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2016-04-10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幼儿园于志华封安莲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活动区规则幼儿园

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于志华 封安莲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于志华 封安莲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其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呢?

一、区域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经常会发生相互争抢玩具、争夺工具、大声喧哗、乱扔物品的事情,还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都会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比如要轻拿轻放玩具、活动过程中轻轻地说话、轻轻地搬动小椅子等等……玩水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一个个满头满脸的水,区角处一片湿漉漉的地……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身体却受不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

二、区域活动中要确立规则

1.确立人数规则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合适的进区卡,进区卡的设计要童趣化,这样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一张具有代表意义又形象生动的进区卡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他们引进了各个活动区。进区卡的投入使用,可以很好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区常规。因为教师提供给每个活动区的进区卡的数目是有限的,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进区卡的使用可以在幼儿自主活动和常规活动之间建起一道连接的桥梁,有效地减少了区角内拥挤不堪和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也为教师客观、全面地评价活动带来了依据和方便

2.确立游戏规则

当班内建立新的活动区,幼儿大多数都会感到新鲜有趣,很愿意进入活动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容易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这时,教师不应对幼儿进行放任,而应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地领会和掌握。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等幼儿熟悉区域活动的玩法后,幼儿就可以不再按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各自意愿插进区卡进入活动区,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确立无形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教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可以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幼儿乱扔东西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无形中确立了游戏中的规则。

4.确立合作谦让规则

区域活动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另一方面在氛围上又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为了使区域活动开展起来“活而不乱”,我们在每个区域角设置了一些标志牌,让它们与幼儿间醒目的“对话”,从而让幼儿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如“幸福餐厅”区域,我们在旁边配上三张图片:选餐——就餐——付款,同时又配上“排好队,别推挤”的图片;又如我们将放置每一类材料的小筐都设计上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贴着废品娃娃的筐子表示这是废品娃娃的家,使孩子对每种材料使用规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老师重复提醒幼儿遵守规律的次数。同时再也不需要老师时时当调解员了,小朋友们也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谦让。

三、区域活动后收拾整理规则

收拾整理活动用具是结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品质。活动前先用专门的时间教幼儿学习如何整理,怎么分类,让幼儿看清楚,记得每样玩具固定放置的位置,有意让幼儿练习收拾、整理;游戏结束时,让每组幼儿进行比赛,看看哪组收拾得又快又整齐,并及时给予评价。为了使幼儿较有序地进行各组的活动,时常提醒幼儿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拿东西轻。对于在活动中想交换活动内容的幼儿则要求他们先整理用过的材料,再进行新活动,这样,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帮助、监督,这些活动常规习惯的养成保证了游戏活动能井然有序地进行。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整理活动中,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制定规则,学习独立地处理物品,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细心和耐心,而且促进了责任感的提高。

四、适时讲评内化规则

幼儿自控力和坚持性较差,且易受外界影响,使他们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因此,要使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幼儿正确的行为,纠正他们的违规举动。在最初几次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取了进区卡后,我都要请幼儿将各个区域的规则读一遍,再选择区角进行活动。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们不仅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讲评,表扬做得好、有创意、收拾得好、遵守规则的幼儿,对做得不够的幼儿分析其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提出建议性意见,鼓励幼儿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们还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及时讲评,如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模仿提供了榜样。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及时念出区域规则,或用手势做个动作,或用眼神示意,幼儿能马上意识到自己违反规则了,立即改变不好的行为。规则是幼儿参与制定的,幼儿更容易理解,因而成为了约束幼儿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

区域活动中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活动规则也相应不断调整。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一定的规则,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的活动要求是不变的,只要教师意识清楚,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活动区规则幼儿园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爱“上”幼儿园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