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乐观的孩子才会充满希望
2016-04-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 孙云晓
自信乐观的孩子才会充满希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 孙云晓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自信心、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少先队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自信心这个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时代是最容易自卑的时代,因为孩子是那么弱小,对自己充满了怀疑,对大人充满了敬畏。比如小学里绝大多数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是男生,他们却往往不知道这与自己比女生发育晚有关,可悲地认定自己永远没有希望了。更可悲的是,许多父母和教师也如此认为。
自卑乃至绝望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习得性无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呢?在积极心理学看来,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想的关键是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持续一辈子。有三个重要方面是孩子用来解释为何好的或坏的事会发生在他的身上,那就是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
显然,在少先队工作中,面对孩子们的各种挫折或失败,成年人的解释风格至关重要。“你怎么这么笨呀!”“我看你什么都干不好!”“你是成心捣乱啊!”这类消极的解释风格会让少先队员更加自卑甚至绝望,也就更难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解释就是消极性解释,因为解释为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等难以改变的原因,容易让人产生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给悲观下的定义。实际上,许多消极性解释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所以,少先队工作者需要给少先队员积极的影响,并且引导他们敢于反驳那些“对自己的侮辱”。具体怎么做呢?塞利格曼告诉我们,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有效的反驳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第一是搜集证据,第二是做出选择,第三是化解灾难,第四是发展反击策略。
实际上,反驳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任何对孩子的简单否定和人格侮辱都是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比如,“差生”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真正的“差生”。所以,只要我们尊重儿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就可以给予儿童巨大的支持。积极心理学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科学。
当然,仅仅解释是不够的。少先队员的自信心需要积极的解释,更需要成功的体验。如塞利格曼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儿童“感觉满意”,而是教导他们“表现满意”。做到“表现满意”有两个方法,一是从悲观改变为乐观,二是从无助改变为征服。简言之,只有当少先队员们充满自信,一切才会充满希望。
(本栏责任编辑 赵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