遗传学上的________现象。
解析: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大题以生物进化理论为背景,考查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群体基因型的影响。第(2)小题,题干中“HbAHbS个体对疟疾病原体抵抗力较强”,故非洲中部基因型HbAHbS个体多于HbAHbA,HbS基因频率高;青蒿素用于治疗疾病患者后,基因型为HbAHbA个体存活率升高,因此人群中基因型为HbAHbA的个体比例上升。第(3)小题中考查“杂种优势”的概念即两种遗传基础(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