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工作
2016-04-10余进军
余进军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100)
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工作
余进军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内容摘要】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较重,有些人分辨不清,怀疑英雄人物、否定党的领导。本文首先从意识形态的内涵出发,使大学生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斗争和挑战,指出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找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心理疏导工作的途径,以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和对立情绪,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坚定立场。
【关 键 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心理疏导
高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大学生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但关系着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问题,甚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而出现的,19世纪初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次提出,意思是“观念学”。他认为人的感觉是一切准确观念的基础,人们的一切观念都应该能够还原为直接感觉。而德国学者弗朗克·菲德勒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意识,是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美学的其它思想的总和。卢卡奇把意识形态看为阶级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马克思在论著中并没有给意识形态下定义,而是继承了特拉西的观念说,他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认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把人类史归结为一种歪曲的理解,就是归结为一种完全的抽象”。[1]而把意识形态含义作出定义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如宋慧昌,他认为,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法律、宗教、艺术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或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便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结构与倾向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利益群体的个人,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肯定有区别,甚至尖锐对立。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的斗争和挑战
“和平演变”政策是美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在意识形态中,他们常炫耀西方价值观,以颠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混淆是非,造成意识形态混乱,以制造政治动乱,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至今,关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一直存在。1946年2月,美国驻原苏联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政府建议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信,建议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鼓励和帮助中国的民主主义者从内部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指出,“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都将毫无意义。”[2]对此,毛泽东指出,这表明美帝国主义试图采用腐蚀的办法,使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而达到间接的侵略目的。为了推进和平演变,美国通过电台对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特别是大学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攻击他们缺乏民主、人权和言论自由等。同时,利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加大对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企业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这些人中寻找和培养其利益代理人。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最终取得成效,使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崩溃。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警告大家:“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情况开始扭转。但也应看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今,西方通过历史虚无主义美化国民政府,利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失误隐晦地攻击中国政府。或通过和一些高校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基地以及共同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交流手段收买人心,培育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利用跨国集团的高管、公益慈善人士、国际专家等身份来中国交流讲学,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等资本主义思潮;利用微博、微信传播网络大V的思想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同时,美国试图通过输出影视作品、图书等文化产品向不同文化中的人传播他们的意愿、思想、情绪和欲望,以改变别国人民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如美国好莱坞影视竭力宣扬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利用“宗教自由”向大学生传播“普世价值”,通过在我国境内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活动据点来影响大学生人,企图改变、同化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文化根基。利用我国民族问题,挑动民族对立情绪,制造民族歧视和仇恨,制造暴恐事件,造成人们恐慌情绪,企图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时,在社会上还出现谁坚持马克思主义,谁支持党和政府,谁就会受到谩骂、围攻甚至打击。一些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借助互联网在不断发酵和扩散,使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受到挤压和蚕食。严重地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如果不给予重视和管理,高校将很难培养出具有正气和智慧的接班人,这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发展。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心理疏导工作应坚持原则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疏导,必须有指导思想,用什么原则来疏导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一)认同原则。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就要教育引导人,又要尊重理解人。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人的社会身份得以隐藏,再加上社会流动增强、新闻媒体快速传播,使得过去意识形态教育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转变方式,由过去重点针对人的约束转变为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在意识形态上给予认同。认同原则的特征表现为承认各方主体利益,通过对话、仲裁、阐评、确认等方式,把理想内化到人的心里,使大学生在非强制和自觉中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达到这种目标决非易事,只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结合,才能获得认同。美国从来没有人提醒大家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正如美国罗伯特·达尔指出,“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人们通常不重视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3]。这说明美国人大都认同本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二)整合原则。国家意识形态凭借其主导优势把社会意识形态统领起来,把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分化和转化,建立起统一的意识形态。高校在传播弘扬社会道德和文化精神方面上,需整合各种社会思潮,通过使大学生了解、理解和接受现存的政治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治思想,以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不论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部,还是在世界意识形态结构中,不同意识形态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需要人民群众和其它社会力量的认同和支持。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就必须进行意识形态整合,保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因此,进行意识形态整合,以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在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包容那些不同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激进,喜欢接受新事物,只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才能奏效。
(三)主动原则。当前网络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大学生的重要工具,为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加强意识形态疏导,引导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冲突中明辨是非,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发挥其主体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它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4]。面对竞争,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坚持主动原则。准确预测、及时发现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意识形态抗腐防变能力。主动原则要求我们因势利导,利用各种传媒主动开展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分析,对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传播及网民的情绪、思想,做到心中有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而不是亡羊补牢。在高校意识形态心理疏导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地与其它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相配合,以免因势单力薄而陷入孤军奋战的状态。
(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原来只有掌握媒介权力的人才可进行宣传,现在任何人的观点都有机会参与到大众传播中。这导致信息泛滥,使人们不敢轻易相信传播内容。这增加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政府用直接方式实施新闻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要想有效管控,还需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者在传播的每条新闻都包含传播意图,发稿者要对传播新闻事实以及传播方式加以筛选,以迎合观众的品味。高校的新闻传播区别于社会新闻传播,由于高校传播范围小,信息量少,传播对象文化程度高,这些特点对高校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高校中进行意识形态心理疏导时,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及时对出现的事件作出回应,以免被不知情的学生在网上散播,使高校在话语权上处于被动状态,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说服教育是我党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和传统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说服教育逐渐凸显出它的局限性,并且在意识形态教育中有时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适应社会新要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指思政工作者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教育指导、支持帮助等途径,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等方式对人们的心理进行一定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以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使其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它首先要解决大学生心理和情绪问题,然后再解决思想问题,本质上属于心理学方法范畴。可以说心理疏导既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的突破,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延伸。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进行心理疏导不仅是方法层面的突破,更是在理念层面的创新。既要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又要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解决心理思想上的问题。当然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要进行专门学习和训练,无论是专职辅导员还是“思政”课教师都必须有一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或丰富的思想工作经验。其次,要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因为它涉及的内容领域比心理咨询要宽要广。简而言之,心理疏导主要从解决心理问题入手,最终上升到对思想问题的关注与价值观层面的引导上,在疏导过程中会有明显的价值趋向,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价值观干预。这种价值引导和干预要触及价值观,但不等同干涉,是一种纠正或矫正。
(二)心理疏导工作的方法和指导思想
开展思政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心理疏导教育能切实做到行之有效,必须探寻心理疏导教育的途径,才能及时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
1.学会换位思考。在心理疏导工作者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以增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信任和理解,找准切入点、共识点、共鸣点,进而达到两者的角色认同、观点认同和价值认同,达到心理换位的目的。思政工作者不要以教训的口气教育大学生,以免使得其有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有逆反心理,做出不配合的举动,如不服气、委屈。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学生放在与教育者同等的位置上,把其看着朋友,平等地进行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这种由领导型转为朋友型的方式,会让对方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大家语气柔和、亲切,大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行为趋向。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心理疏导工作非常注重聆听,思政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变化,然后通过分析和身边的真实材料或案例,以真情实意,以朋友之情、兄弟之爱进行心理疏导,既要思想激励,又要心理诱导。从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细致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中的困惑。这样既能唤起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使之在愉悦的氛围中既明白教育者的用意,又能深受启发,这种情感体验,达到以情育情、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理育情的效果。切实把心理疏导教育与关爱大学生的情感结合起来,找准最佳结合点,增强心理疏导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大学生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转变认识,以消除偏执、极端的思想,防止被西方错误思想侵蚀。
3.把握适度。受家庭、社会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常常使有些大学生优柔寡断、思想脆弱、情绪冲动等情况。大学生情绪好坏对心理疏导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育者在不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要把握适度,看准条件是否成熟,谈早了,其没做好心理准备,可能事倍功半;谈晚了,可能时过境迁,失去谈心意义。特别对个性强的大学生,谈话方式应该不同。有的大学生疑虑多,常有戒备心,思政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疏导,让其逐步接受你;对直爽快语,可以开门见山疏导;对吹毛求疵者,可以敞开心疏导;对固执倔强者,要创造条件,等时机成熟后再疏导。总之,心理疏导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就要不断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科学指南。从1840年开始,中国遭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和凌辱。一批批仁人志士积极寻求救国真理。各种“主义”被拿来试用,都没成功,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在心理疏导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依据。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会方向不明、判断不清、思想混乱、是非不分。有人就会在课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乱说、乱讲,中国人的思想就会混乱不堪。
高校党委和思政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做党员和学生的思想楷模,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切实把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做扎实,让大学生在原则和是非面前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9.
[2][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09.
[3][美]杰里尔·罗赛蒂.周启朋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362.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155-04
*作者简介:余进军(1977—),男,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商丘市社科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意识形态疏导工作研究”(SKG-2015-135)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