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死亡教育”探析
2016-04-10李秋石
李 宁 李秋石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常言道,只有了解死,才能精彩地活,“死亡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重要的实践形式和组成部分。但在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死亡教育”一度成为教育的禁区。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趋近成人,而“死亡教育”却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也为不良影音、图画或者暴力网络游戏带来可乘之机。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死亡教育”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高中生物学科是中学生命教育的优势学科。如果将“死亡教育”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部分,使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认识死亡、从教学活动中感悟死亡、从课外拓展中提升对死亡的认知,那“死亡教育”将事半功倍。
1 补充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原“死亡”科学本质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关于死亡的疑问,往往含糊其辞,很少直接给出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解释,就连蕴含生命真理的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命死亡的知识内容也甚少,更没有关于判定“死亡”标准的精准描述。同性教育一样,越是逃避越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果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得到有关死亡的准确答案,就会在繁杂的社会信息中自行汲取,很容易误解“死亡”,曲解“死亡”。因此,生物学教师应该勇敢地解开死亡的神秘感,适当补充“死亡”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死亡”有清楚、直观、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生死观。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适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受精作用、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等,是教育学生体会生命艰辛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后,补充“死亡”的相关理论知识,教授学生判定“死亡”的两种标准:脑死亡和心跳停止,告诉学生“死亡”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没有人可以永生。同时,生命是脆弱的,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还可以以“安乐死”为辩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死亡开展深一步的思考。
2 开展生物学情境教学,渗透“死亡”心理变化
“死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死亡的态度,即学生对死亡现象的情绪反应、评价和行为倾向。由于“死亡教育”的不足,很多学生在第一次面对死亡现象时,往往表现为恐惧、害怕、焦虑,甚至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生物学课堂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死亡态度的扭转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我死亡,还能正确面对他人死亡。
死亡是不可逆的,在无法通过真实的死亡事件使学生感受死亡的心理变化情况下,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面对“死亡”事件时的情感变化。例如,在“细胞的癌变”教学中,设定“突然得知身患癌症晚期”的情境,组织学生描述得知该消息时的心理状态和未来生活的计划;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站在植物、动物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各种活动带来的生存威胁等。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情境的模拟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要正确面对死亡,还要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死亡”事件做好心理铺垫和心理准备,进而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体,不要把死亡强加给任何生命体。
3 进行主题活动交流,实现“死亡”情感教育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死亡教育”相对成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会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在预防学生自杀、杀人等犯罪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邀请从事殡葬工作、医护工作的人员与学生交流对“死亡”的看法等做法可供参考。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对生命会更加珍惜,对生活会更乐观,对得失会更淡然,幸福感获得也就会更加强烈。这类人群的经历是开展“死亡教育”的优质资源。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关生命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他人经验、他人观点、他人故事渗透“死亡教育”。例如,带领学生到殡仪馆感受“死亡”的不可逆性和一个人的“死亡”给亲人带来的巨大伤痛;邀请在灾难中重生的人走进课堂分享“死亡”时刻的心理触动,或者依托多媒体介质,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癌症患者与病魔抗争的精神,感悟大地震中“可乐男孩”的求生欲望和乐观心态。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切实感悟中启迪心灵,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4 组织课外实践体验,提升“死亡”社会认知
“死亡教育”不能只简单诉说生命的珍贵,而且要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学生只有敬畏生命、敬畏死亡,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尊严,才不会漠视死亡。但“死亡教育”不能只依靠课堂,而且要深入到课外,甚至学生的社会生活中。生物学课外活动可以与临终关怀社会公益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命的难得,同时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临终关怀是指给予即将面临死亡的人群的关怀,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死亡,度过人生的最后美好时光。例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终关怀机构进行义务服务,为患者的生命增添最后的美好;组织学生与身患绝症的同龄人建立书信、网络方式的联系,为不幸的同龄人送去鼓励和支持,甚至帮助他们完成人生最后的心愿等。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切身感悟对死亡的无惧,使“死亡教育”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