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2016-04-10杨东平
新班主任 2016年2期
教育创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
教育创新往往与互联网、大数据、慕课等令人炫目的新技术、新工具相连,但它们客观上成为创新的一种阻碍。
有一场关于大数据是否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讨论,约60%多的意见认可大数据对教育改善的促进作用。其中,赞同者认为,通过大数据可以更为精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例如,两个考分同为90分的学生,他们学习的障碍和演算的路径是并不相同的。相应的,反对者担心,对数据和技术的依赖会降低对人的实际关注。例如,数据分析无论如何深入,也无法分析出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也许是因为他当天没有吃早饭。如此,大数据究竟是提供一种更为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还是导致一种现代的“泰勒制”,即对学习者精准的程序控制?
我更为心仪的是这种观点:“创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可以是低科技、高关怀。”“个性化学习,最关键的并不是很炫的技术,而是了解每位学生需求的教师。”“权威带来纪律,信任带来自主,自主带来创造力。”我们固然需要互联网、慕课、手机和iPad,但更需要汲取高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如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中心化和去权威化等概念,而它们是完全可以与现行学校和教学嫁接,产生生物和化学反应的。这或许可以矫正我们一谈教育信息化就是靡费巨资不断更新信息设备,热衷为农村学校配备“白板”、多媒体设施而不关注教师之类的弊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
(摘自杨东平的博客)
(责任编辑周琦)